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服飾介紹大全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上衣下裳,束髮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商朝服飾介紹

  ***一***交領右衽短衣,有華飾,衣長及臀,袖長及腕,窄袖口,配以帶褶短裙,寬腰帶,裹腿,翹尖鞋。是為高階權貴衣著。人像“身著大領衣,衣長蓋臀,右衽,腰束寬頻,下身外著裙,長似過膝。脛紮裹腿,足穿翹尖之鞋。衣之領口、襟緣、下緣、袖口緣有似刺繡之花邊,腰帶上亦有刺繡之緣。裙似百褶,亦有繡紋。衣飾回紋、方勝紋等。

  ***二***交領右衽素長衣,長袖,窄袖口,前襟過膝,後裾齊足。配以寬褲,寬腰帶,鞋履,腹懸一斧式蔽膝,頭戴高巾帽。是為中小貴族或親信近侍所服。此類帶後裾的交領長衣,即“深衣”的先例。短髮後梳至頸部往內卷,頭頂中央至背脊臀部一線有扉稜飾品。穿緊身長袖花衣,衣長及足。著革制低幫平底翹頭履。

  ***三***交領長袖有華飾大衣,衣長及足踝。配以寬腰帶,上窄下寬形蔽膝,鞋履,頭戴頍形冠卷。是為高階貴婦之服。頭編一長辮,辮根在右耳後側,上盤頭頂,下繞經左耳後,辮稍回接辮根。戴一“頍”形冠,冠前有橫式筒狀卷飾,冠頂露發,冠之左右有對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為插笄固冠之用。《禮記·玉藻》雲:“縞冠玄武,子姓之冠也。”鄭注:“武,冠卷也。”這裡說的子姓殷人之冠,指此類帶有橫筒狀卷飾之冠。穿交領窄長袖衣,衣長及足踝,束寬腰帶,左腰插一卷雲形寬柄器,腹前懸一過膝長的條形“蔽膝”,著鞋。

  ***四***肩背部披格子長條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裝束,下穿格子條紋長裙,腹下懸一斧式“蔽膝”。頭戴格子條紋布帽冠蒙覆其發。為貴族服飾。雙手拱置細腰前,雙肩披格子長條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裝束,下穿格子條紋長裙,腹下懸一斧式“蔽膝”。頭戴布質格子條紋帽冠,齊齊罩覆額頭髮際及後腦,冠頂四周有綴物固冠。這類帽冠可能類於禮書中說的“緇布冠”。

  ***五***直領對襟有華飾短衣,長袖,衣長及臀。配花長褲,鞋履,頭帶頍形冠。是為貴族衣裝。雙手後支地,頭上仰。戴圓箍形“頍”,直領對襟衣,衣飾雲紋和目雷紋。下著分襠褲,腹胯間有一大牛面紋。足穿高幫鞋。

  ***六***對襟長袍,寬長袖,衣長及足***第33例***。為貴族衣裝。頭頂左右雙髻,雙手拱抱腰前,作鞠躬狀,穿對襟長袍,寬長袖,衣長及足,足似穿高幫鞋。

  ***七***對襟華飾長袖短衣,束腰,花長褲,配花鞋。頭髮用某種膠類固定成高高聳起型,髮梢外勾。為中下層貴族或近臣親信形象。髮式高高聳起,髮梢外勾,可能是用某種膠類固定成型。穿對襟華飾長袖短衣,束腰,花長褲,著花鞋,為布帛製品。

  ***八***高後領敞襟長袖花短衣。是為親信貴族之衣。頭上截留短髮一週,著衣,長袖窄口,敞襟,後領較高,衣下緣垂及臀部,背部衣飾雲紋。著鞋。

  ***九***圓領長袖花短衣。配緊身花褲,帽冠。是為中上層貴族衣裝。髮式高聳呈尖狀,十分奇特,沈從文先生認為其發可能用某種膠類膠固成型。頭上戴有高冠,冠向後背,且向下卷,周邊有扉稜突出。頭之後腦部有向上彎曲之突出如蠆尾的髮髻。長袖窄袖口衣,下著緊身褲,遍飾雲紋,臀部有一⊕紋。曲臂,手置胸前,跣足。頭髮上束成前後雙髻,前髻高而向後下卷,後髻略小而突起。冠型高聳,周邊有突稜,冠向後卷,身著長袖窄袖口衣,緊身褲,遍飾雲紋,臀部也有一⊕紋,又戴一臂環。華冠周邊有突稜,冠前後作直角式,與上例異,緊身衣褲飾雲紋,臀部也有一⊕紋服飾與上例同,而其華冠比上例高出一倍左右。 頭戴冠,冠型前高後卑,前面和上側有扉稜,後側平滑,冠身不透空。衣飾雲紋。

  ***十***圓領窄長袖花大衣,衣長及小腿。是為中下層貴族衣裝。頭頂心梳編一短辮,垂及腦後。穿窄長袖衣,圓領稍高,衣長及小腿。衣飾蛇紋和雲紋。跣足。

  ***十一***圓領細長袖連袴衣,下襬垂地,束腰索,衣式簡而無華。是為罪隸服。可分兩類:一類頭頂禿光,臂被縛於背後,為男性罪隸;另一類頭上盤發或束單髻,有的戴額帶,臂被縛於前,雙手均桎梏於拲中,是為女性罪隸。身著圓領窄長袖連袴衣,下襬垂地,腰束索,臂被縛於背後。***男***頭頂收發束單髻,渾身一絲不掛,跣足,雙手被枷於腹前***女***。

  ***十二***赤身露體或僅於腹前束一窄蔽膝,以及頭部戴圓箍形“頍”,或戴一扁平圓冠。乃卑民家奴形象。頭戴一圓箍形“頍”。僅腹前懸一“蔽膝”。

  商朝人口數量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年代久遠,史書記載不詳,關於當時國家人口數量說法不一,有約500萬至700萬之說。

  一種見於《尚書大傳·虞傳》,其雲:

  古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裡,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鄭注:州凡四十三萬二千家,此蓋虞夏之數也。如按一家五口計,則上說虞夏全國人口總數有216萬。但是像鄰、朋、裡、邑、都、師、州這類如此整齊規範的行政區劃和社會組織結構,在夏代並不存在,甚至在商代金文和甲骨文中,都還沒有出現鄰、裡字樣;朋字只用來稱貝;都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商代稱王都為大邑或大邑商;師是軍隊之稱;州是族名兼地名。再者,以個體家庭人數作為人口統計單位,也不符合早期人口調查的特點。顯然這一種說法是出於後人附會,根本靠不住。

  另一種說法見《後漢書·郡國志一》劉昭補註引《帝王世紀》,其雲:

  及禹平水土,還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及夏之衰,棄稷弗務,有窮之亂,少康中興,乃復禹跡。孔甲之至桀行暴,諸侯相兼。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方於塗山,十損其七;民離毒政,將亦如之。殷因於夏,六百餘載,其間損益,書策不存,無以考之。又遭紂亂,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民眾之損,將亦如之。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錯,民口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萬一千人。這段文字有三點值得注意。其一,敘殷因於夏之間損益時,特別指出“書策不存,無以考之”,似乎在其他方面有一定的史影依據。其二,謂夏商時代方國林立,在先秦文獻中亦有類似之說,如《左傳·哀公七年》雲:“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戰國策·齊策四》雲:“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呂氏春秋·用民》雲:“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餘國,今無存者矣”;《逸周書·世俘解》雲,武王伐商,“憝國九十有九國,……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除夏代未必會有萬國外,眾多族落小國紛立各地,確為夏商社會實際狀態。其三,儘管民口落實到百、十、個位數,且夏初和商末周初的這末三位數都為923,不免荒唐之甚,但從其注重不同時期的民數得失,又按單純人口而不是以戶計數,卻是具有早期人口清查的特色的。故此說有一定參考價值,不能貿然否棄。

  按照此說,從總體上推算,夏代直至商初諸侯方國規模均甚小,平均人口僅1300多人;後眾國相兼及人口善殖,到商末周初平均人口數增加到了近8000人。商初成湯時有3000餘國,則總人口數約400萬左右。

  商朝疆域範圍

  商朝的勢力範圍東至大海,西達陝西省西部,東北達到遼寧省,南至江南一帶***不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為當時世界上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建都亳***今山東省曹縣以南地區***,曾多次遷移,後盤庚遷都殷***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稱為殷。

  具體疆域北至蒙古,東北至遼寧朝鮮半島,南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西至於甘肅新疆,東至海濱東海。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陝西的一部分,還包括陝西江蘇的剩餘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福建、廣西、廣東、珠江三角州等地區***商前期在這些據點之間的空隙地帶,存在著聽命於商朝的諸侯、方國、少數民族、也就是說,大商王朝是一個由邑土國家逐步向領土國家過渡的發展中的早期國家,是一個完全擁有四土之境的疆域遼闊的領土國家,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分封帝國或奴隸制大帝國。 ***加上商朝在海外建立國家的地區疆域商朝應該擁有很大領土的朝鮮半島的箕子王朝和美洲瑪雅文明以及墨西哥一帶的奧爾梅伯文明等...隨著考古資料證明商王朝比夏周秦等版圖要大制度也不太一樣。***

  《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商朝疆域“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商朝疆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 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陝西的一部分,還可能包括陝西江蘇的剩餘土地,遼寧,甘肅,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

  據《尚書商書》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八遷的地點,歷來說法不一。大體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出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範圍。有人認為鄭州商城、偃師商城都可能是湯都西亳。成湯滅夏至盤庚五遷,始居於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