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手抄報版面設計模板

  歷史有著為指導現實、預測和開創未來提供借鑑以及教育國民、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功能。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歷史研究和歷史學習,主張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把懂得中國歷史當作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有關炎帝的傳說 炎帝與上黨地區傳說

  炎帝華夏始祖之一,又稱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於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炎帝制耒耜,種五穀。立市廛,首闢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絃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製作陶器,改善生活。

  :炎帝興起的姜水在上黨

  “炎帝以姜水成”,這是學術間考察炎帝發祥地所在的一個重要的文獻依據。但姜水在哪裡呢?我們發現,在上黨地區太行、太嶽之間就有一條河叫姜阝水。這裡是炎帝傳說極盛的地方。據《山海經·北次三經》說:在以“太行之山”為“之首”的群山中有座陸山,“姜阝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這與同在一經中、發源於“發鳩之山”的漳水的流向是完全相同的。

 

關於歷史的手抄報圖片

  這是見於文獻最早的、有明確方位記載的姜水,少說也比酈道元的記載早八、九百年。儘管年長日遠,已無法確指其所指是現在的哪條河,但其方位在太行、太嶽之間則是可以確定的。而且發現這條叫作“姜阝水”的河流,同時還可以叫作“郯水”***見《山海經》郭璞注***。“郯”字從“炎”,這不能不使我們聯絡想到它與炎帝的關係了。

  :炎帝與上黨地區傳說

  值得注意的是,這條姜阝水與炎帝的聯絡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上黨地區,即太行、太嶽之野,分佈著大量與炎帝族有關的村落地名,同時還有大量有關炎帝活動的遺蹟與傳說。如《山海經·北次三經》說:“發鳩之山***郭注:今在上黨郡長子縣西***,其上多柘木。

 

關於歷史的手抄報圖片

  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古史記載炎帝一名伊耆氏,伊、耆疊韻,急言之可謂“伊”,亦可謂“耆”。羅泌《路史·國名記》及羅蘋《禪通紀》注,都認為神農所國之“耆”,就是文王所代之“耆”。“耆”《尚書·西伯勘黎》作“黎”。

  《周本紀》“明年敗耆國”,《正義》引鄒誕雲:“本或作黎”。孔傳以為黎“在上黨東北”。孔穎達曰:“黎國,漢之上黨郡,壺關所治黎亭是也”。光緒《山西通志》卷五十《古蹟考一》以為古黎國“蓋長治、壺關、黎、潞諸縣皆是也”。此一帶傳炎帝神農故事。

  所謂黎亭,即今長治縣北黎嶺,俗稱黎侯嶺為羊頭嶺,相傳炎帝建國處。沁水之濱,古有伊氏邑,戰國屬趙國,或亦伊耆氏之遺蹟。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沁水流域的下川遺址中,發現了距今約16000年至24000年的原始磨盤殘片與石錛,磨盤是用來加工穀物籽粒的,石錛可以用於斬草,這應該是與農業相聯絡的。這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籽粒加工工具。《管子·輕重戊》說所謂“淇山”,就是淇水發源之山,在今晉城市陵川縣境東北。在此地之南,即所謂“淇山之陽”的地方,發現略早於下川的人類活動遺址。《元和郡縣誌》卷十五“長子縣”:“神農城,《後魏風土記》曰,神農城在羊頭山上,山下有神農泉,即神農得嘉穀之所”。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四“高平縣”:“羊頭山在縣北三十五里。《山海經》雲神農嘗五穀之所。山形像羊頭”。又說,“炎帝廟在縣***高平縣***北三十五里羊頭山”。卷四十五“上黨縣”也說:“羊頭山,《郡國記》雲:有神農城,山下有神農泉。南帶太行,又有散盇***加“艹”頭***,即神農嘗谷之所也”。又說:“神農井在縣***長子縣***南五十里,出羊頭山小谷中。《上黨記》雲,神農廟西五十步,有石泉二,一清一白,甘美,呼為神農井”。順治《潞安府志》卷一“長治縣”:“百穀山,在郡東北十三裡,神農嘗百穀於此,立廟祀之”。

  順治《潞安府志》卷一“襄垣縣”:“百穀山在縣東南二十里,亦以神農嘗谷而名”。順治《潞安府志》卷一“潞城縣”:“鳳凰山,一名天冢岡,在縣西北五里。相傳神農時,有鳳凰棲止”。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七三“高平縣”:“上古炎帝陵,相傳在縣北四十里換馬鎮”。未見於方誌而見於它種記載與播之於民口者,更不可勝數。

  如立於長治市黎城縣的隋代《寶泰寺碑記》,就稱此地為“炎帝獲嘉禾之地”。在羊頭山下的高平縣,分佈有炎帝岳母所在的村、炎帝中毒所在的村、炎帝斷氣時的村、炎帝下葬時的村等等。據統計,這一地區與炎帝有關的遺蹟有十九處之多。可以看出,上黨地區是炎帝神農氏傳說的密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