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服裝特點_夏朝服飾介紹

  夏朝,奴隸制度建立,初步形成了 以帝王的祭服——冕服為中心的服裝制 度。夏朝服裝特點是怎樣的呢?本文是小編整理夏朝服裝特點的資料,僅供參考。

  夏朝服裝特點

  夏商周時期是中國服飾史由原始社會以巫術象徵過渡到以政治倫理為基礎的王權象徵的重要歷史時期,以國王的冕服為中心,這種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發展和逐漸完備的。

  夏商周時期是中國服飾史由原始社會以巫術象徵過渡到以政治倫理為基礎的王權象徵的重要歷史時期。

  我國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分佈在各地的原始氏族部落,由於地理環境、生活勞動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服飾文化。這種差異不是人為的制度形成的。到了奴隸制社會,由於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根本對立,奴隸主階級不僅壟斷了服飾資料,而且為了穩定奴隸主階級內部的秩序,規定了等級制度和相應的章服制度。 奴隸社會把國王稱作"天子",他是奴隸制國家最高的統帥,奴隸社會的章服制度,也以國王的冕服為中心,這種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發展和逐漸完備的。

  ***一***禮服

  《論語》有“子曰,禹,吾無間然矣,惡衣服而致美黼***fǔ音府***冕”就是說夏禹平時生活節儉,但在祭祀時,則穿華美的禮服——黼冕,以表示對神的崇敬。

  《商書》有“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的告誡,表示國王有至高的權力。殷墟甲骨文中有王、臣、牧、奴、夷、王令等文字,表示階級等級制度已經形成。《商書·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表明奴隸主貴族穿了冕服舉行祭禮。

  以上兩例史料,說明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又說:“周監乎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說明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各有變革和發展。夏代稱冕冠為收,殷代名為〓,周代名為爵弁,夏代的冕冠純黑而赤,前小後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後小,周代黑而赤,如爵頭之色,前小後大,這是後漢蔡邕在《獨斷》中的說法。在孔子看來,周代的章服制度是理想完美的。《周禮·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王之吉服則兗冕,享先公饗射則〓***bì音蔽***冕,祀四望山川則毳***cuì音翠***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則玄冕。”說明國王在舉行各種祭祀時,要根據典禮的輕重,分別穿六種不同格式的冕服。總稱六冕。所謂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禮服配成的服裝。六冕的內容如下:

  1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的禮服***:為冕與中單、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即黃赤色,玄即青黑色,玄與纁象徵天與地的色彩,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花紋,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紋。共十二章。

  2兗冕***王之吉服***:為冕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九章。

  3〓冕***王祭先公與饗射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繪華蟲、火、宗彝三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七章。

  4毳冕***王祀四望山川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繪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共五章。

  5希冕***王祭社稷先王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繡粉米一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希是繡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繡。

  6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飾,裳繡黻一章花紋。

  此外,六冕還與大帶、革帶、韍、佩綬、赤舄***Xì音戲***等相配,並因服用者身份地位高低,在花紋等方面加以區別。

  冕冠的形式,商周時期尚缺少直接資料,儒家經典《禮記·玉藻》記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liú音劉***,前後邃延,龍捲以祭。”說明天子的冕冠有玉藻十二旒,懸於延板前後,衣服上有卷龍紋為飾。進一步具體的描述,見於漢唐儒家著述,至唐代更有帝王圖的形象留傳至今,就更加明白了。大體上說,冕冠的基本款式是在一個圓筒式的帽捲上面,覆蓋一塊冕板***稱為延或綖***,冕板的尺寸有說廣八寸,長一尺六寸的,也有說廣七寸,長一尺二寸或長六寸八寸的,以前一說法較多。冕板裝在帽捲上,後面比前面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徵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冕板以木為體,上塗玄色象徵天,下塗纁色以象徵地。冕板前圓後方,也是天地的象徵。前後各懸12旒,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用五彩絲繩為藻,以藻穿玉,以玉飾藻,故稱“玉藻”,象徵著五行生剋及歲月運轉。後來玉藻也有用白珠來做的。帽卷以木作中幹,即胎架,後來改用竹絲、玉草***夏***或皮革***冬***作成筒狀胎架,外裱黑紗,裡襯紅絹,左右兩側各開一個孔紐,用來穿插玉笄,使冕冠能與髮髻相插結。帽卷底部有帽圈,叫作武。從玉笄兩端垂黈纊***tǒukuàng黃色絲綿做成的球狀裝飾***於兩耳旁邊,也有稱它為“瑱”或“充耳”的說法,總之是表示國王不能輕信讒言。這就是《漢書·東方朔傳》所講的“冕而前施,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及《大戴禮·子張問入官篇》所講的“黈纊塞耳,所以弇聽也。”天子玉瑱,諸後以石。從武上橫貫左右而下的,是一條紘,即長長的天河帶。冕冠的形制,世代相傳承,歷代皇帝不過是在承襲古制的前提下,加一些更改罷了。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

  周代國王的禮服除以上6種冕服之外,還有4種弁服,即用於視朝時的皮弁、兵事的韋弁、田獵的冠弁和士助君祭的爵弁。皮弁形如覆杯,系白鹿皮所做的尖頂瓜皮帽,天子以五采玉12飾其縫中,白衣素裳。天子在一般政事活動時所戴。韋弁赤色,配赤衣赤裳,晉代韋弁如皮弁,為尖頂式。冠弁就是委貌冠,也稱皮冠,配緇布衣素裳。爵弁為無旒,無前低之勢的冕冠,較冕冠次一等,配玄衣纁裳,不加章採。

  周代王后的禮服與國王的禮服相配襯,也和國王冕服那樣分成6種規格。《周禮·天官》下:“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一作翟***、闕狄、鞠衣、展衣、祿衣、素紗。”其中前3種為祭服,褘衣是玄色加彩繪的衣服,揄狄青色,闕狄赤色,鞠衣桑黃色,展衣白色,祿衣黑色。揄狄和闕狄是用彩絹刻成雉雞之形,加以彩繪,縫於衣上作裝飾。6種衣服都用素紗內衣為配。女性的禮服採用上衣與下裳不分的袍式,表示婦女貴情感專一。這6種禮服的頭飾也是不同的。《周禮·天官》下:“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其中以副最盛飾,編和次次之,所謂副是在頭上加戴假髮和全副華麗的首飾,編是在加戴假髮的基礎上加一些首飾,次是把原有的頭髮梳編打扮使之美化。追是動詞,衡和笄是約發用的飾品,追衡笄是指在頭髮上插上約發用的衡和笄。也有人把追釋為玉石飾物,衡懸於兩旁當耳之處,笄貫於髮髻之中。此外,男子固定冠帽的笄也叫衡笄。

  夏朝的一般服裝特點

  1.玄端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天子平時燕居之服。諸侯祭宗廟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廟,叩見父母也穿這種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長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為玄端。諸侯的玄端與玄冠***委貌冠***素裳相配,上士亦配素裳,中士配黃裳,下士配前玄後黃的雜裳,並用緇***黑***帶佩系如裳之色的〓***bì音畢***。

  2.深衣

  一般用白布製作,深衣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的長衣服,但儒家學者為了繼承上代傳統觀念,按規矩在裁剪時仍把上衣與下裳分開來裁,然後又縫接成長衣,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下裳用6幅,每幅又交解為二,共裁成12幅,以應每年有12個月的含義。這12幅有的是斜角對裁的,裁片一頭寬、一頭窄,窄的一頭叫做"有殺"。在裳的右後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縫接,接出一個斜三角形,穿的時候圍繞於後腰上,稱為"續衽鉤邊"。這種款式就像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西漢墓出土的那種"曲裾"袍的樣子,但具體的裁法,書上的說法也不一致。據《深衣篇》記載,深衣是君王、諸侯、文臣、武將、士大夫都能穿的,諸侯在參加夕祭時就不穿朝服而穿深衣。在儒家理論上,說深衣的袖圓似規,領方似矩,背後垂直如繩,下襬平衡似權,符合規、矩、繩、權、衡五種原理,所以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裝。庶人則用它當作"吉服"來穿。深衣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3.袍

  袍也是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服,但有夾層,夾層裡裝有禦寒的舊棉絮。如果夾層所裝的是新棉絮,則稱為"繭"。若裝的是劣質的絮頭或細碎枲麻充數的,稱之為"縕"在周代,袍是作為一種生活便裝,而不作為禮服的。軍隊戰士也穿袍。《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是描寫秦國軍隊在供應困難的冬天,共同合披袍服克服寒冷的詩篇

  4.襦

  襦是袍式之短者,即比袍短一些的棉衣。如果是質料很粗陋的襦衣,則稱為"褐"。褐是勞動人民的服裝。《詩·豳風》:"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5.裘

  甲骨文的裘字寫作〓,佔籀***zhòu音宙***文寫作〓。《說文解字》說:"裘之制毛在外,故像毛。"中華祖先最早用來禦寒的衣服就是獸皮,使用獸皮做衣已有幾十萬年的歷史。原始的獸皮未經硝化處理,皮質發硬而且有臭味,商周時不僅早已掌握熟皮的方法,而且懂得各種獸皮的性質。例如天子的大裘採用黑羔皮來做。大人貴族穿錦衣狐裘,《詩·秦風》:"君子至止,錦衣狐裘。"狐裘中又以白狐裘為珍貴。其次為黃狐裘、青狐裘、麛〓***míní***裘、虎裘、貉裘,再次為狼皮、狗皮、老羊皮等。狐裘除本身柔軟溫暖之外,還有"狐死守丘"的說法,說狐死後頭朝洞穴一方,有不忘其本的象徵意義。天子、諸侯的裘用全裘不加袖飾,下卿、大夫則以豹皮飾作袖端。此類裘衣毛朝外穿,天子、諸侯、卿大夫在裘外披罩衣***裼衣***,天子白狐裘的裼衣用錦,諸侯、卿大夫上朝時要再穿朝服。士以下需人無裼衣。

  ***三***舄履

  商周時代男女穿的鞋子是一樣的,周朝**設"屨人"來管理王和後的鞋子,它們有赤舄、黑舄,赤繶***yì音意***黃繶青句、素履、葛履種種形式。屨是單底的,舄是雙底的。屨是牙底相接處所鑲的赤色或黃色縫條。句是屨和舄頭部的鞋鼻子,國王的雙底鞋--舄可分三等,赤舄為上,白舄、黑舄次之。王后的雙底鞋以玄舄為上,青舄、赤舄次之。王后穿鞠衣、展衣、褖衣時則穿單底的屨。素履用白絲綢製作,葛履用葛布製作,是夏天穿的鞋子。

  ***四***軍戎服

  商周時期的軍隊已用銅盔和革甲等作為防身的裝備,來武裝指揮官和執行攻堅戰術的部隊。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商代銅盔、周代青銅盔和青銅胸甲。周代有"司甲"的官員,掌管甲衣的生產。由"函人"來監管制造。分為犀甲、兕甲、合甲三種,犀甲用犀革製造,將犀革分割成長方塊橫排,以帶絛穿連分別串接成與胸、背、肩部寬度相適應的甲片單元,每一單元稱為"一屬"。然後將甲片單元一屬接一屬的排疊,以帶絛穿連成甲衣,犀甲用七屬即夠甲衣的長度。兕***野牛***甲比犀甲堅固,切塊較犀甲大,用六屬即夠甲衣的長度。合甲是連皮帶肉的厚革,特別堅固,割切更困難,故切塊又比兕甲更大,用五屬即夠甲衣的長度。《考工記》說犀甲壽百年,兕甲壽二百年,合甲壽三百年。盔帽最先以皮革縫製。青銅冶煉技術興起以後,出現了銅盔和由銅片串接或銅環扣接的銅鎧甲。用銅片串接的叫片甲,用銅環扣鎖的叫鎖甲。甲衣也可加漆,用黑漆或紅漆以及其他顏色。在甲裡再墊一層絲綿的稱為練甲,穿甲的戰士稱甲士。甲衣外面還可再披裹各種顏色的外衣,稱為衷甲。由各種鮮明的顏色的衣甲和旗幟,組成威嚴的軍陣。色彩不但可以助振軍威,激勵鬥志,而且也便於識別兵種及官兵的身份,有利於軍事指揮。此外,商周時期的銅盔頂端往往留有插羽毛的孔管,古時往往插鶡鳥的羽毛來象徵勇猛。因鶡鳥凶猛好鬥,至死不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