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研究專科論文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農業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器,是推動農業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歡迎瀏覽。

  篇一

  《 農業科技園區農業旅遊開發思路 》

  1農業旅遊

  ***1***歐洲是世界農業旅遊的起源地,經歷了19世紀30年代的萌芽期、20世紀中期的發展期,20世紀80年代後步入發展成熟期,農業旅遊已具相當規模。2001年國家旅遊局把“推進工業旅遊和農業旅遊”作為工作重點,“農業旅遊”的概念被正式提出。2005年北京韓河村等203個單位成為我國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2***從旅遊專案和活動型別看,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觀光型。主要是觀賞農村自然田園風光、現代“三高”農業園區、傳統民居和民俗節慶活動為主題,是傳統的型別。二是參與型。主要是採摘旅遊、購物旅遊和務農旅遊,尤其是秋季採摘旅遊在都市郊區最盛行,參加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影響面最廣。三是度假型。主要是到觀光農園或農家“租農家房,耕農家地,吃農家飯,摘農家菜”,體驗“農家樂”的休閒度假旅遊。

  ***3***《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遊休閒、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

  ***4***為培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品牌,不斷滿足城鄉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新業態新動能,農業部日前發出通知,部署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市、區***建立工作。

  2內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內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於2013年11月啟動建設,2015年2月16日成功建立“四川內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其中資中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位於資中縣銀山鎮、明心寺鎮、公民鎮,向東南至市中區史家鎮、永安鎮等鎮,形成“一軸一心五區五帶”空間結構,規劃面積約1.2萬畝。園區由平安寨綜合體、內江市農科院科研示範基地、綠之源生態農業公司等14家業主構成,園區集資中血橙、資中黑豬、精智慧蔬菜大棚、特色鮮花展示為一體,突出展示了現代農業技術創新與示範,現代農業產業集聚與展示、農民以農富農示範與促進三大功能,成為川東南現代創新農業示範聚集地。由此可見,農業園區已具備將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第六產業”複合型旅遊基地的良好基礎。

  3內江園區農業旅遊開發設想

  ***1***園區吸引客流量的關鍵在於一期專案的30畝特色玫瑰區,因此可在一期專案的玫瑰示範區基礎上,參照國內外玫瑰主題公園風格,由政府引導,加大專項財政資金投入,擴大玫瑰基地範圍,完善配套設施,實施景觀改造,最終打造西南片區最大的玫瑰新品種引進篩選及觀光性主題公園。

  ***2***園區周邊缺少可獨立承擔接待遊客的餐飲住宿個體戶,因此可選擇該基地輻射周邊20~30戶位置優越的農戶,利用現有宅基地升級改造,打造成具有一定旅遊接待能力的休閒農家樂。

  ***3***依託園區內入孵企業及重點農業科技企業40餘戶,同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建立流動博士站、重點實驗室等,通過整合各入駐單位、企業擁有的培訓資源,開展現代農業科技的培訓與推廣,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青少年科普示範基地。

  ***4***依託園區生豬健康養殖及綜合加工技術整合示範等產業鏈專案,通過以傳統內江黑豬為養殖物件的“黑溜寶”品牌打造中國黑豬之鄉;依託引進種植優質葡萄、食用菌、特色蔬菜等新品種新技術,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採摘為一體的採摘樂園。農業旅遊,尤其是鄉村旅遊已成為我國新常態下旅遊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將旅遊農業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緊密結合,在園區開設農家樂、蔬果採摘、精品垂釣、主題公園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發展潛力的休閒觀光區將成為農業園區新興主導產業,為進一步優化當地資源配置,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打造當地知名品牌,創造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入探索出一條成功路徑。

  綜上所述,通過逐步整合入孵企業資源,採取由政府引導+園區企業+農戶的開發模式,不僅能明確規劃園區各區域產業發展重點,還能使園區入孵企業按照因地制宜原則,突出發展本區特色,避免園區內的重複建設,也能增加本區域農民收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最終形成以農產品深加工、餐飲、休閒觀光、科普示範、生態養生等活動為一體的品牌生態農業旅遊園區。

  4園區農業旅遊開發存在的問題

  由於我市農業科技園區啟動時間較短,實質上園區內大部分入孵企業還處於建設初期,成效不明顯。建設過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園區建設資金到位不理想,園區管理機構和人員還有待完善,園區科技支撐力量較薄弱,園區發展所需的人才還較為缺乏等,這些問題均對打造園區內的旅遊農業有一定影響。

  5幾點建議

  ***1***完善園區硬體設施,啟動核心區主幹道路、農田水利、農田林網、水電配套設施、灌排系統等基礎設施施工專案建設。

  ***2***設立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同時拓寬融資渠道,將科技、農業、林業、水產、畜牧等部門涉農資金打捆使用,進一步向園區傾斜,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

  ***3***建立園區網路電商平臺,利用網際網路+,搭建園區勞務供求、種子種苗、金融保險、專家指導的供需平臺,廣泛傳播農產品品牌資訊。

  ***4***強化人才隊伍保障,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政府出臺鼓勵措施,通過政策扶持吸引一大批優秀人才投身園區建設,實現科技成果轉為現實生產力。

  【參考文獻】

  [1]王兵.從中外鄉村旅遊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遊的未來[J].旅遊學刊,1999***2***:38-42

  [2]周小琴,查金祥.農業科技園區:功能定位、建園模式與執行機制[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3***:36-39

  作者:劉序

  篇二

  《 農業科技推廣農藥減量思考 》

  摘要:隨著傳統農業***水稻、玉米、小麥、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向現代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快速推進,蔬菜產業已成為區域性***縣域***農業生產者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提高區域性蔬菜生產者現代農業科技素質,推廣良好農業規範技術措施,在田間生產領域樹立科學、合理應用現代農業生產資源,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是促進區域性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前提,也是減使農藥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農藥減量;途徑;對策

  澄江縣地處滇中腹地,屬於典型的農業生產小縣,耕地總面積9.6263萬畝,由於區域內具有豐富的水利資源,交通運輸便利等客觀條件,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生產者農業種植經濟收入欲願的增強,2013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5.67萬畝,佔耕地總面部的58.9%,全年蔬菜複種***產出***面積為20.29萬畝次,總收入達7.88億元佔第一產業總收入的50.67%,蔬菜生產已成為縣區農業經濟持續增收的引擎器。由於蔬菜生長週期短、經濟價值高,促使週年持續生產、壩區蔬菜複種指數為4~6茬,有利於病、蟲的發生為害,同時次生病、蟲害演變成生產中的主要病蟲害,在生產中表現出:發生種類多、危害大、為害重的嚴峻趨勢。

  而生產者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蔬菜生產專業知識背景,田間生產管理技術的主要獲取渠道為: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者間相互交流及自我經驗,從而促使生產者盲目、氾濫、超劑量、高強度***高頻率***使用化學農藥投入量,加劇了蔬菜商品潛在風險的突發性及不穩定性。

  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國內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繁發生,社會消費群體越來越高度關注生自身消費食品的安全性,同時也是對生產者、生產企業及國家職能部門最強烈的訴求,因而上升到國家治理的層面。因此,構建現代農業科技體系,完善推廣服務平臺,全面提升生產者的農業科技素質,從田間生產著手改變產業生產現狀,樹立:生產—市場—消費相互促進的市場經濟理念,科學、合理應用現代農業生產資源,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是區域性蔬菜產業持續發展、生產者經濟持續增收的關鍵。

  1構建現代農業推廣服務體系

  蔬菜生產具有生產週期短、經濟收益高、因而在具有水利、氣候、交通、農耕種植水平高的各生產區域***縣區***蔬菜產業已成為名附其實的農業經濟引擎器。區域***縣區***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受限於國內巨集觀經濟的調控及創新能力的驅動,制約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消化能力,土地流轉在區域內大規模的推行難以進行。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期***10~15年***內農業生產的主要組成模式仍以家庭單元生產為主。生產區域內人多地少、適宜蔬菜生產的耕地資源稀缺,土地複種指數高,全年持續迴圈生產,農業有害生物發生種類多、危害日趨加劇。而生產者受教育程度偏低,幾乎缺乏生產專業知識背景,自我田間生產管理決策資訊主要來源於:生產資料經銷商,缺乏自我判斷的決策能力,迫切需要生產者主動學習掌握現代農業科級知識及生產管理各項技能。因此,構建現代農業推廣服務體系,維護蔬菜產業健康發展,保障農業經濟持續增收,以生產者為主體,需求為目標,把現代產業生產知識***資訊***、技術技能、科技成果通過試驗、示範、引導、諮詢等方式,傳授給參與者使其自願改變不良的生產行為及固有觀念,從而提高田間科學生產管理及決策能力,適時、合理應用現代農業生產資源,實現自我生產、生態環境、社會消費三為一體的良性協調發展模式。

  2推動農業產業有害生物預警控制體系建設

  區域內蔬菜產業全年生產的種植模式,有利於農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為害,同時由次生有害生物演變為主要有害生物,發生猖獗為害,生產者為維護預期經濟收入的持續性,增加農藥的投入使用成為生產管理中唯一有效的選擇手段,從而加劇了商品蔬菜安全潛在風險的不確定性。為此,著力於構建蔬菜產業植保預警控制體系,藉助現代農業科技技術,資訊資源等,及時監測農業有害生物發生為害特性及趨勢,為生產者提供科學、及時、準確的有害生物防控資訊、對策及措施,最大限度上減少農藥投入使用。依託產業基地、生產經營實體開展有害生物統防統治、綜合統治技術示範、推廣應用工作,輻射帶動家庭單元生產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動自我生產管理模式向現代農業發展管理方式的容合,從而改變以往生產者獲取農業有害生物防治資訊及技術的岐道,避免生產中盲目、氾濫、超劑量、高頻率使用農藥生產現象的再發生,因此,加強產業植保體系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著力點,維護區域性蔬菜產業良性、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

  3推進田間實踐、迴圈學習的培訓模式

  蔬菜屬於外來物種,不同於本土農業種植業,其生長週期短、品種多樣化、經濟效益高、生態系統脆弱不穩定、有害生物發生種類多、世代重疊、對蔬菜生產具有危害重、損失大等特點。蔬菜生產需要具備很強的專業知識,區域內生產者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幾乎無專業知識背景,但他們具有很強的田間生產實踐經驗,渴望獲取、掌握生產管理中的專業知識技能。

  因此,開展創新型農業科技培訓新模式,以田間生產為課堂,遵循成人非正規教育原則: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與自我生產需求相聯絡,學習的過程是學員自我啟用參與、循序漸進的進步過程。採用參與式、開放式、接觸式***以田間生產為學習教材***充分激勵培訓學員提高學習意願,積極主動參與蔬菜全生長季節培訓。

  面對生產中的現實問題,抓住生產關鍵環節***生育期***中存在的共性***生產者難以自我判斷、解決的***問題,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相互學習的過程***。培訓中提升生產者田間調查技能訓練,對田間重要***主要、常見***的病、蟲的發生為害進行系統性的持續觀測,從而掌握識別病、蟲害發生為害特點。挖掘、培養學員:田間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樹立田間生產管理的自信心——獨立判斷能力***田間管理決策能力***。

  學習掌握現代農業生產資料基本知識***化肥、農藥等***及自我獨立學習的能力。掌握應用簡單的田間試驗服務於生產。最終促使自我行為的改變***生產者田間管理的決策資訊主要來源於農藥經銷商轉變為——科學的獨立判斷能力***,開創蔬菜生產新局面:樹立科學、合理應用農業生產資源的生產理念。培訓的過程是田間參與實踐***技能活動***——與自我生產相聯絡吸取新知識***資訊***和經驗——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產——又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

  田間參與實踐是迴圈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知識技能積累掌握的有效途徑。組建創新型農業科技培訓團隊,整合現有專業人才資源,不斷提高專業人員科技素質,充分調動區域***縣級***科技專業人員的能動性、主動性,重塑:重專業知識、重技能、重實踐的工作氛圍,建立產業發展服務職能模式,探索構建產業生產技術支援體系,確保培訓運作經費保障機制。選擇在蔬菜生產主要區域***村、組***組織生產需求者進行2次全生長季節的田間實踐、迴圈培訓,帶動輻射周邊生產,是提高生產者農業科技知識及生產管理技能唯一有效的培訓模式,也是減施農藥最有效的對策及措施。

  4小結

  隨著區域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特別是蔬菜產業具有經濟效益高、生產週期短、複種指數高的特點,在適宜生產區域內成為農業支柱產業,全面替代傳統種植業。因此,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科技推廣體系,提升生產者科技素質,科學、合理運用農業生產資源,維持農業產業良性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增收,實現農藥“零”增長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作者:解天龍1 趙嘉德2 業榮1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