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冕服的基本介紹大全

  冕服是古代中國男性最高等級的禮服名稱。主要由冠、上衣、下裳、舄等主體部分及蔽膝、綬、佩等其他配件相構成。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冕服的基本介紹,希望你喜歡。

  古代冕服的基本含義

  紋章

  冕服亦是漢服的一大種類。而漢服的紋章及其豐富,周禮“以紋為貴”代表了漢文化的信仰和習俗,千古的服飾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滿尊天、隆祖、明禮、尚義之義涵。黃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帶有紋章的上衣,黻即指兩色相背的紋章。《詩經》雲:“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紋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發生萬物、養成萬物。山龍興雲雨、能適應沾物濟眾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強調明理崇禮精神。又如虎,嚴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亂。粉米粒民。黼象割斷能決。韍象背拂於非義,或君臣可否相濟。其次,《新唐書·車服志》記載文官官服章紋,有鸞銜長綬、鶴銜靈芝、鵲銜瑞草、雁銜威儀、俊鶻銜花、地黃交枝等名目。

  歷史沿革

  冕服之制,傳說殷商時期已有,至周定製規範、完善,自漢代以來歷代沿襲,源遠流長,雖冕服的種類、使用的範圍、章紋的分佈等等屢有更定、演變,各朝不一,情況較為繁複,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飾政策變更冕服制度在中國亦隨之終結,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紋”清代仍飾於帝后禮服、吉服等服飾上,民國三年定製的“祭祀冠服”亦將“章紋”施於上衣圓補,作為區分等級的標誌。

  歷史上除中國外,冕服在東亞地區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亦曾做為國君、儲君等人的最高等級禮服。

  等級之分

  冕服等級從高到低分為六種,主要以冕冠上“旒”的數量、長度與衣、裳上裝飾的“章紋”種 類、個數等內容相區別,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紅色下裳,即所謂的玄衣纁裳***注:此六冕之制,後世各代多不完照搬***。

  大裘冕:王祀吳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紋,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紋,共十二章,因此又稱十二章服。 大裘冕系六冕制度裡頭至尊貴嗰衣裳,一般系搦材質上乘嗰黑羊羔皮做嗰。大裘揀烏色,系因為「取其與冕服玄衣相承」;用羔皮,系因為羔羊「跪乳馴順」、「群而不失其類」。裘衣又拕分做好幾只級別。依得穿著場合、人員身份、衣裳用途做工,裘衣拕分做大裘、良裘、功裘、廞裘四款。做為裘衣裡頭嗰至高等級,大裘光系做為天子祭天嗰時間著嗰祭服。《司裘》話「裘言大者,以其祭天地之服,故以大言之,非謂裘體侈大,則義同於大射也。」古時間諸侯不得祭天,天子不得搦大裘賞賜把諸侯。《禮記·玉藻》話「服之裘也,充美也」。大裘嗰外首得著裼衣,即「裼,謂裘上又加衣也」。古人覺得文身盈充才克氣。有身份嗰人走門嗰時間不得光穿裘衣,故系《玉藻》話「表裘不入公門」。裼衣嗰外首哈有上衣,「與裘同色」,「當以袞龍十二章為襲」。

  袞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饗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華蟲、火、宗彝三章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七章。點選此處新增圖片說明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繪宗彝、藻、粉米三章紋,裳繡黼、黻二章紋,共五章。

  絺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繡粉米一章紋,裳繡黼、黻二章紋。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時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無章紋,裳繡黻一章紋。

  十二文章

  《周禮》:「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文」系不同色氣嗰顏色交錯嘚一起,「章」系顏色好豔嗰紋樣。「文章」拕話嘚一起可以追溯到《左傳》嗰「昭文章,明貴賤」,《楚辭》嗰「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冕服上頭嗰文章係為得標明階級之間嗰等差,好似董仲舒話:「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勢位」。天子穿戴嗰系十二旒、十二章,「十二」系古人思想裡頭嗰至大之數。《尚書》就記載舜嗰時間,「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十二文章嗰排列分佈最早得到《隋書》裡頭尋到跡,「具依此,於左右髆上為日月各一,當後領下而為星辰,又山、龍九物,各重行十二。」末後歷代嗰記載著逐漸豐富,但各自有滴子不同。明朝嗰時間,十二文章嗰排列最終確定完備。1405年,永樂皇帝朱棣規定「玄衣八章,日、月、龍在肩,星辰、山在背,火、華蟲、宗彝在袖;裳四章,織藻、粉米、黼、黻各二。」

  文化意蘊

  冕服制度嗰奠定系華夏人中央集權社會嗰象徵。各自利益集團形成差別等級、階層,承認自簡所屬嗰價值地位。天子通過箇只等級秩序統治四方,佢嗰服飾搦佢同得別嗰社會人群區分開,系下底人不得僭越嗰規章。冕服系王公貴胄嗰專有服飾,不同等級嗰貴族又拕配以不共樣嗰冕服,皇帝也揸得出席場合嗰不同穿著相配嗰冕服。故系《後漢書》話:夫禮服之興也,所以報功章德,尊仁尚賢。故禮尊尊貴貴,不得相逾,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順則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縟。故聖人處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升龍,山車金根飾,黃屋左纛,所以副其德,章其功也。賢仁佐聖,封國受民,黼黻文繡,降龍路車,所以顯其仁,光其能也。

  古代冕服的製衣流程

  冕服系搦玄、獮繒做嗰,祭服嗰做法系染絲起,接得織造繒。九職之嬪府會加工正絲,舞正嗰「素絲」拕擺嘚「典絲」許首。經過巾荒氏嗰練絲,素絲拕搦得染人上色,佢俚一般揀熱天嗰時間利用草類染料染色,話系丹秫染液嗰效果上佳。等得冷天,絲拕搦還典絲,內外工接過素絲或彩絲開始織造冕服嗰布匹。質量上乘嗰玄繒經「典婦功」嗰手,拕搦得縫人,佢俚做正衣裳後再搦還典婦功。末後畫繢嗰畫工、繡工接手,嘚衣裳上繪製五色嗰十二文章。做正嗰冕服成衣拕弆嘚內府,司服會依得場合決定皇帝著衣嗰規格,佢搦冕服交把女御,由女御奉承天子。

  冕服傳播

  朝鮮

  高麗時期,高麗國王曾接受中國皇帝所賜予的冕服,在《高麗史》等史籍中,記載有高麗文宗十九年***1065年***國王、世子從遼獲賜冕服直到高麗末期恭憫王十九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獲賜冕服的數次記載,史書中對於這些冕服有的是簡單排列有構成要件,有的記載較詳細。朝鮮王朝時期,朝鮮國王使用明代親王等級的九章冕服,明代時由宗主國中國賜予,其製為:上衣青色,裝飾五章,龍在兩肩,山在背部,火、華蟲和宗彜在兩袖,此三章每袖自上而下各三;下裳纁色,裝飾四章,藻、粉米、黼、黻,每章各二,另有大帶、蔽膝、佩、綬等配件。王世子亦曾獲賜七章冕服,賜予國王等人冕服的敕書可見《朝鮮王朝實錄》的有關章節。朝鮮典籍《國朝五禮 點選此處新增圖片說明

  儀》中載有根據永樂元年欽賜九章冕服之制、景泰元年欽賜七章冕服之制繪製的分解圖,類似相關影象亦見於《世宗大王實錄》等書中。明代賜予的冕服並非“量體裁衣”,合身與否皆需穿用。冕服在朝鮮中後期有其自身的發展,並不完全與明代制度相吻合。

  大韓帝國時期,國王高宗稱帝,遂改為皇帝等級的十二章冕服,大體依照《明會典》皇帝袞冕的嘉靖八年制度設計,其在今日韓國的某些場合,如2004年韓國皇室後裔李玖、李海瑗在首爾的宗廟大祭中仍能見到***與明代制度亦有一定距離***。

  日本

  隨著遣唐使的派遣,冕服很快傳入日本。在文武天皇大寶元年***701年***釋出的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天皇在正式場合需採用類似十二章冕服的“袞龍御衣”。但在元正天皇養老二年***718年***修改後頒佈的養老律令中,相關的服裝要求又被刪除,天皇在正式場合的禮服又恢復為傳統白衣。

  據續日本志記載,聖武天皇在天平四年***732年***正月首次在正式儀式上以冕服為禮 服。此後,冕服最終被確定為日本正式禮服。明朝永樂三年,幕府足利義滿遣使嚮明成祖朝貢,明成祖封其為“日本國王”,並賜予包括九章冕服在內的許多禮物。其後,在壬辰戰爭之中,明朝政府試圖同豐臣秀吉談判時,亦曾賜予其七旒皮弁冠和皮弁服,其臣下德川家康等次等冕服,豐臣秀吉對此服裝亦一度表示接受。

  日本冕服實物:日宮內廳所藏孝明天皇冕服,分上衣、下裳兩部分,均為紅地,飾有十二章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