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保衛戰的援軍是誰
1944年,在中國的湖南省衡陽市發生過中國軍隊和侵華日軍之間震驚世界的一戰,這是中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衡陽保衛戰援軍
衡陽保衛戰對日軍而言,這是他們侵略中國以來打得最艱難的一戰。對中國來說是當時同期幾次戰役中最大的亮點。這一戰中衡陽軍民苦苦堅持了47天,最後彈盡糧絕,卻沒有一支軍隊前去解圍。為什麼衡陽保衛戰援軍足有幾十萬卻無人真正前去支援呢?
一方面當時正逢國民黨內部鬥爭最激烈的時候。衡陽被圍時帶領第十軍突圍的指揮員是方先覺,而方先覺與薛嶽不和,所以現在的學者並不排除薛嶽落井下石,暗中做小動作不去支援第十軍的可能。另一方面其實衡陽保衛戰援軍並非沒有救援。日本戰爭史就有記載:敵人三個師的援軍,在衡陽城被圍期間在附近支援過。但最後被第四十師團擊退。而當時62軍等多隻部隊就在衡陽附近,李玉堂等人的部隊也在外圍,很多隻軍隊都陸陸續續分散進攻,甚至62軍一度逼近,但都分別被日軍擊退,還是沒有成功解圍。學者們推測當時日軍早已準備好圍點打援,也可能是帶兵之人並沒有真心支援,最終衡陽淪陷。
無論哪種原因,衡陽保衛戰援軍幾十萬卻沒能解衡陽之危,只能說罪不在兵,而在於國軍內部的混亂,總是想著各自的利益,而且國軍派系眾多,往往作戰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化的戰力。這是國軍歷史遺留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國軍部隊一旦被圍,多數就是凶多吉少了。
衡陽保衛戰第十軍結局
戰史資料對衡陽保衛戰第十軍結局的記載少之又少,倒是口傳資訊較多。有的人說他們戰死了;有的人說他們堅持了47天,最後投降;又有人說他們叛國,那麼衡陽保衛戰第十軍結局究竟如何呢?
在一九四四年的6月27日,日軍闖入衡陽,國民黨派兵圍剿,軍事委員會命令方先覺帶領第十軍鎮守衡陽城十天到十五天。第十軍在沒有援軍解圍的情況下,頑強地對抗日軍,可惜最後衡陽淪陷。這次戰爭震驚了全世界。雖然這次戰爭狠狠的打擊了日本的氣焰,但衡陽保衛戰第十軍結局卻很悲慘。第十軍並沒有得到任何的增援,軍力物力皆所剩無幾,因此在軍長方先覺與日軍談判後,第十軍總共一萬三千多士兵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其中包括九千左右的傷員。衡陽淪陷時軍事委員會給第十軍派來的援軍62軍和79軍正在趕往衡陽的路上,可惜時機已過。如果援軍提前一天到來,衡陽保衛戰第十軍結局將會改寫。
在衡陽大戰結束後,日軍對第十軍的忠誠和英勇感到敬佩,欣然接受了談判的條件並信守承諾,沒有為了洩憤而屠殺投降被俘的官兵,還將第十軍改名為先和軍。後來第十軍的一些主要將領陸續逃回。第十軍的指揮員方先覺也在特工的掩護下逃回了重慶,因曾帶頭投降日軍,不被國民政府重用,1983年在臺北離開人世。
衡陽保衛戰紀念館
陸家居的西廂房便是衡陽保衛戰紀念館,由陸家新屋改名而來。
它是清朝將軍陸成祖在光緒七年建造的,到今天已經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其位於有雁城雅稱的衡陽市,館內建築具有典型的湘南民居特色,前有小河後又依靠著大山。衡陽保衛戰紀念館佔地2640平方米,整體平面似一個長方形。館內建築均由磚木、石木構成,房屋的門窗等都分別經過雕刻、彩繪、堆塑。整體建築裝飾十分講究,工藝精湛,有些甚至都能稱得上是藝術精品,極具觀賞和研究價值。
該紀念館就是改名後的陸家新屋,是珍貴的抗戰遺址。一九四四年的6月27日,日軍闖入此地,國民黨派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前來圍剿,雙方在此僵持作戰半月之久,導致紀念館主體建築嚴重受創。至今還能在紀念館內找到當年雙方對戰時留下的痕跡,那便是衡陽保衛戰難得的歷史見證。到2007年政府下達開發指示,陸家新屋經過幾次的改名,最終命名為衡陽保衛戰紀念館。在衡陽保衛戰紀念館內的左邊便是衡陽保衛戰展覽。該展覽以忠烈壯國魂為主題,用文字資料、照片、圖示等方式向人們講述著當年衡陽保衛戰的故事,將當年衡陽全民皆兵,英勇抗敵的一幕幕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增強了過往遊客的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