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發展的方向

  日本茶道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日本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進本國後,發展為宗教色彩極濃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們飲用的是從宋代以來一成不變的蒸青綠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點茶法那一套點茶器具和方式,歷千年而不變。這是因為,引進中國飲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們是在中國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並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中被嚴格地傳承下來。比如,最早將中國宋代寺廟中的飲茶禮儀引進日本的,是對日本茶道的創立產生重大影響的南浦紹明***1235―1309***。南宋開慶元年***1259***,南浦紹明師從杭州淨慈寺虛堂智愚禪師。鹹淳元年***1265***秋,虛堂智愚奉旨為餘杭徑山寺萬壽禪寺住持,南浦紹明也跟著上山,一邊參禪,一邊學習徑山等寺院的茶禮。鹹淳三年,南浦紹明回國,臨行前得到一套茶臺子。他將茶臺子連同七部中國茶典帶回了日本,一邊傳禪,一邊傳授禪院茶禮。南浦紹明回國後曾任崇福寺住持33年。其茶禮被弟子大德寺開山宗峰妙超所繼承,帶回的茶臺子等茶道器具也轉移到大德寺。大德寺的茶禮後來就傳至對日本茶道的創立有很大貢獻的一休宗純和村田珠光。由此可見,日本所傳去的茶道實際上就是佛教茶道。

  不僅如此,連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規,“和、靜、清、寂”也是從中國佛門典籍中學去的。據日本學者西部文淨在《禪與茶》一書中的考證,南浦紹明帶回日本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是劉元甫所作的《茶堂清規》,其中的“茶道規章”和“四諦義章”兩部分被後世抄錄為《茶道經》。從《茶道經》中可知,劉元甫乃中國禪宗楊岐派二祖白雲守端的弟子,與湖北黃梅五祖山法演***楊岐派三祖***為同門。劉元甫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禮為基礎,在五祖山開設茶禪道場,名為松濤庵,並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可見,日本的茶道四規本是來自中國五祖山的松濤庵,一直傳到千利休的手裡,再次被髮揚光大,成為日本茶道信徒們頂禮膜拜的最高宗旨,名揚世界。

  但是,劉元甫的《茶堂清規》連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諦在中國宋代以後卻失去蹤影,既沒有在佛門寺廟中得到傳承,更沒有被廣大茶人們所接受,以致中國茶文化界至今極少有人知道劉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諦。由此亦可反證,茶道觀念在中國確實是缺乏豐厚的土壤。

  而在日本,學茶也就是在學佛,學佛必須學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個個和尚都是茶道高手。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卷首就記錄著千利休的一段話:“草菴茶的第一要事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住宅、美味珍饈是俗世之舉。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肚為足。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千利休的高足山上宗二在《山上宗二記》中說得更明白:“茶道是從禪宗而來的,同時以禪宗為依歸,專門作為禪僧的行為準則,珠光、紹鷗都是禪宗的門徒。”後來的《澤庵和尚禪茶錄》也記載了另一位茶道大師澤庵宗彭的話:“茶意即禪意也。因此舍掉禪意之外就沒有茶意。不知道禪味的話,也就不知道茶味。”

  既然茶道是作為修行佛法追求得道的一種手段,最重要的是它的教義和儀式以及信徒們的虔誠與專一。他們可以為舉行一次茶道連續坐上幾個小時,至於茶湯的色香味就不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了。因此,儘管日本的茶道經過歷代大師們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茶道藝術文化體系,在國際上也產生過很大影響。但是與中國茶藝相比,它走的是另一條道路,對茶道形式和教義的重視遠遠勝過對茶湯香味的追求。

  日本茶道的茶道具

  煮水

  爐:位於地板裡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溫燒製***製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