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論文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計算機被普遍應用在各個行業,由此,網路中的資訊處理和網路的資訊保安都成為我們研究的重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問題及應對策略

  摘要:該文分析了《計算機應用基礎》重要性的意義,詳細概述了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的內容,指出本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策略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大學為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的通識教育必修課程,也是大學生入學後開設的第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其知識面涉及較廣,影響較大,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本文針對目前瓊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一點建議。

  1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學生計算機能力差別較大

  現如今計算機應用逐漸普及與應用,部分中小學生已經接觸計算機,甚至部分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也已經開始接觸計算機,並且現在很多學校在中小學階段就開設資訊科技課程,學生們對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有一定的瞭解,並且具備了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但是由於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對資訊科技課程重視程度不一樣,造成踏入高職高專的學生計算機能力層次不同。大一學生中,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有來自城市的,也有來自於偏僻落後的農村,因此在計算機應用能力天壤之別。有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已經系統地學習了計算機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能嫻熟的操作計算機,甚至有些已經通過了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但有部分同學,來自偏僻落後的農村,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薄弱。目前院校都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教學,由於學生的水平能力層次有差異,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無法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基礎紮實的學生,對於教師所講解的知識,已經掌握了,不需要認真聽課。基礎薄弱的學生對教師所講解的知識,聽得雲裡霧裡,逐漸失去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因此,教師非常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才能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及提高計算機應用能力。

  1.2教學目標不能和各個專業的培養方案銜接

  瓊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除了計算機專業學生外面,其餘專業的學生都統一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該課程所涵蓋的知識模組有: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7的使用、Word2010的使用、Excel2010的使用、Powerpoint2010的使用、Internet的使用、電腦保安與維護的基礎知識等。學生普遍認為課程內容過於複雜,所涉及的知識面過於廣泛。非專業的學生本身相對薄弱,學習起來十分費勁。並且該課程知識與學生所學的專業不能很好地銜接,這樣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1.3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性

  如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授課方式普遍是由教師先講解基本概念和知識,接著操作演示,最後才是學生帶著任務進行實踐操作演練,教師對其進行輔導和幫助。但是在理論部分,教師在講解知識點中,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甚至不樂意學或厭學,很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操作部分,E-learning教學系統陳列出詳細的操作步驟及視訊演示,所以,學生就根據操作步驟按部就班的操練,其操作結果近乎相同。這樣,學生無法開發想象力,以及拓展與延伸學生的知識點。

  1.4教學效果欠佳

  目前,擔任此課程的沒有一線的教育教學經驗,對中小學資訊科技等課程不熟悉,更不掌握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情況,這樣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則。由於缺乏對學生的深入瞭解,教師很難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很難準確的定位每堂課的教學重點,造成教學效果欠佳。

  2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2.1及時更新軟硬體資源

  軟、硬體教學資源是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先提條件,故為了順利開展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務必要及時更新教學軟、硬體資源。隨著資訊化的飛速發展,要求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以及及時改進教學方式,才能跟上資訊化發展的步伐。除此之外,教師要善於把現代資訊科技的基本內容融入到課堂中,體現出“立竿見影”的教學效果,力爭讓學生所學即所用。

  2.2採取分級教學

  新生入校之後,教務處組織全校計算機基礎測試,依據測試成績進行劃分班級,依據不同的班級,教師所制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式應略有不同。在教育教學課堂中,依據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情況,進行分層次教學。對於基礎薄弱的班級,授課進度儘量放慢些,要詳細講解知識模組,然後再讓學生實踐操練,鞏固所學知識,另外,還要騰一些時間讓學生消化所學內容。這樣日積月累,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縮短與其他學生的差距。而對於基礎紮實的班級,除了講解課程的知識點之外,還要拓展及延伸知識點。總之,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教學課堂效果。

  2.3加強教師培訓

  針對擔任此課程的教師要定時的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是網路資訊最前沿的知識,十分有利於教師提高教學質量。除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外,在網際網路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路教學平臺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瓊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在各個系部屬於考查課,期末總評成績由授課教師依據平時成績及期末成績按照相應的比例計算得出,目前瓊臺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雖然採用無紙化考核,但是沒有及時更新試題庫的知識,知識點比較陳舊。學校應該針對這一門課程設計開發出標準化考試系統,針對傳統紙質考試的不規範化、系統化、科學化和智慧化,設計開發基於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標準化考試系統,採用標準化考試系統,建立知識點試題庫,對試題庫進行科學、高效、經濟、靈活的管理。同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考試系統操作練習,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操作計算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結語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日益加快,計算機知識越來越受到青睞。大學計算機基礎是各高校面向大一新生開設的一門計算機基礎課程,目的是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資訊科技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基本操作技能和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

  參考文獻:

  [1]賈遂民,張玉.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鄭州師範學院資訊科學與技術學院,2014***7***:71-73.

  [2]朱鳴花,趙銘偉,趙晶,等.計算機基礎教學中計算機思維能力培養的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2***3***:33-35.

  [3]周麗華.資訊化時代高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探討[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3***4***:179-181.

  [4]善運偉,耿植林,陳蓉,等.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現狀分析及課程改革思路[J].軟體導刊,2013***6***:13-18.

  範文二:計算機應用專業嵌入式技術教學改革

  摘要: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嵌入式技術為各行業網路化和智慧化資訊控制和處理髮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給社會提供更多優秀和專業的嵌入式技術人才,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應進行教學改革,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知識。本文主要研究教學改革的具體計劃,以及提出建設專業教學實訓平臺的教學改革方法。

  關鍵詞:教學改革;嵌入式技術;計算機應用專業;高職

  前言

  嵌入式技術是計算機應用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作為網路化和智慧化資訊處理的重要平臺,在軍事、航空航天、資訊通訊、工業控制、手持式裝置等領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而在高職院校設定關於嵌入式技術的相關課程,對培養該技術的專業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高職院校進行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1.嵌入式技術的教學計劃

  ***1***概述

  嵌入式技術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性、理論性,在其硬體的發展歷程中主要是從8位微控制器到32位微處理器ARM,軟體發展歷程主要是從沒有作業系統到有作業系統,同時該技術具有較高的難度,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高職學生很難高效的掌握相關技術知識。因此在教學技術設計時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活動。關於嵌入式技術硬體方面的教學應制定微控制器原理和應用等課程,為學生更好的學習嵌入式技術有更加深入的認識。關於嵌入式技術軟體方面的教學應當設計作業系統原理等課程,使學生可以更加紮實的掌握該技術的運用[1]。

  ***2***建立課程體系

  在掌握嵌入式技術的基礎課程之後才能學習深層次的嵌入式系統開發課程,建立適合嵌入式技術教學的課程體系,如在學習嵌入式作業系統原理、面向物件程式設計、資料結構、C語言程式設計、組合語言程式設計等軟體基礎課程和微控制器原理及開發、數位電子技術、類比電子技術等硬體基礎課程之後,學習基於Linux的嵌入式系統開發的系統開發課程[2]。

  2.建設專業教學實訓環境

  ***1***教學平臺的構建

  教學平臺的處理核心應採用Intel高效能的PXA270處理器,還應當選用原始碼開放的Linux作業系統作為平臺的作業系統,教學平臺的硬體模式應設計為功能板與核心板相結合,功能板應包括各種外圍介面和器件,如儲存卡介面、音訊和視訊介面、攝像頭介面、USB介面、RS232介面等外圍介面;核心板應具備全部最小系統執行所需的硬體,如電源控制模組、CLPD、SDRAM、Flash、CPU等硬體,保證在接入5V電源的情況下可以單獨通電作業,同時為了完成除錯工作和程式的下載等還需要設定乙太網介面、串列埠、JTAG介面。通過有機結合功能板與核心板,從而構造完整的應用系統,同時該系統還應當具有較強的處理能力、較低的功能消耗、較小的體積等優點。在平臺軟體環境的設計方面有時不能夠直接通過硬體平臺來設計,這時就需要採用其他的方法,如將編譯和編輯目標板的Linux檔案系統、核心、載入程式以及系統開發工具安裝到宿主機上,安裝之後通過將需要的軟體下載到目標板上進而執行該軟體系統。通常將這種開發方式稱為交叉開發,交叉開發的模型為由宿主機生成目標核心映像檔案系統通過各種連線方式下載到目標機上形成核心映像。而實現Linux作業系統在開發板平臺上的執行主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保留Linux作業系統的基本功能配置,通過壓縮和裁剪的方式將不重要的功能模組去掉,從而在保證其所需功能能夠實現的基礎上為嵌入式系統節約更多的儲存空間。二是將Linux核心所需的硬體進行鍼對性的移植,對部分和硬體直接接觸的程式碼進行修改,例如Bootloader,保證平臺上的軟體可以在開發板上正常執行[3]。

  ***2***教學內容的設計

  嵌入式教學的實訓內容設計應採用具有CSM通訊模組、觸控式螢幕、音訊、USB攝像頭、通用的網路功能、IO功能等功能的PXA270實驗平臺。利用這些功能模組設計相應的教學實驗,使學生對嵌入式系統的基本功能可以有更加深入的瞭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嵌入式技術的積極性。具體的教學內容可設計為在學習Linux作業系統移植和嵌入式交叉環境架構方面設計檔案系統製作實訓、核心編譯移植實訓、Boot-Loader編譯移植實訓、Makefile編寫使用實訓、常用命令以及工具實訓等課時訓練;在學習驅動程式設計時可設計關於USB驅動配置實訓、IO口驅動實訓、驅動程式結構實訓等內容的教學任務;在學習基於QT程式設計應用開發和QT移植時,可以設計Web-server的移植和網路通訊實訓、USB攝像頭實訓、串列埠通訊實訓、QT移植實訓等教學內容;在最後嵌入式綜合專案實訓的時候可設定基於Webser-vice的數字糧倉監控系統、嵌入式Linux系統開發流程和一般設計教學內容等。根據具體的學習情境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利用教學實訓的方式,有機的結合教學實踐與理論知識,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為具體的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嵌入式技術的實際開發能力[4]。

  3.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嵌入式技術教學改革的研究,從中可以瞭解到根據嵌入式技術制定相應的教學實訓計劃和教學內容,以此來將複雜和難度較大的嵌入式技術以更加簡單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可以掌握更加堅實的嵌入式技術知識,提高其實踐操作能力,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加專業、優秀的嵌入式技術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鄒霞玲.當前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創新探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36:9571-9572.

  [2]沈瑛,朱衛華,鄒國平.高職計算機專業嵌入式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21:185-186.

  [3]史樑,董麗莎.高職院校嵌入式系統與應用專業教學改革模式探索與研究———以《嵌入式系統概論》課程為例[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2:100-102.

  [4]李娜.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網頁設計課程改革初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1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