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服飾特徵大全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服裝服飾也在進步,各個時代都有其特色代表。那麼時代久遠的夏朝服飾有著什麼樣的特色呢?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夏朝服飾特徵

  夏朝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其確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黃裳的服色。其中上衣代表天,因為天在未明時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徵地,因為土地為黃色,故下裳用黃色。

  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為中心的服飾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紋樣均源於對天地的尊崇和對乾坤秩序的追求,因為夏朝的東西基本沒有文字記載,所以只找到這些了,不過應該是上黑下黃,很樸素的那種。

  《論語》有“子曰,禹,吾無間然矣,惡衣服而致美黼冕”就是說夏禹平時生活節儉,但在祭祀時,則穿華美的禮服——黼冕,以表示對神的崇敬。《商書》有“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的告誡,表示國王有至高的權力。殷墟甲骨文中有王、臣、牧、奴、夷、王令等文字,表示階級等級制度已經形成。《商書·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表明奴隸主貴族穿了冕服舉行祭禮。

  以上兩例史料,說明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又說:“周監乎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說明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各有變革和發展。夏代稱冕冠為收,殷代名為〓,周代名為爵弁,夏代的冕冠純黑而赤,前小後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後小,周代黑而赤,如爵頭之色,前小後大,這是後漢蔡邕在《獨斷》中的說法。在孔子看來,周代的章服制度是理想完美的。《周禮·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王之吉服則兗冕,享先公饗射則〓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則玄冕。”說明國王在舉行各種祭祀時,要根據典禮的輕重,分別穿六種不同格式的冕服。總稱六冕。所謂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禮服配成的服裝。

  此外,六冕還與大帶、革帶、韍、佩綬、赤舄等相配,並因服用者身份地位高低,在花紋等方面加以區別。

  夏朝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農業

  在夏代,農業文明有較大的發展。《論語·泰伯》載禹“盡力乎溝洫”,變水災為水利,服務農耕。其實水利技術的應用是黃河流域人民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慢慢積累開發出來的,並非大禹一人所為。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釀造酒,夏後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新石器時代後期中原文化中的龍山文化就有了釀酒的習慣,到了生產力更強的夏代,釀好酒、飲好酒變成了一種權力和財力的象徵。古文獻中記載到的“杜康造酒”、“儀狄作酒”、“太康造秫酒”、“少康作秫酒”等傳說都可以佐證酒在這個時期的重要性。夏商西周時期的酒均為度數不高的糧食酒,並不濃烈。《禮記·玉藻》中記載古人飲酒飲三爵後依然肅靜腦明。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曆的農曆可能是在夏代編成的。畜牧業有一定發展,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在甘戰敗後,被貶為牧奴從事畜牧工作。三代庶民的主食是由各類穀物做成的粥飯。將黍、粟、稷、稻煮成稀粥、濃粥食用,社會上層則多食乾飯,偶食青菜。只有在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時才宰牲,禮肉置於鼎內在地下儲藏。在多處二里頭文化遺址都有發現黍殼、稻殼的遺存。

  工業

  隨著夏代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生產部門的分工,燒製陶器,琢磨石器,製作骨器、蚌器,冶鑄青銅器和製作木器等各種手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和分工。

  在燒製陶器方面,當時不僅廣泛使用了快輪製造技術,而且在燒造方法上,又多采用陶器出窯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質地堅硬。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籃紋、方格紋與繩紋等裝飾外,還有精美而細緻的指甲紋、羽毛紋、劃紋、圓圈紋和鏤刻等裝飾。器形品種如炊器、飲器、食器和盛儲器等達三十多種。特別是有些造型美觀,製作精湛,胎質細膩、薄如蛋殼、器表漆黑髮亮的磨光黑陶器,只有具備燒陶豐富經驗和高超技術的人才能燒製出來,故製陶業大概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

  在石器製造方面,以鑽孔石鏟與石刀為主。各種石器磨製精緻,幾乎沒有鑽孔損毀或重鑽的現象,表明製作石器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少數靠近山區的遺址中,有較多的石器成品出土。而在遠離山區的地方半成品和打下來的石片則不多見。說明這些地方出土的石器都是由製造石器的地方交換而來;還說明當時石器的專門加工和交換已經出現。

  在文獻中,有夏代冶鑄青銅器記載。如“禹鑄九鼎”和夏後啟命人在昆吾鑄鼎,出土的鑄造銅器的遺存可以為證。如在臨汝縣煤山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中,出土了鍊銅坩堝殘塊,其中最大的一塊長5.3、寬4.1、厚2釐米,上面儲存有六層冶銅痕跡。鄭州牛砦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中,也出土過一塊鍊銅坩堝殘塊,殘塊上還粘附有銅碴與銅鏽,經化驗是屬於銅錫合金的青銅遺存。特別是1980年在登封王城崗的發掘中,出土了一件青銅殘片,殘寬約6.5、殘高約5.7、壁厚約0.2釐米,經化驗是包含有錫、鉛、銅合金的青銅。其器形有可能是青銅鬹,有些學者認為,夏代已經鑄造銅器,並進入了青銅時代。

  此外,製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紡織和釀酒等,在夏代都可能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

  畜牧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畜牧業有一定發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此外製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至於青銅器,中國已經發現了二里頭文化的銅刀。如果二里頭文化被認為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那麼這件青銅器就是夏朝時期的。夏代青銅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它鑄造青銅的歷史不長,所以青銅器沒有形成一個好的規範,所以它有點像陶器的樣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一模一樣,比較原始,它沒有好多花紋,有小圓點,刻畫簡單的線條。

  夏朝疆域與行政區劃

  夏朝是部落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

  對於夏朝的行政區,世傳為“九州”:

  1、冀州,夾右碣石入於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貢道必經之處。***今山西、河北省境、遼寧西部。***

  2、兗州,浮於濟、漯,達於河。***今山東西部、河北東南角。***

  3、青州,浮於汶,達於濟。***今泰山以東之山東半島。***

  4、徐州,浮於淮、泗,達於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蘇、安徽以及山東南部。***

  5、揚州,沿於江、海,達於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蘇、安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

  6、荊州,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

  7、豫州,浮於洛,達於河。***今河南、湖北北部、陝西東南、山東西南角。***

  8、梁州,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今四川以及陝西、甘肅南端。***

  9、雍州,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