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傳統文化論文

  歐洲文化是人類社會重要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其以民主與法制精神 ,科學與理性精神 ,極大地推動了歐洲現代化的程序。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談歐洲傳統藝術教育

  傳統藝術教育始於歐洲,歐洲傳統的藝術教育為大學藝術教育的教法理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既為職業教學提供了教學理論和方法,又為學生提供了社會訓練。

  歐洲的藝術與設計教育是從傳統藝術教育中延伸出來的,藝術與設計教育在西方開始於視覺藝術,也就是傳統的繪畫和雕塑。早期與藝術設計有關的教育,主要是傳統工藝品的設計,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基礎的影響。在西方,如果追根溯源,最早的藝術學校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在希臘建立的,在帕拉圖的著作中提及到有關畫室教授學徒。歐洲傳統的藝術教育中,就是以寫實型的繪畫訓練為基礎,我們稱之為“學院派”,起因是出自於在17世紀中期就形成了這個教育訓練方法的法蘭西皇家美術學院。歐洲傳統繪畫的特點,就是再現與強調描述。長期以來畫家們都是把如何有效地表現故事場景、描繪具體的情節或表達某種寓意來進行藝術創作的。

  早在藝復興時期,藝術教育在義大利就發展得比較成熟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在藝術教育的教學教法領域中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想法。在技法純熟的藝術大師們不斷地創作過程中,獲得了獨特的藝術教育的理論和方法,這些都是按照被保留下來的古代文明的碎片進行了整理和收集。藝術家們不僅恢復了博大精深的歐洲傳統藝術,也為創造了藝術教育歷史上的里程碑,達到了人類不為所知的高度。在14-15世紀早期,畫家喬託等就對大自然的景象進行了十分逼真的描繪,與當時的人文主義思想相結合,雖然有些呆板僵硬的痕跡,卻也顯示出了與中世紀所不同的現實主義風格。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出現了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菲爾“盛期三傑”。 提香·韋切利奧被譽為西方油畫之父,繼承和發展了威尼斯派的繪畫藝術,提香對於歐洲後來的繪畫藝術有著很大的影響。藝術泰斗們使得這一時期的藝術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到達了最為繁榮和鼎盛的一個時期。

  14到16世紀間的人文主義是用來描述比較先進的思想,這段時間裡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復興,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在當時的社會,是人們對於擁有崇高的理想和知識教養具有驚人的吸引力的時期,而要實現對於人文主義知識的尊重,就要聯合起最不相同的人們:地主和窮人,藝術家和商人,貴族和知識分子。他們不按社會特徵區分自己,甚至不按出生地位和財富而按照人文知識的態度來進行劃分。人文主義成為了他們擁有對自我征服現實生活的完整性,而沉醉於人文知識的人文理想,為義大利佛羅倫薩的人文精神,沒有疲勞和懶惰的感覺,允許他們毫無保留的傑出的創造,從而意味著獲得真正的高尚。

  在當時著名的人文圈子中,像公爵卡西姆.美帝奇那樣,經過自己的學習教育和所有的著名的藝術家,詩人和哲學家一起使得文藝復興馳名。

  在文藝復興時期,已經形成了傳統繪畫藝術的三個主要系統:透視學、人體解剖和色彩學,老師們通過工作室將這些技巧傳授給學生,就是傳統的藝術學徒制度,從此就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藝術教育教學方法。到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都設立了這樣的美術學院,法國、荷蘭、比利時、瑞典、波蘭、德國、奧地利,一直到俄羅斯,都有美術學院的設立,並且基本都直屬皇家管理,顯示其藝術服務物件是皇室貴族。隨著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很多藝術裝飾的專業技工,從而衍生出各種工作室,繪畫,雕塑,建築和各種各樣的裝飾技法。 到17世紀中葉,法國的皇家美術學院設立了繪畫、雕塑、建築三個學院,有了更加明確的專業設定,但是教育方法還是和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畫室制度相似,還是以視覺描繪技法為主要訓練目標,這種畫室制度至今都在影響歐洲其他許多國家。在19世紀中葉,因為皇室貴們族對藝術品、工藝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各個藝術學院都增設了與設計有關的專業,比如傢俱設計、室內裝飾、園林設計、首飾設計、陶瓷設計、編織和印染設計等等。雖然教授藝術技巧,各自所教的不同,但也都是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經驗,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在教學過程中,更加註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來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所有的著名的藝術大師都擁有對在自己身邊的學生的教育,對他們的藝術教育的實施負責,而這不僅僅是師教問題,教學問題和對學生們的教育問題。在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家阿爾佈雷特·丟勒留下的藝術作品和著作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無論是在藝術教育理論的領域上,還是在藝術教育方法的領域上,都創造了讓人激動不已的巨大的價值。丟勒, 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家,他將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形式和理論傳播到歐洲,創造和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畫派的傳統和基礎,並極大地影響了此後世界藝術的發展,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代表人物之一。

  就像偉大的古希臘畫家認為:“在藝術創作中,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普通認為的視覺的表像上,而是必須在依靠準確的科學知識上來進行理解和表現。”和丟勒同一時期的藝術家和素描理論家列尼桑斯·列奧·巴基斯特在《關於繪畫的三本書》一書中寫到:“我認為擁有高尚頭銜的年輕人開始學習繪畫時,都必

  須要知道古代畫家巴姆非的格言,他認為一個好的畫家要想能真正畫的好,就必須要很好地懂得繪畫理論。”丟勒在自己的格言中也提到:“關於在平面繪畫基礎上的原理以及正確的教育理論,要給予科學的教學方法…”同時,他也認為繪畫並不是像機械訓練那樣只是對照實物描繪,而是要像智慧的科學訓練。這個科學的藝術教育宗旨反映在以後的米開朗基羅的話中:“用頭腦去畫,而不是用手。”

  在所有的藝術教育發展過程中,丟勒的建議是從認識實物再到平面繪畫上。在古希臘時期,這個原理就奠定了古希臘藝術教育著手於學生們和擁護者們從主觀觀察自然,到歸結為客觀認識自然的景色,這也是藝術教育教法確立的初期,從只是對照實物繪畫的基礎上轉變為真正的依據科學理論來進行分析繪畫。這個新的藝術理論在當時的歐洲藝術教育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偉大的建築師弗羅列·布魯涅列斯基和偉大的雕塑家多納泰羅在對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完美性的尋找研究中,從佛羅倫薩到羅馬,在那裡他們開始測量建築的細節和繪製教堂的計劃。著名的聖母瑪利亞教堂的穹頂就是這位天才建築師布魯涅列斯基歸結為對自己這一研究的明確結論,並且認為這個巨大的從容不迫的建築就是他畢生所為之奉獻的志向。

  而義大利雕塑家多納泰羅則是真正的改革者,他用自己探索領域的廣泛性和多才多藝的天賦在歐洲立體藝術後面的發展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多納泰羅在關注建立浪漫派教會浮雕的基貝爾基的工作室教學,他很快的就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並開始創立獨立工作室。多納泰羅去羅馬的旅行還促進了他對古代藝術的更深層的理解,也促使了歐洲傳統的藝術教育處於佛羅倫薩教堂講壇中那些浮雕藝術的實現。

  也許,古代歐洲的馬克·阿弗列里亞的紀念碑,正是鼓舞多納泰羅在意識上重新認識到艾拉茨莫·達那勒尼騎馬的浮雕,這是位於巴杜阿教堂廣場上的第一個騎馬的布魯涅列斯基紀念碑,它也是以後時期在歐洲城市建立的所有騎馬的浮雕的始祖。

  後來的本·羅基歐繼續創作這個題材時,他的工作室就成為了運動解剖學的人文研究的中心之一,在那裡得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創始人萊昂納多·達·芬奇的指導。達·芬奇在其身後留下的諸多教學筆記和素描中,可以證實關於他的包羅永珍的天才智慧。《繪畫論》是達·芬奇最著名的理論著作,這部未完稿的理論著作在素描藝術教育教法的發展中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是文藝復興時期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在這部著作中,包含了有按照解剖學的主張和展望來發展繪畫藝術的教育,他努力尋找能夠使人體運動協調的結構和規律性,依據科學理論研究出色彩關係和反射作用。他像嚴肅看待科學的學科那樣來看待素描繪畫藝術。然而達·芬奇指責阿里列勒基和丟勒借助於計算的繪畫方法,他明確的回答這個繪畫體系對學生有害,但這個繪畫體系的發明是由那些不會獨立繪畫,只會用自己論述的觀點和理論去進行藝術教育的人。因為在那樣的情況下,受教育者會使用懶惰的方法來進行繪畫,他們是對自己智慧的危害,有這個的幫助任何時候也不會創造出一個好作品。如果能夠繼續按照知覺繪畫的道路那樣用穩固的訓練方法來學習,就會有循序漸進的表現,也是藝術教育的根本。在達·芬奇的追隨者和學生中間沒有任何一個在藝術天分上能夠超越他的;在對藝術的獨立看法被基本剝奪的情況下,他們僅僅只能是表面上領會達·芬奇的藝術方式,真正的藝術精髓也許永遠也無法有人能夠領會。

  而無論是丟勒還是達·芬奇,他們都是已知的藝術形式的代表之一,從早年在父親的工作室,隨後向畫家沃勒基姆特和一直在德國土地漫遊的丟勒吸收德國15世紀的藝術遺產,但是大自然還是成了他最重要的老師。

  丟勒總結的 藝術 教育的形式中提到,建議素描訓練作為藝術教育的基本。他建議在藝術教育開始階段把造型結構訓練看作是重要的基礎部分。對於現在來說,這個方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整個藝術教育師範教育和對學生的 培養問題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中很少有人會去思考這些。在達·芬奇的《繪畫論》一書中提到:丟勒如同一位教育家一樣,對學生的藝術修養教育的所有的基礎觀點,按照這一點闡明如何實現學生們應該得到的教育。他寫道,“在教育的最初階段要好好地教導他們,然後一邊告訴他們培養的方法,一邊講如何用最好的和最善良的 語言,用讚揚或鼓勵的方式來教導他們。”丟勒在確立的《音樂的改變》一書中,劃分出了特殊的意義:“為了讓他們不看見什麼不好的,而只有用好的東西來削弱他們的智慧,這個想法是在 美術學院以往的自身 發展中獲得的。”

  在依據科學理論的藝術繪畫的領域中,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完成了巨大的 工作的偉大藝術家們,在這些大師的作品中,他們在所獲得的知識的基礎上又創造出了許多無價的寶貴的成果,用這種形式在藝術教育領域為後輩們指出了正確的藝術道路。阿里伯裡特寫到:“我向你坦白,如果向那些具有豐富 經驗的人學習和以那些人為榜樣,在這樣的情況下能提升到如此高的藝術的知名度。這些藝術賦予我們現在要傾盡所有的努力,無愧於這巨大的優秀之中。這使得我們不需要任何指導者和任何模式就創立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藝術和科學。"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文化是邁向屬於被它所創立的的理論和方法的世界之路。

  篇2

  談歐洲城市文化特色與城市旅遊發展

  在歐洲城市的鬧市區漫步,猶如進入中世紀城市之中。古老的鬧市區儲存著大量聯片的年代久遠的古建築物,城市昔日的繁榮歷歷在目。古老的鬧市中心是人們購物和消遣的場所,每天從城市邊緣及外圍,有大量人口湧入鬧市中心區購物和消費。隨著旅遊旺季的到來,特色鮮明的城市總是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源源不斷地湧入參觀,為城市帶來滾滾財源。在今日我國城市發展中,歐洲城市古建築群及特色保護的經驗很值得借鑑。

  1 歐洲城市古建築群與旅遊業發展

  在歐洲城市,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不是城市現代化的高層建築,而是城市中心地區年代久遠的古建築群,這些古建築群形成歐洲城市特有的景觀。歐洲城市的歷史一般起源於工業革命前後,許多歷史名城則可上溯到中古時期,乃至古羅馬帝國晚期。在這些城市,中古時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及古典文化被大量完整地儲存下來,在鬧市區形成大面積的古典建築群,給人完整的中古世紀城市的感觀,形成了各城市固有的特色。

  進入21世紀後,歐洲城市鬧市區依然完整地保留著數百年前的城市風貌。在城市中心的廣場附近,中世紀的圓頂羅馬式教堂或尖頂哥特式教堂象徵著古老的莊嚴;教堂內部以雕刻、繪畫裝飾得富麗堂皇;教堂四周則是裝飾華麗的噴泉及古老鵰塑等。通往商業中心狹長的步行街道上仍保留著中古時期原狀,路面不規則的石塊經歷了數百年滄桑,留下深深印痕;街道兩旁則是古老建築物的長廊,與周邊地區的古建築物一起形成鬧市區的古建築群。在這裡,古老的商店、酒吧、旅館、餐館、戲院、影劇院等鱗次櫛比,窗明几淨,形成各城市鮮明的特色與古老的文化。

  歐洲國家在整個旅遊策劃上,讓具有大量古建築群的城市旅遊扮演了主要角色。旅遊旺季時,來自世界各地旅客湧入城市,尤其是在古建築群儲存完好的城市,更是擠得水洩不通。這些城市大量的人口受僱於旅遊業,城市從旅遊業發展中獲得了大量的收入,旅遊服務業成為城市乃至國家重要的收入。

  瑞士的城市旅遊可視為歐洲國家的典型。瑞士是歐洲最為富裕的國家,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列世界的前列。銀行業、鐘錶業和旅遊業是瑞士經濟的三大經濟支柱。進入21世紀之後,瑞士旅遊業收入超過銀行業、鐘錶業,成為瑞士最重要的經濟發展門類。儘管瑞士擁有美麗的湖光山色,而到過瑞士的人則發現,瑞士最為重要的旅遊資源仍是城市古建築群,城市旅遊的吸引力甚至超過對自然景觀的旅遊。

  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瑞士城市的中古時期建築物儲存得更好,在城市旅遊中起到重要作用。這是因為20世紀,歐洲國家經歷了兩次大的戰爭,城市大量的古建築被摧毀,從戰爭廢墟中重建的鬧市區建築缺少古典建築的原滋原味,而現代化風格則十分突出。瑞士的中立國政策使20世紀瑞士避免了多次戰爭,各城市的古建築群得以大量儲存下來。城市古典建築群與美麗的湖光山色相協調,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量遊客,包括歐陸的義大利、德國、法國等國居民也為瑞士的中世紀的城市美景所吸引,每年有大量的旅客湧入瑞士參觀和度假。

  2 城市古建築:重要的文化與經濟遺產

  城市中年代久遠的古建築群,既是城市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也是十分重要的經濟遺產。古老的建築群是城市文明的“根”,它代表著城市古老的文化沉澱和各城市特色,象徵一個城市昔日曆史的輝煌。城市古老的建築群展示城市文化特色,代表著各城市古典文明,以“郵箱經濟”形式帶來了滾滾的財源,極大地推動了城市乃至國家的發展。

  進入20世紀之後,世界各地大量的傳統建築消失,古典建築物也隨之大量消失,割斷城市的文化文脈,城市逐漸喪失了自身的特色。20世紀上半葉,兩次大戰期間歐陸地區大量古建築毀於炮火,許多重要的古建築群被夷為平地。二戰後,針對傳統建築物集中地區的衰敗及其蔓延,歐洲城市當局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城市重建與更新。戰爭及戰後的重建工作使大量年代久遠的傳統建築物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現代化的高層建築,這一現象在戰爭重創的德國尤為突出。戰後歐洲城市文化的“根”隨之大量消失,保留下來的古典建築就顯得十分珍貴。

  古典建築展示出厚重的文化沉澱,告訴城市過去的歷史,使人浮想聯翩。素有中世紀城市之稱的伯爾尼,可視作歐洲城市古典建築群的一個縮影。伯爾尼老城區位於火車站附近,儲存著大量的中古世紀的建築。這些建築物向東邊擴散,狹長街道兩旁長長的商店走廊依然保留中古時期的原貌,構成了伯爾尼的主要商業鬧市區。鬧市區的外圍則是一些幾個世紀前遺留下的古色古香的私人住宅群。在伯爾尼街道上漫步,彷彿進入中世紀的城市中,感受到古老的城市文明。即使是在大學校園參觀,年代久遠的建築也彷彿一件件古老的藝術館陳列品。

  古老 建築群不僅是重要的 文化遺產,而且是極其重要的 經濟遺產。歐洲城市普遍把這些古老建築群當作極其重要的經濟遺產,進行旅遊經濟的策劃。各城市以各種形式大力宣傳其古典建築群,特別對那些代表該城市過去的輝煌及重大事件的建築進行重點宣傳。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旅遊網,極盡全力地向世界各地介紹各城市古典建築及其歷史事件。這些 工作產生很大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來自世界各地,他們 進入歐洲各城市參觀與消費。城市古老的建築群帶來了巨大的收入,反過來又長期推動著城市 社會經濟的 發展。

  3 城市傳統建築的保護與文化再塑

  歐洲國家都對古建築進行精心的保護,確保傳統文化的再塑。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城市古建築保護的相關法律,並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維護與維修措施。在城市長期發展程序中,政府合理地規劃城市新發展地區,歷任官員認真執行城市規劃,使城市建設與古建築群的保護達到有機的統一,城市鬧市區古建築群由此而得以長期儲存。此外,較高社會文明程度確保有關保護法規得到市民自覺遵守,古建築與傳統文化保護蔚然成風。

  歐洲國家古典建築長期儲存下來,與嚴格保護措施密切相關。各國都有古典建築保護的嚴格法規,地方當局也制定相應的措施。不經地方有關部門同意,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對古建築物進行拆遷。不僅如此,城市現代建築物拆除的手續也同樣是十分麻煩,沒有政府有關部門的審批同意,任何人都不能拆除,即使是私人住宅,也得嚴格遵守這一規定。在北美城市的更新過程中,地方政府藉口城市衰敗而將傳統建築大量夷為平地,從而使殖民地時代建築大量消失,歐洲的規定避免了開發商借拆除破舊的現代建築之名而撤除傳統建築和古典建築物的可能,對古建築群起到強有力的保護作用。

  歐洲各城市對古建築設施的維修也有嚴格的規定。維修總的原則是修舊如舊,這一原則使城市鬧市區數百年以前的街道儲存完好如初;但在城市現代化的程序中,這一原則又極大地增加維修的困難與費用。鬧市區供電、供水、排汙設施的鋪設是必不可少的,在這些設施的鋪設過程卻不能破壞道路原有的景觀。鬧市區街道的路面多為數百年前打造的石塊鋪成,在管道設施鋪設過程中,工人小心翼翼地將石塊取出,然後將管道埋入路面之下,再回填土,最後將石塊按原樣鋪在路面上。因此,在百年的歷史變遷,中古世紀的街道得以完好地儲存下來。

  政府對房屋的維修 管理也十分嚴格。在維修過程中,沒有政府有關部門的批准,任何人無權改變房屋的外觀,私人住房也不能例外。在維修過程中,大到房屋的外觀結構,小到房屋的門、窗、瓦的顏色等,都必然保持原樣。正因為如此,歐洲國家城市鬧市區數以百年前的古建築群的原始風貌得以世代相傳,從而避免了全球文化趨同對城市傳統文化的衝擊。

  不僅如此,政府還在財力上給予實質性的支援。政府撥出大量的專款用於鬧市區古建築物的保護。政府資助物件不僅包括教堂、博物館等公共建築,而且還包括年代久遠的私人住宅。許多私人住宅已有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歷史,不少建築物已經破敗,維修成本極其高昂,要讓房屋所有者長年累月地對維修單獨付費,實在是得不償失,他們寧願放棄破舊建築而購買新的住宅。無疑,這些私人住宅是城市古建築的一部分,也是古色古香的鬧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放棄,城市中心區古典建築也會隨之而大面積消失,結果鬧市區的傳統文化特色與旅遊資源就會大量消失,這種現象在古老的亞洲城市普遍存在。

  所以,歐洲國家在城市古典建築的保護中,政府十分重視資助私人對舊住宅的保護。政府認為這些私人住宅是一個城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保護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政府有關部門定期對這些代表著地方過去文明的私人住宅進行檢查,敦促房主進行維修,並通過維修費用評估而給予一定比例的維修補貼。在瑞士的伯爾尼,在鬧市區私人古建築進行維修時,政府給予總維修費用的20%左右的補助。政府的補貼客觀上有利於鬧市區私人古老住宅的保護,同時也有利於城市整個古建築群的保護。

  歐洲城市還對城市的現代建築佈局進行嚴格的規劃,防止其對鬧市區古建築群構成文化視角的衝擊。在世界不少地方,鬧市區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混雜在一起,傳統建築集中地長期遭到蠶食,城市特色也因此逐漸消失。歐洲城市普遍將現代化高層建築規劃在城市外圍地區,尤其是郊區的新城鎮。在歐洲各城市的外圍和郊區,現代高層建築群隨處可見,而在古建築集中的鬧市區卻難以尋覓。在瑞士的蘇黎士、伯爾尼等鬧市中心,很難見到現代高層建築物,而其郊區城鎮卻出現一個個的高層建築群。嚴格的規劃使城市古建築群的保護與現代建築的興建得以有機的統一,城市不至於因現代化的建設而失去古老的文化與經濟遺產。

  古 建築的居住者的 經濟地位對其保護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房主的經濟實力決定房屋保護的好壞,並對其長期的儲存與保護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在世界不少地區,富裕的人口大多有選擇居住在新建築物的偏好,而年 代久遠的建築多通過向下淘汰給城市窮人,結果會加速舊建築的衰敗,並導致整個街區衰敗,最終也會使整個古典建築群面臨滅頂之災。二戰後這種現象在北美十分普遍,也是亞洲等地古建築較少儲存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歐洲人崇尚古雅,許多富人不願居住在現代化的公寓樓裡,他們更樂意選擇那些古色古香的住宅。儘管這些古老的住宅維修費用高昂,他們還是願意接受。居住於古老建築內已成了市民的一種身份特徵。

  因此,市民在保護古典建築物上表現出很高的自律性。歐洲城市居民具有較高的素質,尤其是古建築物的業主素質更高,他們謹守規矩,自覺地保護私人建築的古典風貌。市民在維修自己私家住宅過程中,總是小心翼翼地按原貌施工,維修後的房屋依然儲存著原來的風貌。正是這些高素質的市民自覺地恪守其早已形成的規矩,使鬧市區古建築群數百年世代相傳,始終保持著原來風貌。

  總之,在歐洲各國城市的現代化程序中,鬧市區古典建築群作為極其重要的 文化與經濟遺產得以完整地儲存下來。這些古老的建築群與城市旅遊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吸引世界各地大量的遊人來此參觀、出席會議,光顧博覽會或參加訓練專案等,為城市帶來源源不盡的財源。更為可貴的是,對鬧市區古建築群的保護與傳統文化的再塑,歐洲城市政府制定了嚴格規劃措施並給予財力支援。同時,高素質的市民恪守其規矩,自覺地保護傳統文化與建築,從而使得古老城市得到可持續 發展,並保持著永久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