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吹奏和絃音的解釋視訊

  口琴的演奏可以有很高的藝術性,技藝精湛的演奏家可以通過改變***的發音和氣流的壓力來製造多種效果。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布魯斯口琴百科

  布魯斯口琴即十孔口琴。十孔口琴在歐美都是稱它為 「10-Holes Harp」﹐有時也稱作“Diatonic Harp”***全音階口琴***﹐或是稱它為“民謠口琴”或是“Blues Harp”***藍調口琴或布魯斯口琴***﹐事實上指得都是同一種口琴。這種口琴在歐美極為流行,是口琴愛好者中最大的族群。

  十孔口琴的長度通常為10cm左右,也有個別型號稍大或稍小。常見的為近似於矩形,也有個別型號為船型***如hohner的golden melody,huang的102等***。一個琴格,兩片簧板,兩片蓋板。另根據琴格與簧板位置關係的不同***或者說琴格形狀的不同***可分為夾板式和內嵌式***分別可參考hohner special 20 和 Hohner Marine Band Deluxe***

  琴格

  琴格常用材料有:樹脂,木,金屬,竹,亞克力,其它合成材料 等。

  樹脂:此種琴格最為常見,輕便,防水性好,容易保養。舉例:hohner的sp20、GM,suzuki的mr200、mr250,大部分國產十孔口琴等。

  木:較為常見,採用各種木材,最開始的口琴採用的就是木琴格,而木琴格也受到許多口琴愛好者的喜愛。但因木質琴格容易吸水膨脹影響吹奏,並且長期浸水會影響其壽命,因為不太適合無法主動抑制口水的新手選用。舉例:Hohner Marine Band Deluxe採用的是梨木,Suzuki某些型號採用玫瑰木。

  金屬:採用金屬琴格的十孔口琴較樹脂和木琴格少,一般此類口琴價格較貴***並不絕對***,口琴的分量也會比使用其它琴格重。金屬琴格常使用鋁,也有少數廠家使用銅***如Huang***,另外有DIYer製出鈦金屬的琴格。舉例:Suzuki的mr350、HA20;Hohner的Meisterklasse 580;Seydel的1847 等。

  竹:竹製琴格,如Hohner的Marine Band Crossover。

  亞克力:可詳見百度百科“亞克力”,採用亞力克的琴有Hohner的150週年紀念版。

  其它合成材料:如Suzuki Manji M-20 據稱採用的是木頭和樹脂的混合體。筆者則覺得它和樹脂琴格感覺上差不多,但質感比樹脂要好,外觀很像大理石。另外它不會像木格一樣吸水膨脹。

  ***

  ***可以說是口琴的心臟了,它是口琴的發聲部位。

  ***材料一般採用黃銅,磷銅,銀銅合金。較為特殊的有Seydel的一些口琴採用的是不鏽鋼***,如1847和big six等。

  蓋板

  口琴蓋板一般採用不鏽鋼,有少數型號採用木材***如Suzuki的mr-550***,而一些玩具口琴則採用塑料蓋板。***固定在簧板上,一般採用的是鉚釘或焊接。大多數琴採用的都是鉚釘的固定方法,而Suzuki的十孔口琴則多采用焊接的方法,另外有些人為口琴換簧後會直接用螺絲加螺母的方式固定。

  口琴的整體組合一般都採用螺絲固定,也有少數琴仍採用鉚釘固定琴格、簧板和蓋板,如Hohner Marine Band 1896最為典型。鉚釘固定方式拆卸組裝麻煩,給口琴的保養帶來不便,因此很多人將1896改裝為用螺絲固定。

  標準排列

  這是最標準音階排列的十孔口琴,這種排列方式成為瑞希特爾系統***richeter system***。估計全世界99%的熱愛十孔口琴的人士都選用它,單音簧發聲,每孔兩個音,共20個,約有3個八度。一般十孔口琴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就是低音部沒有F***Fa***和A***La***,高音部沒有B***Si***,這是為了和聲上的考量而特意設計的。吹奏者依然可以運用壓音***bending***技術來吹奏出欠缺的音階。關於這樣的音階設計其實要追溯到1825年一位波希米亞的樂器工匠richter,改良並創新出現這種音階排列系統。吹氣時發出1、3、5一組音為C和絃,而吸氣時發出2、4、6或5、7、2、4一組音構成G7和絃,對於演奏當時的民謠音樂非常適合,尤其富有藍調色彩。

  其他

  由於richter system的音階排列低音部沒有F***Fa***和A***La***,對於演奏東方民謠或流行音樂等等時常採用低音部F和A的旋律,會有較大影響,就算如何苦練壓音技術,其所造出的音色也似乎不可能媲美不壓音時的純正音色。因此市面上有一些品牌的型號加上了低音部的F和A,但採用這種“著重旋律”的音階排列並不常見,所以進階使用者通常都會依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自行改裝口琴。由於這些另類的音階排列的名稱太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布魯斯口琴演奏技巧

  1.吐音***Spit Note***:舌頭前伸阻斷一股氣,如三連音。

  2.滑音***Glissando***:音樂進行中兩個音之間不作直接的跳躍,而是靠連續演奏兩個音中間無數個音高作為連線。

  3.手震音***Hand Shaking***:通過改變雙手的共振空間,一張一合來達到。

  4.手哇音***Wawa Sound***:在手震音的基礎上,進行壓音,在開啟雙手的瞬間還原自然音。

  5.壓音***Bend***:bend意為彎曲,壓音則是通過改變口腔內部結構使氣流通過***時發生變化。

  6.顫音***Trill***:在臨近兩個孔之間快速的轉換。

  7.舌堵音***Tongue Blocking***:舌頭堵住孔,在將要吹或吸的瞬間移開,達到特定的伴奏聲音。

  8.運舌法***Tonguing***:吹奏時舌頭髮“ta”“da”“ka”的音,使音短促而有力。

  9.齒震音***Tooth Vivrato***:通過上下齒的輕微咬合,控制氣流,達到變化。

  10.喉震音***Throat Vibrato***:通過喉嚨控制氣流,形成綿延起伏的音效,用於修飾長音。

  11.腹震音***Stomach Vibrato***:通過腹部和部分喉嚨控制氣流,可獲得比喉震音更快的頻率。

  12.八度和聲***Octave***:同時演奏相差兩個八度的音符,達到和聲效果。

  13.和絃***Chord***: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和絃音組成的音。

  14.火車音***Trains/Chugging***:即多孔轉換,低音區用來模仿。

  15.蓋舌法***Cover Tongue***:用來吹奏分解和絃,口含三孔,吹單音,舌堵其餘兩孔,而後舌頭開啟。

  16.超吹***OverBlow***:在一到六孔,用來獲得比自然音更高的音及半音。

  17.超吸***OverDraw***:在七到十孔,同超吹。

  18.雙音演奏***Double Play***:控制一小部分氣流通過相鄰的一個較高的音孔,由於一般高音區接受的氣流較小,因此會獲得一種更豐滿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