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有哪些

  文化遺產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遺存,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篇一

  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意義

  文化遺產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遺存,它包括了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文化遺產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它反映了歷史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及其發展,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見證。通過對文化遺產的研究探索,我們可以窺見人類自誕生以來的生活面貌。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是人類過去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再生,不可迴圈的特點,一旦消失,就可能永遠不能再現,因此,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及其重大。

  在現代國際競爭和地區競爭日益激烈的局勢下,各國都把經濟的增長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只有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所以拆舊建新的趨勢日益加快,各種古老的建築物、遺址被現代化的機械夷為平地,各種文物被無情的摧毀。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許多文化遺產也被商業化的操作,把經濟利潤的最大限度的獲得看作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在許多旅遊地,商家為了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不顧環境的承受能力,過量的遊客蜂擁而至,這不但改變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初衷,更為嚴重的是給文化遺產帶來極大的負擔,常常遭至遺物的破壞,加快了遺存的損耗速度,縮短了文化遺產的生命。這主要還是人們對文化遺產的認識不夠深刻,對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認識不足。因此,加強對文化遺產的合理、正確的保護,加大對文化遺產知識的宣傳工作就顯得及其迫切和重要。

  文化遺產是人類在歷史發展程序中,與環境互動作用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內容豐富多彩。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將文化遺產分為文物、建築群、遺址三類,200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32屆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又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但不管怎樣分類,人類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就是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歷史文化城鎮和村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上個世紀70到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先後通過的《關於保護歷史小城鎮的決議》、《關於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等等一批重要的歷史文獻,都對歷史小城鎮、古村落的保護提出了相關規定和措施。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臺《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我國於1985年成為締約國,並逐步建立了以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保護區為主的遺產保護體系。1986年,國務院在公佈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時,就已經提出要對文物古蹟比較集中的小鎮、村落進行保護。2002年新出臺的《文物保護法》中又明確提出歷史文化村鎮的概念,並以法的形式確認了名鎮***名村***在我國遺產保護體系中的地位。世界上所有文明古國都對歷史的古鎮和古村進行著成片的保護。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的大餘灣村於今年9月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評定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它的內涵包含了文化遺產的所有分類,但是值得可惜的是,目前這個歷史文化名村卻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合理保護。

  對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內容就是保護眾多分散在廣大名村的文物古蹟和歷史建築,延續名村的傳統格局和風貌特色,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地方歷史文化傳統。大餘灣村北木蘭山、東望木蘭湖,距今已有630餘年的歷史,儲存著明清建築40餘棟,作為一個歷史上的村落,它幾乎放映了一個未受現代化影響前的農耕文明的整體面貌,從房屋建築、農作工具到風水理念,都透現出中國古代社會的農村面貌。通過對大餘灣村保護的意義的探討可以看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首先,保護文化遺產,可以使祖先創造的物質有效的儲存下來。大餘灣村現不但完整的儲存著40餘座明清時期的建築,目前儲存完好的有10棟,儲存較好的有31棟。此外,與古民居建築共存的文物有雕花木床、欽賜壽匾、諭旨木盒、石碾、石磨、石碓、織布機、紡線車、太師椅、古瓷器,以及《餘氏宗譜》、餘氏名人著作等。這些都是大餘灣人在改造自然,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文文化,是祖先順應自然創造的物質文化。它們是大餘灣人也反映了一部分中國人在歷史上活動的軌跡。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就是尊重我們的祖先、尊重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歷史、尊重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

  其次,在現代世界文化逐漸走向匯流的社會,保護文化遺產,儲存和發展祖先留下來的財富,體現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但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我們古老的許多文化都在現代化的衝擊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象大餘村這樣存留完整、豐富的古代文化遺存,中國並非隨處可見。大餘灣建築風格奇特,大餘灣先民將建築特色概括為: “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通各房,全村百來戶,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青石板塊路,滴水線石牆,頂有飛琉瓦,簷伸鳥獸狀,室內多雕刻, 門前畫簷廊。”此外,大餘灣村前以澗溪作溝壑,再砌石牆為屏; 村後以西峰山作依託,又築石牆為障,村莊左右均有石牆相圍,悄然構成一城郭,可防賊禦寇,村內巷巷相通,各戶相連,呈現一套完整的安全居家體系。大餘灣村的風水觀念是該地建築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左邊青龍遊,右邊白虎守,前面雙龜朝北斗,後面金線釣葫蘆,中間如意太極圖。”指的是村子左邊蜿蜒的山脈連線稻田像青龍浮游於水面,村子右邊一座山包像一隻白虎俯視前方,村前有兩座山包形似烏龜爬行,相鄰山峰上有大塊花崗岩猶似北斗七星掛天空,村後西峰山山脊如同一條金線,串聯著葫蘆狀的小山包村,前有進水出水兩條溪流彙集於村中的池塘形狀恰如一張太極圖。值得注意的是,風水觀念不僅是大餘灣民居所特有,在中國古代的許許多多的建築、墳墓中,都有體現。風水理念外表上看來是一種迷信,但它體現出中國古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中國許多的庵觀、寺廟都建在名山上,體現的就是這種風水理念,這種天人合一、中庸的哲學思想。

  其三,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並加以合理的旅遊開發,有利於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遊的開發並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只要處理得當,兩者都可以得到良性發展,文化遺產可以成為當地經濟的一個持續增長點。但是,首先得認清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對文化遺產的開發必須以有效地保護為先,只有文化遺存保護好了,這個經濟增長點才不會在短短几年或者十幾年裡枯竭。文化遺存的旅遊開發不但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使更多的人瞭解當地的文化,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祕書處副祕書長杜越提出,遺產地最主要的特徵應該是開放。“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參觀、學習和傳承,因此旅遊是必要的。它已成為遊客提高文化品位、增長知識閱歷的重要一環。”在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地適當的發展旅遊業,不但旅遊的適度收入可以為保護遺產提供經費支援,為遺產管理提供經濟保障,而且遊客的到來促進了各地文化之間的交流,宣傳了當地的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歐洲部主席邁克蒂爾德·羅斯勒說:“世界遺產地的旅遊業給全球幾百萬人創造了就業機會,給無數旅遊者帶來了快樂和休閒。”文化遺產的旅遊合理開發,可以帶來極大的利益,但也可能給遺存帶來極大的損失,會出現那種結果關鍵在於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

  大餘灣村現有人口380人,近百戶人家,但是大部分家庭都不是很富裕,有很多的家庭還處於貧困階段。把大餘灣民俗文化村開發成一個旅遊景點,吸收當地人員編為工作人員,不但可以提高當地人口的就業率,而且還會更多的人轉向第三產業,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黃陂區已有“盤龍”***3500年曆史的盤龍古城***、“雙鳳”***為紀念程頤、程顥而建的雙鳳亭***、“木蘭”***佛、道兩教共處,有1500年曆史的木蘭山***三張文化名片,有“無陂不成鎮”的美譽。大餘灣規劃出來後,將會成為黃陂的第四張名片,且必會出現“來陂必遊大餘灣”的說法。據初步預測,那是的黃陂大餘灣將每年可實現文化旅遊綜合收入500萬元以上,帶動當地及周邊1800餘村民從事文化旅遊業。同時,還可以提高當地人的文化素質。

  其四,文化遺產是自己祖先創造的文化,是本民族的過去,通過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可以培養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中國五千年長河,古老的先輩們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儲存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義務,是對子孫後代負責的表現。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只有正視自己過去的民族才能走向未來。只有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文化遺產是先人遺留給後人具有文化價值的財產,我們有義務保護好祖先的遺產,這分財產不但屬於我們,也屬於我們的子孫後代。我們有義務把這份祖先的財產傳承下去。

  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篇二

  淺析平遙古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義與方法

  摘要: 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曆史文明古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成體系的文化延續至今,從未間斷,在許多領域都反映出歷史的傳統。城市是社會文明的集中體現,歷史城市以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脈絡,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在中國廣闊的疆域內,儲存了許多歷史城市,這是先人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保護好這些遺產是我們神聖職責。

  關鍵詞:古城 保護 平遙 意義

  中國城市保護思想可以追溯至建國初期以樑思成先生為代表的建築及城市規劃學者對保護古都北京的研究、規劃和倡導***“五四”以來形成的破舊立新的文化傾向和解放後對新建設的盲目熱情,使得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保護思想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貫徹和推廣***。

  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與歷史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在重視歷史環境保護的國際潮流影響之下,保護歷史古城的思想在我國領導和專家的頭腦中逐步形成。在此基礎上一些專家向國家呼籲,指出只保護單個文物古蹟和古建築是不夠的,應該從城市整體上採取保護措施,但也不是所有的歷史古城都要進行全面保護,要選擇重點。

  1982年,我國選定了24個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作為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加強保護。此舉標誌著我國的文化保護遺產製度開始從1949年的建立走向成熟。自此,我國在1986年、1994年又先後公佈了第二批、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07年我國曆史文化名城總數累計達109個。

  1 古城保護的發展現狀與特色分析

  1.1古城的發展現狀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它完整地體現了17世紀~19世紀的歷史面貌,為明清建築藝術的歷史博物館。其古建築及文物古蹟,在數量和品位上均屬國內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築、人類居住形式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這座堅實完整的磚石城池,數百年來在軍事防禦和防洪擋險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城內街道、古建衙門、市樓、商店、民居等還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是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平遙古城的特色分析

  1.2.1總體評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定,“平遙古城是明清時期中國漢民族城市的傑出範例,儲存了這一時期所有的風貌特徵,是一幅展示中國歷史上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這一評價是對平遙古城歷史價值的高度概括,突出了其文化特色的完整性和豐富性 。

  平遙地處晉中地區中部,縣域面積1260平方公里,人口45.3萬。古城位於縣域西北部,面積2.25平方公里,人口6.3萬人。古城平遙史稱古陶,相傳為帝堯的封地,春秋時期為晉國古邑,後稱中都,漢代京陵縣,北魏時置平陶縣,距今2700多年的歷史,因避太武帝拓拔燾名諱,改稱平遙,至今也有1500多年曆史。1986年12月,由國務院正式公佈為歷史文化名城。

  1.2.2特色要素分析

  平遙古城特色有眾多要素組成,包括城牆、居民、寺廟、街坊、店鋪、縣衙、遺址、河流、山地、農田、黃土地、風味小吃和手工藝品等。黃土地、河流、農田是古城的自然背景,也是古城的環境特色要素。城牆、街坊、寺廟、店鋪、衙門是古城的整體風貌特色,風味小吃、手工藝品、民俗活動構成古城生活特色。這三個層次的特色都是視覺上可以感受到的。

  從平遙古城特色的進一步認識還可以從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的角度進行探討。以道路為骨架的水平結構構成了的基本平面形態;由形態、活動、信仰、觀念四個層次構成垂直結構的空間特色形態。從要素和結構的分析可知,平遙古城的特色在於結構的完整性和視覺上的統一感。

  1.2.3古城價值評述

  平遙古城始建於2800多年前的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歷來為北方重鎮。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以來,平遙古城故居和城市面積基本未變。儲存了完整的城牆、民宅、街巷、店鋪、廟宇等古建築,是中國境內儲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縣城原型,是這一時期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縣城建築體系的典型代表和漢民族歷史文化的巨集大載體,是近代中國的金融中心、銀行業的發源地。雙休寺是“東方彩塑藝術寶庫”,鎮國寺儲存有五代時期的木結構建築。

  2 古城保護面臨的問題

  2.1如何維護文化遺產的原真性

  1994年11月在日本古都奈良通過了有關原真性的《奈良檔案》。檔案確認:原真性應理解為文化遺產的價值本身,而是我們對文化遺產價值的理解取決於有關資訊來源是否確鑿有效。

  對歷史城鎮保護的原真性的評價比一般文物保護的原真性更為困難,其保護政策也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原真性原則要求歷史城鎮的保護、建設過程及其物質實體的內在統一,真實無誤,要呈現其歷時性的狀態,要使城市有機生長、協調發展。古城內的基礎設施要加強,一部分四合院住宅在保留外貌的同時,內部設施要現代化,要鼓勵居民繼續居住,以維持古城的生氣。

  2.2遷出古城居民的必要性質疑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會報《名城報》,在1998年9月11日的頭版頭條載文指出:平遙古城面臨三大突出矛盾:***1***快速發展的要求與有限的投入能力相矛盾;***2***世界文化遺產的高品位與基礎設施低檔次相矛盾;***3***旅遊發展與人口壓力相矛盾。

  《山西省平遙縣旅遊業發展與佈局總體規劃》中,根據對古城旅遊容量的測算,理想外遷1.9萬人,考慮可行性至少對448處典型傳統民居實施搬遷,計2100戶,約11000人。有人繼續居住其中的歷史城鎮,自然而然應有所發展,而且隨社會、經濟 、文化的變化還要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雖然一些歷史城鎮的居民狀況處於較低水平,人口過多、密度過高是其原因之一。但不能一概而論,以發展旅遊業為目的,過多、過急地外遷古城內的居民。這樣做是否違背居民的意願尚且不論,同時也將影響古城內的生活氣息,違反生活真實性原則。

  2.3城鎮發展與歷史環境保護

  對城鎮發展狀況的衡量,不應只考核城鎮人口和工業產值等指標,還要考量城市的歷史文化內含以及其他人文、社會因素。因為21世紀是一個城市文化繁榮和文化城市建設的時代。將古城工作重點轉移到歷史保護、旅遊發展、文化建設方面,有利於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考慮古城內歷史建築、傳統民居的維修、改建任務繁重,如古城內400餘處優秀民居的維護、保養以及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就需要極大的努力和認真細緻的工作。倘若每日有一處民居報建審批的話,每年會有很大的日常工作量。因此要健全古城保護、管理、審批的專門機構,對居民改造居住環境條件的行為要積極引導,使之走上良性迴圈的軌道。避免由於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先富起來的一部分居民盲目改、擴建傳統四合院居民,破壞城鎮風貌的整體感和延續性。要建設一支對傳統民居維修、改建技術熟悉的施工隊伍,為全城的民居的維護,改建提供優質服務。

  3 古城保護的目的與意義

  我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從1980年代開展以來,一直強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於繼承悠久的文化遺產,發揚光榮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發展旅遊業等巨集觀層面的意義。時至今日,我們有必要更為全面的認識我們進行歷史保護的目的。

  歷史保護要把居民的需求擺在首位,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以人為本”的開發建設原則。在處理保護與開發、保護與旅遊、保護與居民生活等多對矛盾關係時要以歷史保護為基礎,旅遊開發為手段,以徹底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市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為最終目的。旅遊業的開發應直接給當地居民帶來好處和實惠,自始至終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擺在首位,通過發展旅遊業,開發旅遊紀念品及土特產推動歷史城鎮第三產業全面發展,增加新的就業機會,從而給城鎮發展,帶來生機與活力。

  歷史城鎮的保護不是為了過去而保護,而似乎為了現在和未來而尊重過去,要維持城市歷史環境的延續性和歷時性,防止城市的衰老和衰敗,讓歷史城鎮成為環境宜人的美好家園,確保城市的特徵與個性的延續,具體說來,文化遺產保護可以在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精神文明建設,居住環境改善,城鎮形象提升,當地居民的精神充實,增加旅遊觀光的魅力,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與其他地區居民的交流,文物古蹟保護,恢復地方商業活力,維持古城個性特徵。

  4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和方法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要遵循保護和發展兼得的原則。既要使歷史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又要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實現城市現代化。積極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促進各項事業發展。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還要遵循一定的保護方法。從城市總體角度採取綜合措施,確定合理的城市發展戰略,積極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確定城市合理佈局,開發新區,保護古城。分割槽控制建築高度,保護古城空間秩序。做好城市設計,延續風貌特色。另外,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根據不同特點採取不同方式。對於文物保護單位,要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儲存歷史的原貌和真跡。對於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典型地段,要儲存歷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於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要保護城市中的文物古蹟和歷史地段,還要保護和延續古城的格局和歷史風貌。

  5 結語

  作為一名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學者,從平遙古城的保護經驗中不難看出,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要加強文化修養,要了解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要全面看待建設與保護,發展與繼承的關係,對自身專業負責,對城市負責,對文化歷史負責。

  參考文獻:

  [1]王景慧,阮儀三,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1-2,14-16.

  [2] 馮驥才.手下留情——現代都市文化的憂慮[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48—49.

  [3]張鬆.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第二版***-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 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293-306.

  [4]夏季芳.以平遙古城為例淺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J]. 山西建築.2009.

  35***36***:19-20.

  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篇三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經濟價值研究

  【摘 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千百年悠久歷史的載體,是一個民族,一個城市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體。歷史文化遺產具有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

  【關鍵詞】歷史;文化遺產;經濟價值

  歷史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是保護歷史文化的延續性,儲存城市的記憶和遺產,儲存自己民族的源和血脈以及濃郁的文化傳統。

  那麼,歷史文化遺產是否存在經濟價值呢?經濟價值是指任何事物對人和社會在經濟上的意義。經濟學上所說的“商品價值”及其規律則是實現經濟價值的現實必然形式。歷史文化遺產是千百年前在自然狀態的土地上,經人類開發出來的產品,包含人類勞動的物化,具備經濟價值的功能與特性,對人和社會具有經濟上的意義,即具有經濟價值。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經濟的經營。

  一、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

  歷史文化遺產是千百年悠久歷史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體。保護歷史文化遺蹟就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其意義重大:

  1.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人類歷史發展有意義

  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人類或民族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從漫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今,我國的歷史遺存豐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研究人類發展歷史,喻古明今,有利於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

  2.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古文化研究有重要意義

  在文化研究程序中人們發現,歷史古城、古建築、構築物等隱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我國山西大同市的古城牆,大同早在作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時候,就已經修築有規模巨集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由於是京畿屏藩,軍事位置十分險要,因此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將軍徐達在舊城基礎上增築,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鎮城。最後形成的大同鎮誠呈大致正方形,邊長達到1.5公里和1.75公里,周長6.5公里,面積2.63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條石為基礎,城牆內芯為三合土夯築,外包每塊重達17斤的青磚,城牆高14米,垛牆上又砌長5米、高0.8米、厚0.5米的磚垛,垛間距0.5米,共580對垛子,據說代表了大同當時所轄的村莊數。大同鎮城遺蹟保留對研究北魏及明清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文化是進步的動力,是歷史的積澱。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是建設現代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發展旅遊經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正是這些人類前進中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尤其是旅遊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文化遺產保護得越好,其利用價值也就越大,旅遊業和其它相關產業才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一旦歷史文化遺產因過度開發或保護不力而喪失殆盡,旅遊業和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對發展我國的旅遊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之加強保護,有利於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歷史文化遺產的持續破壞不斷提升其經濟價值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所受到汙染與損害已經觸目驚心。人類的生存環境,除了直接面臨著受到嚴重汙染和破壞的自然生態的威脅外,還存在著與此密切相關的社會、經濟和科技等能否持續發展的問題。作為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商業經濟利益為驅動力的旅遊資源開發給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遺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以致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問題成為世人普遍關注的焦點。因此,利用經濟學的供給規律來分析:由於歷史文化遺產是稀缺資源,甚至是衰退資源,故它的供給彈性為零。在這種情況下,供給曲線與座標橫軸垂直,其斜率無窮大。這時,無論價格如何變動,供給量均不會變動。在歷史文化遺產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隨著人們需求量的增大,不僅有相對應的價格,而且價格還隨著需求量的增長而增長。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保護稀缺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支付意願將不斷上升,亦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歷史文化遺產將不斷升值。

  三、我國曆史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難達共識

  雖然社會總體上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和保護意義的認識不斷提升,但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人群的價值取向,審美取向存在差異,導致認識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銳對立。如在城市建設中對一些古蹟遺址的去留問題上,在一些已經消失的歷史文化景觀要不要新建的問題上意見相左。這種狀況導致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許多問題因為缺乏共識而難以處理。

  2.歷史文化遺產家底不清

  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程序中,碰到歷史文化遺產時,講不清道不明,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本沒有調查、登記,更談不上公佈文保單位及對其進行合理規劃。

  事實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怠慢,就是對其經濟價值的低估,在很大程度上將制約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歷史文化遺蹟的經濟作用

  我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蹟,象一顆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華夏大地。它們不僅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中熠熠生輝,在國家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同樣會閃閃發光。

  ***一***增添城市形象的光輝

  歷史文化遺蹟就是城市的一道光環,同其他成就相結合,城市的形象會更加高大與輝煌。例如,山西省的平遙市,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名城,身價倍增,旅遊、商貿及其它產業相繼發展,這個晉中小城的興旺發達,指日可待。因為,其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蹟不僅扮演過英雄史詩,而且彙集著那些年代的文學藝術和多種科學技術知識。其次,文化積澱豐厚,表示文明程度高。文明城市意味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熱情友好,無論投資、通商、旅遊、文化交流,人們都樂意前往。

  ***二***增強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

  文化與經濟互相促進,亦即互相推動,互為動力。文化對經濟的作用力又稱為文化力。歷史文化遺蹟的發掘和傳播,是以經濟為基礎,經濟推動著文化的發展。隨著文化日益昌盛,它反過來成為經濟的基礎,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歷史文化遺蹟的文化優勢必然也必須轉化為巨大的經濟發展動力,即具有強大的文化力。文化是由知識、資訊、各種藝術組成的。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人們掌握知識越多,勞動能力就越強。資訊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各種事物的動態表現。人們收集、整理和傳播資訊,有效地把握事物的動態,就為高效率地進行生產和經營、處理各項事務創造了有利條件。藝術的根本功能是增進人類的身心健康。勞動能力與身心健康也是互為條件的。一般說來,身心健康的人勞動能力較強,而健康狀況較差的人勞動能力也較差。總而言之,文化作用於人,不管有形還是無形,都影響著居民的文化素質,從而影響著經濟的發展。

  當前歷史文化遺蹟保護總的發展趨勢是逐漸從巨集觀走向微觀、單一走向多元、理論走向實踐。但同時也需要指出的是,現在的研究更多的是處於一種百家爭鳴、見仁見智的局面。完整系統的歷史文化遺蹟保護理論體系尚未構建起來。儘管發現了許多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還處於一種摸索和嘗試的階段。這需要更多的專家和學者的參與,為我國曆史文化遺蹟的保護工作提供現實可行的研究成果。使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得以更好的保護,才能夠真正實現其應有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