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兵制是怎樣的

  中國宋朝***960~1279***的軍事制度。建立統一的封建政權後,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軍事制度發生巨大變化。北宋時期皇帝直接掌握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其下軍權由三個機構分任。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宋朝的兵制:兵力配置

  兵力的配置上,宋朝軍制遵循“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原則。禁軍中最精銳的殿前軍駐守在京城,侍衛親軍駐紮在各地。京城的人馬最為精強,各方鎮知道兵力不敵,不敢造反。這就是“強幹弱枝”。如果京城有變,在各地駐紮的禁軍聯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夠對付變亂。這樣就“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這就是“內外相維”。

  北宋軍隊由禁兵、廂兵、鄉兵和蕃兵組成,以禁兵為主體構成一種中央軍和地方軍、正規軍和非正規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宋朝的兵制:三衙待遇

  衙在北宋享有相當可觀的待遇,“其任之也重,則其待之也亦不輕”,[5]***續集卷44***是當時北宋朝野上下的共識,如宋太祖朝就是:“封父祖,蔭妻子;榮名崇品,悉以與之”。***卷8***神宗亦批曰:“殿前、馬、步軍三帥,朝廷待遇,禮繼二府,事體至重。”[7]***卷274***所謂“待之也亦不輕”、“事體至重”,除三衙為北宋“武臣極任”,地位居武將之首外,具體說來還大致有以下各種名目:

  1.俸祿優厚。武臣俸祿之厚本屬北宋俸祿制度的特點,如時人張演有云:“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祿而薄其禮。”[5]***後集卷21***三衙作為“武臣極任”,當然更為突出,像仁宗朝御史中丞賈昌朝在分析外戚等“恩幸子弟”垂涎三衙職位的原因時就說:“其志不過利轉遷之速,俸賜之厚耳。”[7]***卷138***事實也就是如此。為了更直觀地說明這一問題,請看下錶。

  三衙***三衙俸祿基本上按照節度使、留後、觀察、防禦、團練使、刺史的官階發放***與宰執俸祿對照表

  職務 俸錢 衣賜***年匹、兩*** 祿粟

  月貫***千*** 綾 絹 綿 羅 月石

  宰執 宰相、樞密使 300 40 60 100 1 100

  參事政事、樞

  密副使 200 20 30 50 1 100

  知院事、同知

  院事 200 20 30 50 1 100

  籤書樞密院事 150 20 30 50 1 70

  三衙 節度使 400 40 200 500 10 150

  節度觀察留後 200 20 100 100

  觀察使 200 20 100 100

  防禦使 200 20 100 100

  團練使 150 20 100 70

  刺史 50 20 100 50

  從中不難看出,三衙俸祿的整體水平與宰執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位至節度使的殿前、馬、步軍都副指揮使俸祿甚至在宰相之上。

  2.恩蔭妻、子。恩蔭,又稱“任子”、“門蔭”、“世賞”,是指朝廷根據官員職、階高低而授給其子孫或親屬以官銜或差遣的制度。北宋恩蔭之濫是空前的,僅名目就分為郊祀、聖節***皇帝生日***、官員致仕、官員申報遺表和臨時性恩典五大類。從真宗朝開始,北宋恩蔭制度趨向固定化,規定:文官自侍御史知雜事以上,每年蔭補一人;從帶職員外郎以上,每三年蔭補一人;武臣從橫行以上,每年蔭補一人;自諸司副使以上,每三年蔭補一人[8]***P640***

  三衙除依例享受上述待遇之外,還有所謂“初除管軍恩例”。以位至節度使的殿前都、副指揮使為例,一是加封母、妻,“母封郡太夫人,妻封郡夫人”。[9]***卷中***二是補親子或孫一人為閤職。如神宗元豐元年十月四日,以左侍禁賈裕為閤門祗候,“先是,賈逵以經畫鄜”延邊事得子祐閤門祗候,後除殿前副都指揮使,以例乞除裕閤職,詔止遷一官。至是,逵再乞。上批:‘裕元合與閤職,以遣逵經畫邊事,特推恩,今逵所乞,乃除殿帥恩例,可依所奏。’”[4]***職官三二之五***又如高宗紹興元年十月二十二日,“樞密院言郭仲荀乞初除官軍恩例,吏部擬申當得閤職”。閤職,乃當時易於升遷的美職,時人至有所謂“寵在閤職”之說。故宋高宗在批准郭氏乞初除三衙恩例後,即有“祖宗待三衙之厚如此”[4]***職官三二之九***的慨嘆。三衙其他管軍的恩例要略低於殿前都、副指揮使,但亦相當優厚,故真宗朝馮守信為三衙,“其弟嘗欲上其子為守信子,以取高蔭”。[7]***卷95***此外,因職在親近,三衙還有時常於皇帝面前請求親屬恩澤的便利條件,仁宗時不得不下詔,要求“官軍臣僚非乾元節及大禮,不得非次陳乞親屬恩澤”。[7]***卷136***

  3.上殿奏事。仁宗朝規定:“詔殿前、馬、步軍,今後所奏本司公事,除系常程依舊例轉奏外,如有非泛擘劃,急速公事,在後殿祗應,便令免杖子,窄衣上殿;若非本司公事,別陳利見,即關報閤門,依例上殿,更不旋取旨。”[7]***卷156***

  4.回朝賜宴。自真宗朝開始,三衙回朝朝見皇帝例得賜宴,據《長編》卷84記載:“鎮定路都部署、步軍副都指揮使、振武節度使王能來朝。故事,節帥陛見必賜宴,掌兵者則不及。至是,特令用藩臣例。有司言能既赴坐,而殿前、馬軍帥曹璨等皆當侍立,品秩非便。乃詔璨等悉與坐,自是掌兵者率以為例。”

  5.揖見宰相。北宋宰相位高權重,儀制煊赫,三衙見宰相,須執禮甚恭,《文獻通考》卷58《職官十二》引沈括《筆談》曰:“三衙內中見宰執,皆橫杖於文德殿後,立廊階下唱喏;宰相出,立階揖之。外遇從官於通衢,皆避焉。此禮久廢,惟內中橫杖之禮,至今不廢。”但宰相也要以禮相還,如仁宗朝王曾為相,“殿前副都指揮使、振武節度使楊崇勳嘗詣中書白事,屬微雨新霽,崇勳穿泥鞹直登階,曾頷之,不以常禮延坐”。[7]***卷103***楊崇勳雖不得預坐,但從此事可以看出在“常禮”即通常情況下宰相是要給三衙設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