衡陽保衛戰意義有哪些

  1944年,在中國的湖南省衡陽市發生過中國軍隊和侵華日軍之間震驚世界的一戰,這是中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看看吧。

  衡陽保衛戰的意義

  衡陽保衛戰對日軍而言,這是他們侵略中國以來打得最艱難的一戰,對中國來說雖然最後以損失慘重收尾,但是衡陽保衛戰意義重大。

  一方面它沉重地打壓了日軍攻擊我國以來連連勝利的囂張氣焰,很大程度上使中國軍民的士氣大漲。並且打亂了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戰略部署,延緩了日軍進攻的步伐。最重要的是此戰分解了日本內閣的幾股力量,加劇了他們的危機,導致當時東條內閣的瓦解。這一戰敵人死傷慘重,而我國軍隊加強了防禦,巧妙利用地形,傷亡人數僅僅是敵軍的三分之一,軍民一時抗敵信心大增。

  另一方面衡陽保衛戰意義在於它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決心,向世界人民展現了中國對抗侵略者的英勇行動,捍衛了民族與國家的獨立,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一戰耗時47天,雖然最後衡陽淪陷,但是卻喚醒了千萬中國人的心,不僅讓敵人付出了代價,也為中國全體軍民做了榜樣。全民人民開始反省,中國軍人抗戰熱情普遍提高。

  衡陽保衛戰大大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讓蘇聯不得不承認中國的身份,此戰震驚世界,贏得了全世界的關注和尊重。這為後來中國走向國際舞臺奠定了基礎。總而言之,衡陽保衛戰意義重大,最主要在於它喚醒了當時還在沉睡的中國人民。

  衡陽保衛戰傷亡統計

  衡陽保衛戰是我國抗戰期間以少對多的典型戰事,它的作戰時間不長,但是雙方傷亡士兵都很多,從衡陽保衛戰傷亡量來看,這幾乎是唯一一次日軍傷亡超過我軍的戰例。那麼中日雙方的衡陽保衛戰傷亡人數是多少呢?據不完全資料顯示,日軍付出了我軍三倍的傷亡代價,其死傷人數遠遠超過中國軍民死傷人數。但是現在的人們根本無法得到最準確的答案,在日方資料中就有此次戰役傷亡的資料記載。

  日軍的資料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由開始到7月20日,而後是從8月4號到8號,然而8月底日軍還參加洪橋會戰。因此可以說衡陽保衛戰是一直持續到8月底的,在這期間戰傷和發病的士兵,在挽救不了的情況下,大部分也在8月底死亡。作戰開始到7月20日,第六十八師團的死亡數是809人,幾個資料都相差不大,所以可以推斷出日軍總體傷亡人數。7月21日到8月8日的傷亡總人數為587人,這也只是一個師的傷亡數。

  關於衡陽保衛戰傷亡的資料,中日兩國的資料相差很多,要得到一個十分準確的結論並不容易。日方公佈的數字是:中國軍隊遺屍4萬4千,被俘4千,按照這個比例日軍傷亡最少有十萬人,與事實嚴重不符。學者們通過推測得知當時國民政府存在誇大戰果的情況,中國軍隊誓死保衛國家的壯舉,值得今天的每個人學習。

  衡陽保衛戰的評價

  衡陽保衛戰是震驚世界的一場戰役,當時國軍第十軍與日軍侵華主力,展開了四十多個日夜激戰,這也是我國抗日戰爭後期最大的一次戰役,抗戰八年當中傷亡士兵最多的一次城池爭奪戰。在這幾十年後的今天,人們對衡陽保衛戰的評價是怎樣的呢?

  提到對衡陽保衛戰的評價,人們首先會想到第十軍軍長方先覺,這位師長驍勇善戰,參加過許多場對日戰爭,之前第十軍鎮守在長沙一帶,但是經過長沙戰役後部隊傷亡慘痛,轉移到了衡陽,經歷了數十個月整頓後,奉命保衛衡陽。在我軍和日軍開始衡陽戰役後,方先覺帶領著第十軍的勇士們,對衡陽保衛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衡陽城內,彈盡糧絕,也沒有辦法進行補充,再這樣惡劣的情況下,要麼戰死要麼投降日軍做俘虜。為了保住當時已經受傷的千名戰士。做俘虜是方先覺最後的選擇,在方先覺等將領被俘後,被關押在天主教堂,後來被國民黨救出。

  衡陽保衛戰是真正意義上的軍民聯合作戰,在交戰數十個日夜裡衡陽百姓始終與軍隊一起,為抵抗日本侵略者獻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縱觀整個中國抗日史,衡陽保衛戰是一場持久、慘烈,也是對後世影響較深的一場城市保衛戰,沒有哪一場可與之堪比。這就是衡陽保衛戰的評價。此戰雖然以中國戰敗告終,卻極大地打擊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為全國抗戰戰略反攻打下了基礎。

  衡陽保衛戰的援軍

  衡陽保衛戰對日軍而言,這是他們侵略中國以來打得最艱難的一戰。對中國來說是當時同期幾次戰役中最大的亮點。這一戰中衡陽軍民苦苦堅持了47天,最後彈盡糧絕,卻沒有一支軍隊前去解圍。為什麼衡陽保衛戰援軍足有幾十萬卻無人真正前去支援呢?

  一方面當時正逢國民黨內部鬥爭最激烈的時候。衡陽被圍時帶領第十軍突圍的指揮員是方先覺,而方先覺與薛嶽不和,所以現在的學者並不排除薛嶽落井下石,暗中做小動作不去支援第十軍的可能。另一方面其實衡陽保衛戰援軍並非沒有救援。日本戰爭史就有記載:敵人三個師的援軍,在衡陽城被圍期間在附近支援過。但最後被第四十師團擊退。而當時62軍等多隻部隊就在衡陽附近,李玉堂等人的部隊也在外圍,很多隻軍隊都陸陸續續分散進攻,甚至62軍一度逼近,但都分別被日軍擊退,還是沒有成功解圍。學者們推測當時日軍早已準備好圍點打援,也可能是帶兵之人並沒有真心支援,最終衡陽淪陷。

  無論哪種原因,衡陽保衛戰援軍幾十萬卻沒能解衡陽之危,只能說罪不在兵,而在於國軍內部的混亂,總是想著各自的利益,而且國軍派系眾多,往往作戰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化的戰力。這是國軍歷史遺留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國軍部隊一旦被圍,多數就是凶多吉少了。

  衡陽保衛戰第十軍的結局

  戰史資料對衡陽保衛戰第十軍結局的記載少之又少,倒是口傳資訊較多。有的人說他們戰死了;有的人說他們堅持了47天,最後投降;又有人說他們叛國,那麼衡陽保衛戰第十軍結局究竟如何呢?

  在一九四四年的6月27日,日軍闖入衡陽,國民黨派兵圍剿,軍事委員會命令方先覺帶領第十軍鎮守衡陽城十天到十五天。第十軍在沒有援軍解圍的情況下,頑強地對抗日軍,可惜最後衡陽淪陷。這次戰爭震驚了全世界。雖然這次戰爭狠狠的打擊了日本的氣焰,但衡陽保衛戰第十軍結局卻很悲慘。第十軍並沒有得到任何的增援,軍力物力皆所剩無幾,因此在軍長方先覺與日軍談判後,第十軍總共一萬三千多士兵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其中包括九千左右的傷員。衡陽淪陷時軍事委員會給第十軍派來的援軍62軍和79軍正在趕往衡陽的路上,可惜時機已過。如果援軍提前一天到來,衡陽保衛戰第十軍結局將會改寫。

  在衡陽大戰結束後,日軍對第十軍的忠誠和英勇感到敬佩,欣然接受了談判的條件並信守承諾,沒有為了洩憤而屠殺投降被俘的官兵,還將第十軍改名為先和軍。後來第十軍的一些主要將領陸續逃回。第十軍的指揮員方先覺也在特工的掩護下逃回了重慶,因曾帶頭投降日軍,不被國民政府重用,1983年在臺北離開人世。

  衡陽保衛戰經過概述

  衡陽保衛戰經過按照戰時情況,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1944年日軍突然發起對衡陽的攻擊,使得中國抗戰最殘酷的戰鬥正式打響,日軍在死傷無數後,最終佔領了衡陽外圍的陣地,我軍將士沒有人向日軍投降,全都戰死沙場。經過一日的休戰,日軍再次發起進攻,日軍手段殘酷使用飛機、大炮對我軍進行瘋狂的轟炸,並對我軍投放毒氣彈。雙方在經過了整整五個晚上的激烈對戰後,日軍最終停止了進攻,他們的第一次攻擊以失敗告終。第二階段:在經過十幾天的調整中,日軍加大火力對我軍展開第二次攻擊。在持續了九個晚上激烈戰鬥之後,我軍擊斃日軍大將和大佐,日軍的傷亡高達8000人,只是進攻我軍的第一道防線,日軍就慘敗而退,但是中國士兵的死傷也有4000多人。

  第三階段:衡陽保衛戰中日軍戰果不明顯,使得日本天皇極度不滿,為了一舉攻下衡陽,日軍又調動了四個師團,這時候中國軍隊體力消耗過大,加上日軍的四面圍剿,軍糧所剩無幾,藥品短缺,這種局面對我軍士氣影響極大,日軍看準了我軍的弱點,進行了更大強度的攻擊。在日軍猛烈的進擊下,方先覺軍長為了保護人民與日軍協商不許傷人民和士兵,不得不放棄了池城,這便是衡陽保衛戰經過。

  衡陽保衛戰經過讓人們看到了中國軍人英勇抗敵以及守衛祖國的堅定信心。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