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稱霸的歷史作用_首霸齊桓公簡介

  春秋戰國,群雄並起,英雄豪傑猶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而齊桓公姜小白就是其中頂尖的英豪,他通過自己的雄才偉略,大度的胸襟成為了當時的第一個霸主,是春秋五霸之首,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齊桓公稱霸的歷史作用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齊桓公稱霸的歷史作用

  葵丘之會,獻公將如會,遇宰周公,曰:“君可無會也,夫齊侯好示,務施與力而不務德1,故輕致諸侯而重遣之,使至者勸而叛者慕。懷之以典言,薄其要結而厚德之,以示之信。三屬諸侯,存亡國三,以示之施。是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譬之如室,既鎮其甍2矣,又何加焉?吾聞之,惠難遍也,施難報也。不遍不報,卒於怨仇。夫齊侯將施惠出責3,是之不果奉,而暇晉是皇4,雖後之會,將在東矣。君無懼矣,其有勤也。”公乃還。

  諸侯在葵丘盟會,晉獻公將到會,遇著太宰周公,太宰周公說:“君主可以不去與會,齊侯喜歡做給人看,致力於施惠和武力而不致力於發展規律。所以招集諸侯輕裝而來,打發他們回去滿載而歸。使來的人受到鼓勵而背叛的人心裡思慕。用合於禮法的話使他們安心,結盟聚會用薄禮,使他們感到齊國的厚恩,用這些來讓他們相信齊國的誠信。三次集會諸侯,儲存滅亡的國家三個,用這來表示齊國所施予的恩惠。所以往北征伐山戎,向南征伐楚國,西邊在葵丘這裡盟會。譬如房屋,現已壓上屋棟了,還有什麼再加上去呢?我聽說,小惠難以普遍給予,施給恩惠難以回報,不能普遍,不能回報,終於會以怨仇結束。那齊桓公把施惠看作如同放債,這類事他還怕做不到,沒有閒空來忙晉國的事情,即使以後還有聚會,將在東方舉行了,君不要恐懼了。與會的話,將有辛勞啦。”晉獻公於是回國。

  本節記錄的是齊桓公召集諸侯們盟會中發生的一件事,晉獻公去參加聯合國大會,途遇周國的太宰周公,周公對齊桓公召集諸侯盟會表面上支援,私下裡心裡卻不安逸,認為齊桓公只是小恩小惠拉攏諸侯,不會有好結果。他這種看法,純粹是他個人的意見,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齊桓公九會諸侯,對當時周朝的穩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當時沒有齊桓公稱霸,諸侯大亂,周國很快就會垮臺。

  齊桓公稱霸的客觀作用

  在諸侯紛爭錯綜複雜的形勢下,有了爭霸的實力,還必須講究爭霸的政策和策略,否則,稱霸的目的也難以實現。又是管仲根據當時的形勢,為齊桓公制定了一項“尊王攘夷”的政策。為什麼說這是一項成功的政策呢?第一,周王室雖然日益衰微,但周朝長期的統治使人們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傳統思想,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偌大的號召力,驟然取而代之就必然樹敵過多。第二,當時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周邊少數民族,乘著中原諸侯紛爭政局動盪的局面,向一些諸侯國發動進攻,威脅著他們的安全。因此,在各諸侯國中,誰能制止少數民族的進攻,誰就能受到擁戴,就可能成為霸主。總之,實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減少爭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爭霸的政治資本。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簡介

  齊桓公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君主,他雖然生在春秋時期,稱不上皇帝,但是他的功績名聲比起日後的很多皇帝都要更勝一籌,他在中國古代是明君的象徵,而且他任用管仲最後稱霸天下的事情更是得到了無數人的尊重。

  齊桓公是姜太公的後人,是齊襄公的弟弟,當年齊襄公繼位之後,齊國混亂,管仲等人保護著公子糾去了魯國,而齊桓公小白就由鮑叔牙帶著去了莒國,之後齊襄公被手下人殺死,齊國內亂,討論著新立國君,而當時齊國內部的貴族就看上了小白,所以就讓他速度回國,而在魯國的公子糾也招人刺殺小白,最後小白技高一籌,先一步回到了齊國,登上了國君之位。

  齊桓公上位之後不計較當時的一箭之仇,赦免了管仲,任用他為丞相,兩人合力整頓國家的內政,發展齊國的軍事實力,使得齊國的國力大大增強,同時東征西討,在上位之後幾次發動戰爭,威震四方,並且後來在葵丘之盟上徹底奠定了自己春秋霸主的名號,之後齊桓公就開始走下坡路,當時的他已經是60多歲了,在6年後管仲病逝,好幾個跟著齊桓公一路走來的老臣也相繼離世,齊桓公又年老多病,親信奸佞小人,最後被手下的人給害死。

  縱觀齊桓公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具備一個做大事的人的基本素養,他能夠任用賢能,心胸足夠開闊,雖然個人的能力品德未必很好,但是能夠聽得進勸說,所以最後還是成就了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