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常用的數學教學方法

  在做大量的習題來鞏固這種教學模式,把數學變成一門需要記憶的學科,卻掩蓋了他們的數學能力低下的事實。 傳統數學教育將數學變成只需記憶而不需任何思考的學科,但真正的數學應該是一種思維遊戲,既好玩又能解決現實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教學方法技巧,歡迎閱覽借鑑。

  數學教學的幾種方法

  一、重學習環境,讓學生參與數學教學

  在討論課上教師精心設計好討論題,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

  二、重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讓學生親近數學。

  三、重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教師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活動,讓學生對十分抽象的知識獲取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後獲得的體驗是非常深刻的。

  四、重自主探索,讓學生“再創造”數學

  當學生對某種感興趣的事物產生疑問並急於瞭解其中的奧祕時,教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積極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去大膽地“再創造”數學。

  五、重生活應用,讓學生實踐數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如用數學知識去解釋三角形的穩定性、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圓的旋轉不變性等等。

  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方法

  一、備課過程改變,由繁向簡轉變

  在以外的備課過程中,總是通過查閱圖書參考資料和教材內容,將教學內容大篇幅抄在教案本上,而通過電子備課,除了得到課本知識和參考資料外,還有很多的課外知識補充給學生,備課內容也直接通過印表機列印,在電腦上增刪內容簡單,節約了備課時間,使備課過程由繁向簡轉變。

  二、學生學習方法上的轉變

  傳統教學過程總是將教學內容,以半數形勢寫在黑板上,學生學習以記為主,方法上缺少突破,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注意力從黑板轉向電視螢幕,學習內容從枯燥的文字轉為優美的圖象、圖片、聲音、動畫,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從乏味轉向興趣,學習方法轉變帶來了學習效果的改變。

  三、教師教學方式發生轉變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粉筆充斥整個課堂,而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滑鼠代替了粉筆,螢幕取代了黑板,節省了課堂板書時間,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一些抽象內容通過影響變得直觀,教學方式的轉變帶來環境的改變和教學效果的改變。

  總的來說,利用多媒體教學節約了備課時間,增加了課程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教學視野,收穫菲淺。

  把課堂還給學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如何提高教學方法的實效性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互動過程. 師生均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進入教學過程, 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 同樣更是初中數學教學的主渠道.

  1. 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體現, 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動力源泉.古往今來, 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引導和利用. 孔子曰: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說明“好學”對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教師要做到以“趣”引路, 以“情”導航.在教學活動中, 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感情色彩, 即教育情感性. 任何學生對教師的第一節課都會產生期待心情, 這種期待主要表現為: 對教師外表形象的期待; 對教師言談舉止的期待; 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期待. 在教學實踐中, 我們發現有許多學生對於自己喜愛的教師, 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等都會表現出極大的投入, 其學習思維就會與教師的教學保持著和諧、完美的統一. 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學會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並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從而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願望. 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該認真研究學生的這種心理傾向, 並通過這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 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 要充分相信每一名學生的潛能, 鼓勵每一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2. 改革教學方式,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長期以來, 許多學校的課堂教學都存在一個嚴重問題, 即只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 而忽視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 從而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 表現為: 教師權威高於一切, 對學生要求太嚴; 課堂氣氛緊張、沉悶, 缺乏應有的活力; 形成了教師教多少, 學生學多少, 教師“主講”, 學生“主聽”的單一教學模式, 違背了“教為主導, 學為主體”的原則.因此,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就必須課堂上多給學生留出一些讓他們自主學習和討論的空間, 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獨立思考、相互討論, 並發表各自的意見,利用教師的主導作用, 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教學中, 在教師的主導下, 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 引導學生對知識發生、形成、發展的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 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並逐步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而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欲. 讓學生從思想上產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真正實現主動參與.

  3. 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數學能力實際上是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聽、說、想等方面的能力, 它們是數學課堂學習活動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學習能力, 也是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率的保證.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 “聽”就是學生首先要聽課,同時也要聽同學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課後的感受,這就需要有“聽”的技能. 因此, 教師要隨時瞭解周圍學生對知識要點的理解及聽課的效果, 同時, 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傳授一些聽課技能. 例如: 在聽課過程中怎樣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路與教師同步; 怎樣才能更好地領會教師的講解; 怎樣學會歸納要點、重點; 遇到不懂的地方怎麼辦; 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 也要注意聽, 並積極參與討論等.“說”就是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對數學中的概念能夠做出解釋, 與同學之間進行討論, 向老師提出問題, 使得自己的見解和提出的問題易於被別人理解. “想”就是要發揮學生思維的“自由想象”. 例如: 我們在講完“圓的有關性質”後, 提出“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的”, 讓學生充分發揮自由想象, 在想象中去感受, 體驗, 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 又讓學生在想象中對所學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因此, 在課堂教學中要儘量為學生創造有利於形成聽、說、想能力的條件, 並不斷摸索培養的規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