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伐楚的目的是什麼

  齊桓公,在歷史上他是一位民族英雄、豪傑,但同時有可以說他是個沒用的、遭人嫌棄的狗熊。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齊桓公伐楚

  齊桓公伐楚是春秋戰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件歷史事件,對於當時的格局也有著一定的影響,然而這場規模浩大的軍事行動最後卻沒有演變成慘烈的戰爭,而是一場雙方外交智慧的博弈,從中能夠充分展現出古人的外交智慧。

  當時是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繼位的第30個年頭,他率領著諸國的聯軍先是擊潰了蔡國。然後又起兵攻打楚國。當時的楚國國君是楚成王,他看到齊國大軍來襲,聲勢浩大,知道不能力敵,就帶著軍隊出來迎接,同時派出自己的使者前去談判,楚國的使者問到:“齊國遠在北方,和楚國相距甚遠,齊楚根本是遙不可及,為什要來討伐我國呢?”齊桓公讓管仲回答說:“曾經周國的召康公曾經給了我國國君討伐諸侯輔助周王朝的權利,而現在出國進貢的貢品不足,天子祭祀的物品有所欠缺,所以我們來追究責任,而且昭王南征來到楚國就沒有回去,所以前來詢問。”

  使者回答說:“這次上供失誤是我們的責任,以後一定不會出事,至於昭王並沒有在楚國領地。”之後雙方對峙了幾個月,都不想輕起事端,就想要講和,楚成王就派屈完去齊國的軍營之中談判,齊桓公邀請屈完一起閱兵,這是在向他炫耀軍事力量的強大,之後齊桓公說:“我們兩國重新和好怎麼樣?”之後齊桓公又說:“我們的軍隊如此之多,如此強大,什麼城池攻不下來。”屈完反駁道:“如果使用仁義,那麼天下沒有不臣服的諸侯,如果使用武力,楚國地勢險峻,又有漢水護城,你們軍隊再多也難有成效。”於是雙方簽訂了契約,齊桓公就離開了。

  齊桓公與管仲

  春秋時期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一直被當做君主知人善任,不計前嫌與臣子誓死報恩,權利輔佐的典型,一直為後人所稱讚。齊桓公與管仲之間和諧的君臣關係也是極為難得的,不過這種關係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齊桓公的心裡也未必毫無芥蒂的,只是管仲是真的有才,齊桓公為了圖謀霸業必須要用上管仲,管仲能為他抵擋來自舊貴族的很大阻力,因為管仲出身平民,沒有什麼背景,也跟朝廷中各勢力之間都沒有交際,所以任用管仲所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管仲改革的時候也不會顧及那些反對者的意見,所以齊桓公用著放心,這也是齊桓公能夠善任的一種很重要的原因。

  從後來齊桓公與管仲的相處情形來看,他們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的,管仲一開始並不被重用,後來管仲藉著齊國動盪的機會向齊桓公進諫,才有了展露頭角的機會。管仲趁機向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幫助齊桓公稱霸,這真迎合了齊桓公想成就千秋霸業的夢想。所以說下屬有時候不光要能琢磨事,還要能琢磨人,摸透領導的心思,領導也不用為一點小過節而斤斤計較,因為太糾結於小事上,往往就會矇蔽了雙眼,就會埋沒了真正的人才,領導與下屬是一種相互成就的關係,哪一頭出了問題都不行。這便是我們從歷史學到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