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小故事

  只有創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實的生活,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60後農民工返鄉創業種核桃 12年荒山變寶山

  冀澤海,1964年生人,井陘縣南王莊鄉北蘆莊村人,今年51歲。1986年他就帶著20多名同鄉去山西陽泉打工。“那會我們在礦上給人家打工,乾的是掘徑工的活,專門修往外運煤的通道,工作雖然艱苦,但是掙得也多,一年能賺20來萬”,老冀說:“那時候心裡就總是覺得少點什麼,年輕的時候不懂,現在明白了,其實就是對故鄉的眷戀。”

  1992年,冀澤海選擇離開陽泉,毅然返鄉創業。剛回來時,老冀與妻子在井陘縣城包了兩個店面,主要從事服裝、保健品的經營,一年收入在15萬左右,夫妻倆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2003年,在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支援下,39歲的冀澤海選擇了二次創業,他異地承包了南障城鎮孫家峪村山場2600多畝荒山,並拿出了自己70多萬元積蓄用於荒山開發。

  當別人問冀澤海,為啥放棄縣城收入頗豐的店鋪,選擇回村種地時。冀澤海沉默一會說:“我本來就是個農民,回到土地中去創業,讓我覺得踏實。”

  和許多創業者一樣,創業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09的初冬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覆蓋了整個井陘山川大地,也差點澆滅了冀澤海的創業夢。“2009年11月11日,這一天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一場大雪下的半米多深,把長勢良好的核桃樹樹根以上全部凍死了,60多畝3000多棵核桃樹全軍覆沒,當時我整個人真是欲哭無淚啊。”說到這些冀澤海神色黯淡陷入了沉思。

  老冀說:“這場大雪捲走我大半輩子積蓄,我差一點就放棄了,但是想到不幹就是失敗,就咬牙挺了過來。”

  天無絕人之路,重新振作起來的冀澤海請來了省裡農科院的專家,在專家的指導下冀澤海帶領著30多名幫工截掉了全部核桃樹的主幹。冀澤海說“這核桃樹只要根不死,截了主幹,還能長出新苗來,而且比原來樹苗生長速度還要快。這兩年核桃的產量逐年增加,預計明年能達到2萬斤。”

  12年來,冀澤海克服重重困難,想辦法籌措資金,先後投入340多萬元,開山修路,壘土整地,架高壓線,建揚水站,築蓄水池,搞節水灌溉,完成封山育林1200畝,栽植核桃樹3000棵、毛白楊等5000餘棵,種植花生、紅薯等50畝,養殖柴雞1000多隻,常年吸收當地村民30多人就業。

  自己富不算富,讓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為此,冀澤海在2008年註冊成立了井陘縣神農核桃專業合作社。先後發展入社農民100多名,為了讓社員們儘快掌握核桃樹的管理技術,冀澤海還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積累的樹木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手把手地教給社員,最大限度地減少他們僱傭技術人員的勞務支出。

  同時他還幫助社員和鄉親們銷售核桃10萬多公斤、優質核桃接穗60多萬條,輻射帶動周邊600多核桃種植戶,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戶均增收5000多元,間接創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

  據瞭解,這兩年市場上核桃的價格一路走低,核桃變的越來越不好賣。冀澤海說:“現在種核桃的人越來越多,要想把核桃賣出新花樣,就必須走產品深加工這條路。”下一步,冀澤海打算建一個深加工廠,將核桃加工成核桃油、核桃罐頭,增加核桃的附加值,帶領大家在這條創業道路上再走的遠一些。

  2:四川農民工返鄉創業 墾荒種植辣木

  楊人葦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1993年外出打工,當過建築工人、洗車工。2012年,他毅然回到家鄉,走上了農村創業的道路。

  楊人葦的選擇並不是茫然的。近年來,為讓荒山出效益,蓬安縣出臺了一系列幫扶措施,鼓勵農民承包荒山,發展農業。聽到這個訊息後,楊人葦很高興,老家石樑鄉中元貫村大量土地無人耕種,是很好的創業資源。楊人葦決定承包荒山種樹,一方面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還能發家致富。

  2012年春節,楊人葦懷揣夢想回到老家。承包荒山、治理土地、購買苗木、請人栽植……一年時間裡,楊人葦承包荒山500畝,在山上栽植楊樹、核桃樹、桂花樹、香椿樹等4萬餘株。2014年,他成立了英子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

  創業過程中,該縣林業局組織農技人員免費為楊人葦提供技術指導,幫他制訂發展規劃。

  2014年9月,一篇名為《神奇之樹紮根蓬安》的報道引起了楊人葦的關注。報道稱,該縣老科協技術人員試種辣木獲得成功。經常愛看農業新聞的楊人葦很早之前就聽說了被稱為“神奇之樹”的辣木。看過報道後,楊人葦興奮不已。原以為辣木只適合生長在熱帶半乾旱地區,沒有想到辣木還能在蓬安試種成功。於是,楊人葦來到縣林業局尋求幫助。得知他的想法後,該縣林業局領導非常支援,專門為他購回了辣木種子,並安排農技人員進行跟蹤服務。

  作為剛剛引進的樹種,該如何種?能否成功?楊人葦很茫然。在這個過程中,楊人葦特別感謝一個人,那就是縣林業局的農技人員王汪。

  王汪介紹,辣木是該縣剛剛引進的樹種。雖然曾經試種成功,但還沒有大規模種植過,種植經驗的不足,只能靠慢慢試驗。辣木種子買回來後,她把幾千顆辣木種子放到辦公室的桌子上,一顆一顆地挑選,然後分別進行育種。楊人葦按照王汪的指導進行試種。每天觀察種子的生長情況,並通過電話告知王汪。

  今年4月的一天,楊人葦和往常一樣到辣木育苗地察看辣木苗長勢,忽然發現辣木苗上長了很多小蟲子。這讓楊人葦心急如焚,立即將情況告知王汪。遇到這樣的情況,王汪也不知所措。因為辣木是一種可食用的“營養之樹”,不能用農藥殺蟲。最後,兩人採取了最原始的方法,用人工捉蟲,花了整整兩週時間,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在楊人葦的辣木種植基地看到,很多辣木樹被攔腰截斷。楊人葦說,4月初種植的這批辣木,8月底已經進行了第一次收割。據介紹,辣木長到近兩米高時,就可以把上半部分砍下來加工銷售。下半部分只要留下70釐米左右,它又可以繼續生長。大約4個月時間,便可進行又一輪收割。

  談及辣木的日常管理,楊人葦表示,辣木渾身都是寶,但一點也不“嬌弱”,不需要花大量精力去照顧。楊人葦的主要工作就是施肥、除草。收割時,請10多名村民來幫忙就行。目前,楊人葦種下的第一批辣木經過多道工序,被加工成辣木茶葉、辣木泡酒和辣木面等產品。

  楊人葦透露,種辣木樹,從長遠來看,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不可估量。他的願望是,開墾更多荒山,種植“神奇之樹”。等環境變好了,還可以發展休閒旅遊業。

  3:夫妻返鄉創業巧念農經 酒糟養豬發展迴圈產業

  1990年,20多歲的向業華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跟著同村的幾個青年一起,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在追逐自己的夢想,由於沒有多少文化,不僅進廠困難,找其他工作也四處碰壁,無奈之下,只得選擇進煤礦當一名挖煤工。礦底伸手不見五指,幹活又髒又累,生活也吃得很差,開始向業華習慣不了,但是為了改善家裡人的生活,他咬牙堅持了下來,由於踏實可幹,吃苦耐勞,很快被提拔為班長,領的工資越來越多,卡里的存款也越來越多。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次意外事故,向業華的聽力損失了,腿部也受到了小程度的殘疾,勞動力損失了,煤礦工作是不能勝任了。

  “打工也不是長遠之計,回鄉創業才是正道。”向業華心想,老家那麼多空置的土地,為什麼不回家發展產業呢,老家的人們都喜歡喝包穀酒,但是,卻很少能夠喝道純正口味優質酒,我為什麼不回去釀酒呢?

  當時,煮酒師傅李方明在當地非常有名。向業華找到他說明說明拜師學藝的來意。在李師傅的酒坊學藝期間,勤奮好學的向業華啥事都做,不論重活輕活,只要拿上了手都必須做完。在學藝過程中,煮酒的每一個環節他都仔細觀察,認真聽取師傅點撥。僅僅兩個月時間,向業華就掌握了煮酒的全套技術。

  2013年4月,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援下,已到知命之年的向業華夫婦投資4萬餘元建起了一個佔地140餘平方米的小酒坊,向業華學的是傳統煮酒方法,從烤出第一桌包穀酒開始,他嚴格按照師傅傳授的技術,從泡糧、煮糧、糖化、發酵到烤酒等10餘道工藝,他都認真對待。

  “有些師傅為了提高產量,在酒麴裡面摻雜有機農藥,酒產量是提高了,但是人們喝著頭痛、頭悶,我烤出的包穀酒不摻雜,用山泉水釀造,必須保證50度以上,60度的酒味道最可口,最香甜,但是產量少,一般都是50多度。”向業華說,由於他的酒味道好、質量好,再加上他誠信經營,他每天烤出的包穀酒當天就能夠賣完,最少的一天也能夠賣出酒100斤。

  短短兩年的時間,向業華通過釀酒生產,走上了致富路,蓋起了一底的洋房,買上了車,卡里的存款增多了,生活也奔上了小康。這時候,向業華思考著,如何把自己釀造的包穀酒打造品牌,銷售得更遠。

  “包穀酒用瓷壇封裝好,埋在地下,埋的時間越長酒越好喝。”向業華說,現在,他每天烤出的酒除了供應給固定客戶後,都要在地底下深埋一兩壇,然後間隔一段時間後,通過“電子銷售渠道”,把“杉嶺鄉女兒紅”銷往外地,擴大影響。

  釀酒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大量的酒糟伴隨釀酒而生,如何處理這些東西成了他心頭的一個難題。“俗話說,酒糟養豬,豬膘肥體壯。”向業華記著這句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古話,於是決定變廢為寶,把酒糟轉換為飼料用來養豬,達到迴圈利用的效果。

  2013年1月在杉嶺鄉畜牧獸醫站技術員的指導下,投資10萬餘元修建了一個佔地200平方米的養豬場,年出欄生豬200餘頭,實現年收入25萬餘元。同時修建沼氣池將豬糞所產沼氣用作生活,並發展了10畝蠶桑,將沼液作肥料施入桑地,形成迴圈產業路。

  “酒糟養豬效果好,但是不能用量太大,用量多了就適得其反了,我的釀酒規模逐步擴大,現在的養殖規模有點小,今年打算再新建一個佔地200餘平方米的圈舍,到時候就能夠充分利用好釀酒過後的剩餘酒糟,人是累了點,但是,致富路上,累一點苦一點也值得。”向業華笑呵呵的說。

  創業路上,荊棘遍佈,向業華夫婦櫛風沐雨,砥礪前行,致富之後,不忘鄉親,積極幫扶農戶發展種養經濟。一是提供技術幫助,傾囊相授豐富的實踐養殖經驗;二是實行資訊共享,及時釋出養殖供求等資訊;三是形成結對幫扶,結對指導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在他們的影響帶動下,附近村民大力發展種養業,獲得經濟增收,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的人還:

1.農村創業成功的故事

2.80後農村女創業故事

3.農村創業成功的故事

4.90後農村白手創業故事

5.成功創業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