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數學論文參考
小學數學要緊密聯絡日常生活,為小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使小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數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於小學數學論文範文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電教媒體的應用
在資訊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對電教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應用中進行再認識,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學生保持對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電教媒體應用功能的最大化。
1.電教媒體的應用利於創設學習情境
學生的學習作為一種活動過程、一種建構過程,是需要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的,學習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應用電教媒體,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思考性和探索價值的學習情境,使教學變得更生動活潑、形象直觀。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小猴、小狗進行的騎車比賽。小猴騎的車的車輪是橢圓形的,小狗騎的車的車輪是圓形的。小猴的車行駛時一高一低,既費力又緩慢;小狗的車行駛時輕鬆自如,又快又穩。圓形車輪的車為什麼跑得快?橢圓形車輪的車為什麼跑得慢?在這種富有探索性的學習情境中,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他們調動原有的知識,積極探索思考情境中所蘊含的數學問題,心理上產生了對學習新知的渴望和期待,課堂上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為正確認識圓的特徵做好準備。
2.電教媒體的應用利於優化學習過程
應用電教媒體可以豐富學生的感知,讓學生了解更生動直觀的事物形象,可以根據需要變曲為直,變靜為動,或作可大可小、可快可慢的呈現,使變化過程可停止可重複,可變分散為集中,變整體為分散,把不便於感知的事物或過程以易於感知的方式表現出來。以教學“行程問題”為例,為了讓學生更直觀更有效地認識實際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行程問題”,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以下內容:甲乙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沒有相遇。甲乙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交叉而過。甲乙兩車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經過一段時間兩車相遇。甲乙兩車從兩地相向而行,甲先行一段路程後,乙車才出發,又經過一段時間兩車相遇。甲乙兩車同時從同地向相反的方向行駛,兩車的距離隨著行駛的時間變化而變化。在演示過程中,多媒體課件發出的聲、光,彩色畫面和影象,以及模擬運動變化的動畫等,讓學生直觀地認識了物體運動時,速度、時間、路程三種量之間的關係,認識了兩個物體運動的方向及相遇的含義。通過優化學習過程,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有探索意義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展開觀察、思考的思維過程,探究“速度”的含義,為學習“行程問題”奠定思維的基礎。
3.電教媒體的應用利於轉變學習方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也是深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和要求。電教媒體的應用,可以為學生提供圖文並茂、生動活潑、人機互動的學習平臺。在這樣的平臺上,可以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知識基礎和思維背景的方式,自主構建數學問題模型,並進行深入探究、合作交流、靈活應用。同時,電教媒體提供的外部刺激有利於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對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學生學習方式的一種轉變。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互動式學習環境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探究發現、討論交流、合情推理。要允許學生在自己認知的基礎上,根據學習興趣來展開學習活動,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實現教學的個別化和個性化,促使學生通過自主的、積極的思考,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的建構。例如“統計圖”的教學,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統計觀念,學會從統計的角度去思考與資料資訊有關的問題,經歷收集、描述和分析資料的過程,根據統計結果做出合理的推斷,體會統計對決策的作用,可以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報刊和網站中去收集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有關資料資訊,如江河汙染、車流量、近視、齲齒髮病率、身高體重、某物品的銷售量、電視節目收視率等。在收集有關資料資料和了解運用電腦製作簡單統計圖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適合的統計圖型別,嘗試用電腦製作,並在課堂上展示交流,教師給予引導及提出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例如從江河汙染情況統計圖中,你有什麼發現?你想提出什麼建議?從近視眼發病率情況統計圖中,可以看出統計數量怎樣變化?變化的趨勢怎樣?你可以作出什麼推斷?通過運用電腦製作的統計圖,形象直觀、整潔美觀,製作簡便,學生的操作技能、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鍛鍊和培養。電教媒體雖然功能顯著、優勢突出,但是它畢竟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無法完全替代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的情感交流,無法替代學生的思維和操作,無法替代教師的組織引導作用。我們不能因為電教媒體的應用而淡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電教媒體這個平臺,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探究、發現、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教學活動,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過程的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揮好電教媒體為教學服務的功能和價值。
關於小學數學論文範文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途徑和策略
一、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通過多年教學實踐我們知道,越是學生熟悉的,學生越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應努力挖掘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契合點,創設一種生活式教學情境,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比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內容時,上課一開始,我就拿起手中的教科書,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猜猜這本值多少錢?”“10元。“”20元。”“25元。”……學生都積極地迴應著“,誰跟誰說的也不一樣,不過,你們都說出了一個錢數,錢就是我們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叫人民幣。那麼,你們能說一說,日常生活中都什麼時候需要用到人民幣?“”買文具的時候。“”買衣服的時候。“”買玩具的時候。”……“嗯,不錯,看來大家都知道人民幣在我們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你們想不想了解更多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呢?下面,就跟著老師一起來認識人民幣吧。”這樣,我通過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引起了學生對人民幣的關注,從而積極主動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二、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生活體驗
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並不是單純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是能夠將其有效運用於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學習了《認識物體和圖形》這節內容之後,我就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中去觀察具有各種圖形特徵的物體,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然後將觀察到的物體記錄在本子上,回到教室之後,讓學生對所記錄的資訊進行分享、交流。這樣,我通過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一方面增加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變得樂於投入,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認真踐行生活化原則,使數學回歸生活,生活迴歸數學,使學生既能掌握正確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還能由此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