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業政策與法規的論文
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法規政策是確保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效開展和有序進行的保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關於農村政策與法規教學方法的思考
摘 要:學習掌握並切實貫徹實施我國農村基本政策和法律,對從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幹部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關鍵詞:農村政策與法規;教學方法;教師專業素質;教學效果
為了鞏固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業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維護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合法權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03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公佈施行,奠定了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首要地位。自2004年以來,我國連續9年將中央一號檔案鎖定“三農”,並不斷出臺了有關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政策與法規,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穩定發展。臨夏農校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需求,提升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不斷轉變工作思路,將單一的中專教育轉變為農業中專教育、成人繼續教育和農民短期培訓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並將《農村政策與法規》作為主要課程之一。但如何上好這門課程,讓學員在工作實際中發揮更大的主體作用,本人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 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是提高農村政策與法規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證
一般來說,《農村政策與法規》的授課教師,沒有進行專門的學歷教育,或者說在大學沒有進行該專業的深造研修,而是從農業專業教師或政治專業教師中派生出的,對農業和政策的掌握與理解難免偏頗。而農村政策與法規的制定、頒佈、實施和完善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多領域、多部門、多學科的一門課程。所以,要上好該課程,要求教師具備極高的專業素養。
1.1 教師要潛心學習農村政策與法規的相關知識,不斷提升專業水平。農村政策與法規不僅涉及到農學、社會學、心理學,也涉及到我國農業法、土地法、環境保護法、婚姻法及其我國農村經營體制等諸多學科領域,而且,新的政策法規又不斷出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廣泛學習各門學科相關知識及其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做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同時,必須掌握農村政策與法規的最新動態,給學員講授最新政策,切實指導實際工作。
1.2 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種與農村政策有關的師資培訓,加強交流和學習,拓寬自己的視野,不斷充實教學內容。
1.3 任課教師要在具體的工作生活中,深入農村一線,瞭解農業、農民、農村中對國家出臺的相關農業政策的執行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存在該問題的原因,尋求更好更有效的方式方法,為農村貫徹執行政策法規提供參考和建議,以提高自身專業實踐水平。
2 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是提升農村政策與法規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
2.1 採用參與式教學,加強師生溝通,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參與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自主創新的課堂教學,要求做到“學生積極參與,師生雙向互動”。筆者在對村幹部學員講授農村土地經營權這一章節時,根據村幹部生產經驗豐富,整體素質高的特點,本人大膽採用了參與式教學法。先讓學員分組討論當地農村土地的經營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學員紛紛發言。比如:一家一戶的生產規模小,勞動力生產效率低;土地條塊分割很細,農業機械很難使用;部分農民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同時也有農民無地可種;城郊農村土地被強行開發修建商品房而補償很低等等,課堂氣氛非常熱烈。緊接著我趁熱打鐵又提出了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答案五花八門。這時我提出了有一項政策能較好的解決這些矛盾,那就是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給學員講解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含義、流轉方式,以及安徽省通過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湧現出全國種糧大戶的典型案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有所提高。更是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
2.2 應用換位教學,為學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提升學員的綜合素質。換位教學法是指在特定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臨時充當和扮演教師的角色,走上講臺講課,老師坐在學生座位聽課,學生講完後,由講課學生先做自我評價,然後其他同學和老師進行點評總結。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利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思考、自我實踐、自我激勵,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在村幹部大專班的教學中,本人選取了關於如何促進農民增收這一與學生直接相關的主題,採用了師生換位法教學,將七縣一市的學員分成八個小組,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學員代表,通過小組討論、代表主講、大家評定、老師總結四個環節,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使本人對當地的農村經濟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村幹部帶頭致富的急切心理有更多的理解,使我對服務三農更加堅定了決心和信心。同時也發現個別村幹部的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等方面存在嚴重障礙,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鍛鍊和提高學員全方位的能力。參與式教學不但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挖掘學生潛能的作用,而且使學生能夠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中展示了學員才能,加強了同學及師生之間的交流,提升了學員的組織表達能力。
2.3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農業發展成果,提高學員的帶頭創新意識。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我國逐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現代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著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支撐。在講授現代農業時,採用多媒體課件,讓學員瞭解“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取得的成績,講述了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要素,通過圖片展示了國內外現代農業的模式和型別,使空洞的說教變得有聲有色,激發了學員的學習熱情。作為村幹部,不但要承擔起農村政策的執行落實,也要成為現代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力軍,更要成為推進現代農業的帶頭人。
2.4 組織開展調查研究,增強學生的使命感,提升學員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學中,本人介紹了近年來中共中央關於“三農”的中央一號檔案,讓學員瞭解新農村建設提出的歷史背景,系統講述了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闡述了五個方面的要求及其內在聯絡。在幹部進修班和大專班都佈置了作業――根據當地實際,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過兩週的深入調查,村幹部提出了許多好思路、好辦法,而對調研報告的撰寫很吃力,進修班學員倒是完成了任務但是內容大多都比較空洞,甚至只是從網上下載列印的。對此狀況本人經過反覆思考,在村幹部大專班講授了調研報告的基本格式和寫作方法,並讓各縣鄉的進修幹部與該鄉村的村幹部組合結對,使巨集觀政策與具體措施相結合、縣鄉規劃與農村實際相結合,撰寫出了一篇篇有骨有肉的優秀調研報告。通過這次活動,拉近了幹部與群眾的距離,增進了溝通,使學員發揮了專長,彌補了不足,使兩個班學員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2.5 邀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開闊眼界和思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自願參加的,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某一產業或產品為紐帶,以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實行資金、技術、採購、生產、加工、銷售等互助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組織農民進入市場的重要措施。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既要立足當地實際,更要放眼世界發展趨勢。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新型產業,本人瞭解不全面不繫統,就邀請省上專家開展專題講座,系統講解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內涵、特徵及其功能和型別,同時介紹了在國內外的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當地開展農民合作組織建設應注意的問題。通過這次專題講座,不但讓學員清楚了怎樣去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更是為教師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
範文二:國外農業政策法規分析
摘 要:本文解析了韓國、美國和歐盟的農業政策,以期為我國農業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政策;國外;糧食安全;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312 文獻標識碼:A
城鎮化在中國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國,城鎮化應該著眼以下3個問題,即發展重點為中小城市;將新生代農民工等已經在城市就業的農民視為主體;解決就業、社保、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農民工的主要關注的關鍵問題。城鎮化的推進不能以損害農業這一國民根基為前提,而應該以發展好農業為前提。因此,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特別是農業政策上應該重點考慮到城鎮化與農業如何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如何提升農業從業者的收入,如何保障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確保我國糧食供給安全問題等等。國家在制定農業政策的時候,從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著眼,應該將重點放在價格政策、補貼政策和金融保險政策上。如果從改革的方面來講,應該從以下方面著眼,即深化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新經營主體的培育以及解決農業從業者日趨減少的問題。在歐美和韓國等國家,農業發展水平較高,其農業政策法規或許對我國的農業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啟示,本文將對其進行概述。
1 韓國農業政策法規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不但依靠工業的騰飛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也實現了農業的較快發展。早在1950年,韓國就開始制定計劃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並加快了將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速度。韓國農業現在已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之列,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生產水平都可以同歐美農業發達國家相比較。
韓國國土面積小,且農業人口大規模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在這種情況下,實現農業現代化成為一個需急切解決的問題。韓國農業之所以能夠快速實現現代化,主要是5方面的合力造成的,即流通體系、農業科技、新村運動、農業政策和土地制度。
在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為了避免耕地分散帶來的弊端,在尊重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促使土地聯合使用。並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通過了法律來保護農地的流轉,從而為土地規模化經營奠定了基礎。韓國農業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保護本國農業,從環境政策、價格政策和生產政策入手,綜合運用補貼等手段,確立了稻米作為生產政策的最核心部分;新村運動通過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進一步激發其建設農村的積極性;在農業科技方面,60%以上的農業科技人員屬於國家政府人員,從而保證了科技隊伍的穩定性;通過建立完善的流通體系,將銷售同生產充分結合起來,保證了生產和流通效率。
應該為農業發展提供科學性的巨集觀管理;完善市場經濟,保證農村經濟的活力;確保農業科技隊伍的穩定性,為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推動力。
2 美國農業政策法規分析
作為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美國的農業政策是緊跟市場的。農場主會根據相應的市場價格變化情況,以利潤最大化為指導原則,這是其農業發展的主基調。美國政府會根據其中存在的不足,出臺相應政策來彌補市場的不足,主要是巨集觀方面的政策調整。美國政府對於農業的調控從原先的流通領域拓展到了生產領域,這是基於美國農業巨大的生產力導致糧食生產過剩的情況。羅斯福新政開始後,美國政府開始實施農產品價格支援政策與農產品生產縮減政策。隨後開始了縮減生產金融政策,進而設立了土地銀行,為休耕土地提供補助金。這些政策主要是為了防止農產品過剩可能導致的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從現在的效果來看,達成了巨集觀調控的目的。
從1985年~1995年這段時間,美國的農業政策開始調整向農業生產的市場化。這是因為歐洲農業快速發展導致全球農產品市場的變動,而且美元開始大幅度升值,引發了其農產品競爭力下降的狀況。隨後,美國政府不斷地削減其預算支出,降低受補貼面積,讓農場主根據自身狀況與市場狀況自主調整種植面積與種植品種,從而增強農產品競爭力。不但如此,美國還積極開展農業方面的關稅與貿易談判,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隨後的《1990年食品、農業、資源保護和貿易法》更是繼續放鬆對生產的管控,推進了農業的市場化。從1996年以後,政府幹預農業生產進一步減少。但是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安全,開始重視農場安全,建立了一系列措施,如反週期支付與農作物平均收入選擇計劃等,併為農業災害提供救援等等,構建起來一個完善的農場安全網路。
對於農業支援的手段應該更加多元化;集中財力重點補助糧食生產;農業支援政策應該網路化和體系化,避免盲目出臺政策;對於農業的支援不應該只停留在行政層次,更應該法律化,進而實現專案化。
3 歐盟農業政策法規分析
在歐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共同農業政策是很重要的一環,雖然備受爭議,但是歐盟農業的發展成果卻是有目共睹的,其在奶製品、禽肉和糖的出口量上已經超過了美國,擺脫了主要農產品處於淨進口的不利狀態。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正在轉化重點方向,走農業與農村並重的道路,將關注焦點投向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上。《建立農產品統一市場折中協議》著眼於提升農業效率並達成農業市場穩定的目的,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在1992年共同農業政策變動中,開始強調對農業結構的調整。在《走向2020共同農業政策―應對未來糧食、自然資源和區域挑戰》中,提出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對自然資源進行最優化管理,進而維持農村發展的平衡。歐盟開始利用多種措施對農業支援,如價格支援、農業發展支援以及收入補貼等,並進一步提升其農產品市場的自由度。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放棄了原來的封閉狀態,進入到開放狀態。
必須以糧食自給為核心制定農業政策;立足於生態農業和迴圈農業,發展多功能農業;基於多邊貿易協議框架,加大對國內糧食產業的支援力度;可以適當放棄一些低效且處於壟斷狀態的農業生產領域,來獲得農業談判的主動權;學習歐盟的雙邊合作策略。
4 總結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政策對於農業發展的走向至關重要。雖然我國農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應借鑑世界農業先進國家的經驗,汲取精華,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制定最合理的農業政策。
參考文獻
[1] 白文周,吳義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及實現途徑[J].經濟問題探索,2008,5: 52-55.
[2] 蔡海龍.美國農業政策支援水平變化特點分析[J].浙江農業學報,2013,
25***5***: 11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