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教育隨筆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核心。那他們會如何寫教育隨筆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一份調查顯示,現在在小學裡,約有1/4的學生說不出校長的名字;初中和高中學生能說出校長名字的要略多些,但也只有一半左右。
再從事情的另一面說。據我所知,現在的校長,特別是規模較大學校的校長,工作都很忙。但他們並不完全忙於學生工作,很少主動與學生接觸,有些校長甚至不屑與學生接觸。因此有學生抱怨說,只是在開校會時才得以“仰望”校長;也有學生說,他們被校長抓過“違紀”,感覺校長總是一張嚴肅冷峻的面孔。很多學校設立了校長信箱,但那些“擺設”往往早已經鏽蝕斑斑了。一些學校的校長室設在辦公樓深處,很少有學生光顧,好像也不想讓人找到。校長與學生之間拉開了很大的距離。
現在的校長們多數時間在研究如何管理學校,跟副校長們、中層幹部們討論學生問題,卻很難走進學生中間直接去了解情況;有的校長被外出開會參觀等事務佔用了大量時間,而這些似乎反倒成了他們的主要工作;有的校長把應付各種達標檢查當作優先考慮的工作;也有的提出“教師第一”的理念,一切工作圍繞“教師發展”而展開。我認為,這些都是認識上與工作上的誤區。
校長是教師的校長,還是學生的校長,抑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呢?我認為,校長首先是學生眼裡的智慧長者,其次才是教師的“頭兒”,然後才是其他角色。因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學生為中心。校長首先應該與學生多接觸交流,走到學生中間去,與他們促膝談心,為他們的成長出謀劃策,同時也要撲下身子為學生服務,這是校長的本職工作。校長應該瞭解學生校內校外的各種情況,如學習情況、教師教學情況、師生關係、生活情況、群體與個體的思想動態等,這些才是真正的第一手資料。校長在進行學校工作決策時,應該把調研到的情況當作最重要的依據。
校長作為一個學校的最高管理者,要與學生打成一片,避免“高處不勝寒”。無論事務多忙,都應該拿出一定時間與學生接觸,努力創設與學生接觸的機會。校長在學生面前,不光要有嚴肅,更不能少了慈愛。校長作為學校的權威與優秀教師的代表,自身有豐富的閱歷與人格魅力,與學生進行談話,會讓學生在精神層面上受益,有的話甚至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據調查,多數學生把跟校長的談話看得很重,如果他們在校期間能和校長推心置腹地談上一次話,常常會成為一生的記憶。曾經有一位中學老校長說,一位學生從海外回國後,首先看望的人是他。這位學生表示,自己如今能在國外的一所著名大學任教,學術上能有所成就,與上中學時和校長的一次促膝長談有關:老校長“如何成就人生”的一席話讓他終身難忘,成為他不斷進取的動力。
為了真正與學生“親密接觸”,校長應該兼任課程。校長都是教師中的佼佼者,他們有能力教好課,也有能力做教師的標杆。上課是與學生接觸的最好機會,等於開啟了了解學生的一扇視窗。
校長應該成為青少年傾訴的物件,為他們的成長解除困擾疑慮。與充滿青春活力的青少年在一起,應該是校長的工作樂趣,也是校長展示個人魅力的機會。
其實,校長與學生接觸的方式很多,見面打個招呼問個好;到班級中聽課,就近觀察學生學習與思想狀況;在課外時間走到學生中去,教室、宿舍、操場等學生活動的場所都是交流的地方,親切才容易讓學生敞開心扉,校長還可以開座談會,與學生展開對話,指導學生的生涯規劃;也可以設立“校長接待日”、校長信箱,開展問卷調查,等等。網路時代,電子媒介如QQ群、微信、Email等多種工具和方式,互動性強,學生會比較容易接受;有的校長在線上開設“假如我是校長”的主題討論會,引導學生以書信形式向校長和老師傾訴心聲,進行感情溝通和交流,受到學生歡迎。
話說回來,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給校長鬆綁,讓他們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才能有時間有精力專注於學生,專注於學校管理。在考核校長時,應該把他們與學生的交流接觸情況當作一個重要的依據。
同時,校長們要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間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真心做學生的貼心人。
篇二
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學生、關注學生髮展、關注兒童文化,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從學生需要和兒童文化的視角研究教育教學。於是,“兒童友好”的概念應運而生。
兒童友好,從字面上來解釋,可以理解為兒童之間呈現的友好關係,也可以理解為成長環境對兒童呈現的友好態勢,還可以理解為兒童對於其周圍世界表現出的友好情緒反應。兒童友好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為兒童的成長與發展構建一個多維的、友好的、自然的生態教育環境。
“兒童友好”融於學科課程,改變兒童學習方式
“十二五”以來,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建設成了學校發展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為,課程與教學開始了“目中有人***學生***”的探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成了現代學校的文化哲學與文化理想。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不難發現,“兒童友好”理應成為現代學校文化之精神核心。只有當“兒童友好”融入課程文化,才能實現“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才能促進每一個兒童的成長和發展。
“兒童友好”融入學科課程,就是要樹立兒童學習的主體地位,這必然要求我們關注課堂與教學,關注新課程教學問題的發現與解決,關注新課程教學經驗和教學創意的積累。
我校立足於語文學科創設的個性表達課程,對過去語文教師一言堂的教學狀態進行徹底改變。個性表達課程引導兒童通過經典誦讀和課內外閱讀,自主吸納和積累語言文化,通過生本作文、主題演講實現兒童的個性表達。閱讀課上,兒童學在前,教師教在後,教師備課資料夾裡不僅僅有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還增添了學生的課前學習單;作文課上,沒有教師灌輸的好詞好句,沒有機械不變的層次結構分析,只有學生充分經歷過課前的生活體驗、源自生活的個性描述與傾訴;演講課上,學生因為有閱讀的底氣、思辨的習慣而不再膽怯、羞澀,不再語無倫次,他們常常圍繞一個主題各抒己見、脣槍舌劍。
近年來的實踐表明,“兒童友好”從微觀的課堂教學切入,融入學科課程,效果明顯。教師行為的改變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日常的課堂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顯現出更為積極的傾向。
“兒童友好”融於活動課程,催生兒童民主意識
“蹲下身來看兒童”,本來想表達的是成人走近兒童、走進兒童世界的希望。但有研究者指出,“蹲下”一詞本身就包含了“居高臨下”的意思,已經反映了成人與兒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在新課程實施中,為扼制和限制成人和教育的霸權,提出了“守護兒童”“保護兒童”甚至“捍衛兒童”的口號,雖有矯枉過正、過分激烈之嫌,卻也彰顯出新的課程文化中的民主平等內涵。“兒童友好”融入活動課程,就是要為兒童成長創造一個寬鬆、和諧、民主、自由的生態環境,催生兒童作為成長主體的民主意識。
兒童民主課程是我校活動課程之一。立足“兒童友好”,本著“民主、開放、包容、尊重”的課程理念,我們把每週一的國旗下講話讓位給兒童自主主持的“金葉講壇”。在那裡,小主持人利用校長信箱廣泛徵集學生關於成長的話題——每個月信箱都能收到學生來信十來封,每一個話題都源自兒童的生活,發自學生的內心。比如:誠信需要獎證嗎?崗位競選要拉票嗎?我們為什麼不能主動跟校園禮儀小天使打招呼?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增加閱讀量……學校利用“金葉講壇”廣開言路,把這些話題拋給同學們自己去討論。同學們既可以藉助金葉講壇公開發表看法,也可以利用班隊會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
言論平臺的轉讓其實也預示著話語權的轉讓。“兒童友好”融於活動課程,讓兒童作為學校這個社會團體裡的小公民,學會觀察、思考,並能夠敞開心扉勇敢表達,增強了兒童的民主意識。
“兒童友好”融於環境課程,構建兒童主體道德
新課改背景下的學校文化建設從一開始就不是區域性的而是整體的,包含了學校全方位的建設。學校課程文化不僅包含了促進兒童主體成長的學科課程、活動課程,還有為兒童成長與發展提供支援與保障的環境課程。“兒童友好”融於環境課程,讓兒童成長的外在環境充分發揮教育與影響作用,促進兒童道德的自我構建。
我校家長志工課程是家長志願工作者多角度、多層次參與教育、管理和服務,密切家校教育合力的課程。家長志工隊伍自2013年3月建立以來,秉持“兒童友好”的服務理念,經過不斷擴編、增容,從駐校辦公、愛心護犢、社團輔導、課堂觀學、膳食管理、圖書管理、網站建設7個方面融入學校管理,為兒童差異發展提供無償服務。家長志工的志願精神深深感染了教師和學生:年輕教師們成立了春風行動小組,負責護送乘坐公交車的學生到站臺有序乘車;低年級小朋友們成了班級的小小志願者,負責組織同學們課間文明遊戲;高年級同學們成立了小小志願者幫扶團,每逢節假日走進社群養老院,幫助孤寡老人整理房間。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裡的杭行同學與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割腎救子的“跑步媽媽”結成了幫扶對子,他用節省下來的零花錢和變賣廢品獲得的錢資助“跑步媽媽”進行了4次手術;李佳俊同學用自己10歲生日時親戚送的禮金和自己的零花錢資助山區的姐姐完成兩年的學業……“兒童友好”融於環境課程,即是為兒童成長的外在環境播種善的種子,用善德去喚醒善心,構建兒童的主體道德。
“兒童友好”是學校課程文化之根,是現代學校文化之精神核心。立足兒童友好的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方能改變兒童學習方式,樹立兒童民主意識,構建兒童主體道德,培養出具有新時代特徵的社會小公民。
拓展閱讀:關於校長的教育隨筆
中學校長李迅最近出了本隨筆集,叫《從遊》,我以為會有許多巨集論,沒料到這本集子由星星點點的短文構成。也許,這與作者是教數學的有關。數學講究能簡則簡,只要邏輯鏈不缺失,能用三步證明求解的,就不用四步。這些短文不枝不蔓,說事不旁逸斜出,議論不添秤加碼。但簡潔並非簡單,言短也無礙識深。不少一感一悟、一思一得,讓人細思生共鳴,掩卷而難忘。
《讓我感動的婚禮》,說的是作者參加一對畢業生婚禮時,看到新郎先給母親倒飲料,再給新娘倒飲料時,新娘要新郎先關注坐在一旁的奶奶。作者為此而感動。作者的關注點是傳統美德中的“孝”。《慢一些,別把靈魂丟了》,說的是一位教師,課堂上多次把朗讀的機會給一位因緊張而結巴的學生,這位學生髮言終於因鼓勵和信任而流暢。作為校長,他激賞這樣樸實、真實的教學。《校慶紀念背後的故事》,著重點出肯尼迪的母親認為當農民的哥哥和當總統的弟弟一樣偉大。
這些問題涉及教育更為根本的問題。作者的視野顯然比一般教育界人士更開闊,認識更周全。
《從遊》中的許多篇幅自然涉及課堂、學生,這讓我產生七分敬重、三分感慨。作者言及課堂,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以校長的身份縱論課堂教學改革等,而是以一線教師的眼光、情懷觸控著課堂的脈象,感受著教與學的律動。書中有一個專欄叫“不如且置之”,是專談課堂教學的。比如 《哈哈哈,被學生問住了》 中,作者說自己“課後喜逗留班上,瞭解學生所學,也為適時答疑”。他坦言,被學生的“有沒有辦法用尺規作圖或只用圓規找出拋物線的焦點”的提問而一時語塞。他欣賞學生用向量和斜率分式的解法,並鼓勵學生堅持自己的思路。文章巧妙地聯絡莫扎特用特殊彈奏解決了海頓的彈奏難題,突出求異思維的重要。
李迅說:“課堂是學校的心臟。”這也是《從遊》中一篇文章的題目。心中有學生、焦點聚課堂,所以《從遊》中大量的文章自然呈現出學生、課堂。《鳴陽山的松柏出現在古畫上》的第一句是:“週六,領著高一的幾個學生遊玩鳴陽山。”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從遊》的許多篇章,在看似興之所至、信筆而就中,不時引出值得玩味的話題。
《從遊》對教育教學問題有細緻入微的深切思考,將感受用流暢生動的文筆表達、凝結呈現的一部中學校長隨筆集。但細小並非細瑣,見微往往能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