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聲樂教學畢業論文3篇

  聲樂是音樂教師教育專業的主幹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學生通過對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應具有演唱不同的體裁、不同風格的中、外聲樂作品,和進行學校音樂教學時良好規範的示範歌唱能力和聲樂輔導的能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聲樂教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音樂聲樂教學畢業論文範文一:聲樂大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摘要]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體會,提出了聲樂大課的教學模式,並對大課在實際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提出了可行性分析。

  [關鍵詞]聲樂大課 必要性 可行性

  一、聲樂大課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高等師範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中聲樂是非常重要的,是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由於它具有極強的個性,教學中的針對性很強的特點,所以長期以來聲樂教學都沿襲了專業院校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但高師音樂專業的招生數額不斷增大,教師工作量不斷增大,學校教育成本增加,使高師聲樂形成“高投入,低產出”的教學模式,既不能很好的體現師範特色,也不能很好的實現高師培養目標,因此,如何提高聲樂課教學質量,降低教學成本,促進學生歌唱能力全面發展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聲樂大課的授課模式無疑為聲樂教學改革開闢了新的途徑。

  事實上,目前很多高師音樂專業學生進校時聲樂底子都較弱,他們對發聲器官的構造、發聲的的原理等都沒有清晰的認識,聲樂學習起步較晚聲樂基礎較差,這為聲樂大課教學統一安排教材和掌握教學進度提供了可能,所以這是開設聲樂大課得一個很好的條件,加之師範聲樂專業培養的目標不是培養專業的尖子生和歌唱人才,而是培養掌握聲樂正確理念,為以後教育工作服務的人民教師,因此,高師音樂專業聲樂教學,正確而有效地採用大課的教學形式是非常必要的和完全可能的。

  二、如何上好聲樂大課

  在我們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從學生剛進校就開始採用每課時3人的形式,事實上,這只是上課人數的改變,而教師的上課模式依然是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對每個學生來說還是各上各的課,各用各的教材,結果每個人的時間縮短了,效率降低了。由於時間緊張學生只是囫圇吞棗,教師手忙腳亂,造成教學、學習效果不佳。

  通過參閱資料,學習先進經驗,進行教學改革,在實踐中逐漸確定了聲樂大課的授課模式,我認為聲樂大課一般情況下學生在12人以內比較合適,主要從基礎的、共性的方面去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水平。那麼如何上好聲樂大課,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很好的開展理論教學

  聲樂理論是聲樂技能的基礎,是學生學習唱歌和將來從事教學的依據,在聲樂理論教學中,一方面加強理論課程的實踐性,要儘量避免枯燥的講解,利用實物標本、生理解剖圖、多媒體等各種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的幫助學生理解;另一方面教師還要示範不同的用嗓或用氣的效果,幫助學生掌握和辨別、理解發聲技巧,然後教師當場指點,全體討論,解決問題真正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使理論課生動、真實、有趣、有觸控感,以此激發並推動學生理論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也可以採用組織學生定期選看國內外聲樂作品和歌劇等相關資料,開拓學生的視野,加強專業修養,提高學音樂素質。

  2.聲樂大課應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

  聲樂教學的個性是強烈的,因此它無法像其他學科那樣規範、嚴謹、也無法像數理化那樣得出一個永恆的公式,編出一套適合同齡同水平的統一教材。聲樂大課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能力、生理,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有步驟的,全面而科學的安排教學。費郎琦斯科。

  藍佩爾蒂是義大利美聲學派在教學上的代表人物,他主張“在學唱初期,應先建立一個悅耳動聽的中聲區,不要過早的練最高或最低地音,尤其是女高音和男高音,在中聲區還不穩的時候,就超大限度去追求擴大音域,對嗓音是有害的”,因此,聲樂教師需要注意訓練聲區的步驟,聲區包括自然聲區、中聲區、換聲區和高聲區。同時,聲樂訓練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嗓音條件和能力而行,學習由淺入深;方法由易到難;內容由簡到繁;技巧由少到多;能力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

  3.教師的要求

  聲樂大課的教學能極大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教師的專業技能及理論水平、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品和教學水平,才能上好聲樂大課。

  三、具體做法

  在新生入學後,對學生進行專業摸底,將程度、方法相近的學生分為一個小組,由業務水平較高、有一定教學經驗、學風正派、責任心強在學生中有一定威望的教師擔任授課,每週上課一次,連續四課時,上課的基本環節是大約用兩課時檢查學生演唱情況,一課時總結匯課情況並進行新課講授,一課時用來輔導。

  匯課時採取小型演唱會的形式,全體學生自始至終都要參加,每個人既是演員也是觀眾,教師在此時不進行輔導,學生進行完整演唱,以增強音樂會的氣氛,加強學生藝術實踐鍛鍊的效果,但教師要對每個學生的演唱情況進行記錄並評分,在統一的點評表上寫上簡短的評語,指出主要的有缺點,成績則作為下次佈置作業的參考,70分以下的繼續此前的曲目,70分以上則佈置新的曲目,對平時的這種檢查評分總和的平均分在本學期結束時站本學期總分的50%,期末考試成績佔50%,這樣可以有效的督促學生自覺練習,避免了平時不練一學期只會唱一首歌的情況。

  作業檢查完後,教師要對學生演唱的情況進行認真的總結,總結的方式除了教師分析、示範演唱外,更多的是要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總結時教師可選出2—3個典型的優缺點,讓典型的學生在演唱一遍,全體學生對他們進行討論,找出優點和缺點,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師每次總結時儘量不要重複選人。

  總結完後就是開始講授新課,新課的講授在最初前七週都以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主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發聲概念,在此基礎上加以實踐進行與理論相結合的發聲練習,但要注意音域要窄,不能夠急功近利,老師應當堂示範,並找勇敢的會唱的學生試唱,針對學生試唱時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指導和講授。

  在聲樂大課上,教師一定要注意聲樂進度與因材施教的關係,一定要注意為有潛力的學生準備一些補充歌曲。只有統一教學曲目演唱得很好評分在80分以上的學生才能做補充歌曲的演唱。

  最後一步則是輔導疑問,這並不是讓全體學生都留下,而是教師有選擇的為問題較大,要領掌握過慢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輔導,以幫助學生能更快的掌握聲樂技術

  四、實踐後的思考

  通過教學實踐是我們認識到聲樂大課是很有必要開設的,它有著聲樂小課不能替代的優勢。

  首先,聲樂大課更能體現師範性。在大課的教授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有著很好的交流,同學們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實地觀摩教學與交流,。如聲樂演唱的觀摩、鑑賞水平的提高,由於互相之間能進行有效地探討,所以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師則充分利用討論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更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鍛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後更進一步的聲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將來的教育工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另外,聲樂大課每次匯課總以音樂會的形式出現,這就強化了課堂的藝術實踐氣氛,增強了學生藝術實踐的機會,鍛鍊了學生聲樂的實際演唱能力,這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後能夠輕鬆自如的完美的將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展現出來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由於大課引進了一定的競爭機制,為學生的聲樂學習注入了活力,增強了競爭意識,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聲樂大課在進行中,教師必須同時面對許多學生,這種課堂氣氛和小課完全不同,個別課時教師也要認真備課,但由於課堂氣氛比較隨便,在教的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憑藉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自身的功底,講授時也多是有感而發,因此即興和隨意的東西就比較多。而在大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眾多的學生則要做出精準而生動的示範狀態,對歌曲要進行嚴格系統透徹的分析和講解,因此對教師備課的要求更高,更嚴格。對聲樂技術的講解更充分更具邏輯性,這就是學生的聲樂學習具有了系統性、深入性。因此講授大課的優勢是小課望塵莫及的。

  當然了,由於聲樂學習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它具有強烈的個性,所以只依靠大課是不能夠滿足聲樂學習的需求的,我們應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階段進行不同的聲樂學習,使聲樂大課與聲樂小課聲樂一對一的課相結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互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使高師聲樂教學逐漸成為以聲樂大課為基礎,兼聲樂小課,一對一課這樣一種靈活有效的、既有濃厚師範特色、有助於培養高師培養目標,又符合聲樂教學特點的全新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楊立崗.聲樂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7.4.

  [2]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7.

  [3]徐小懿.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5.

  [4]郭世明.鋼琴教學法.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1.

  音樂聲樂教學畢業論文範文二:對音樂師資聲樂教育的思考

  [摘要]我國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於教師隊伍的提高與發展。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推動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革。

  [關鍵詞]音樂師資;聲樂教育;思考

  聲樂專長是音樂教育師資非常實用的教學手段。因此,聲樂教育的質量對於學生十分重要。我國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於教師隊伍的提高與發展。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革,教師的課堂生活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

  音樂教師的聲樂教學水平主要取決於高師的聲樂教學水平。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深切地感到目前教學中存在弊端,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夠掌握音樂教學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學生出校之後不能立即適應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需要。新世紀中國的教師隊伍將是21世紀中國社會最具變化的職業。同時,教師角色的轉變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實踐,是學校確定師資培養方向的重要依據,必定會引發師資教育的深刻變革。

  一、聲樂教師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聲樂藝術的發展同聲樂教育的發展總是緊緊相聯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歌唱藝術水平往往反映著聲樂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師的教學和演唱水平是至關重要的,要提高高師聲樂教學水平,必須要有一支素質優良的聲樂教師隊伍。

  1 教師要有總的正確的歌唱藝術觀念,掌握正確的唱法,只有老師明白了,學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師本人都沒有搞懂正確的唱法,教學時難免陷入“盲人騎瞎馬”的境地。因此,聲樂教師尤其是剛畢業的年輕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的學習和提高,形成正確的歌唱藝術觀念,儘可能地掌握多種風格的作品演唱。

  2 要有個好耳朵。聲樂教學這門藝術主要通過聽覺來進行,聲樂中的絕大多數問題,只能靠聽覺去把關,教師必須藉助敏銳和有經驗的聽覺,去準確地判斷學生髮生和演唱時的音準、節奏、音質、音色、共鳴、氣息、讀字等情況並及時對學生的發聲和演唱作出調整。如果耳朵不靈辨別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裡用,甚至可能引導到錯的方向上去。

  3 聲樂教師必須具有“對症下藥”的能力。每一位學生在學習聲樂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歌唱發生技巧和歌唱藝術表現上的問題,聲樂教學過程就是師生合作及時發現問題運用有效的訓練手段,逐步解決問題的過程。

  4 聲樂教師應具有較強的舞臺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鋼琴伴奏能力。具備示範歌唱能力的教師可以使言傳與身教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他的教學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

  5 聲樂教師必須具有全面的文化藝術修養和相關學科知識。聲樂是音樂詩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結合的藝術,好的演唱必須建立在科學的發聲技巧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之上,聲樂教師的修養越全面知識結構越完備,越有可能成為聲樂教育家,並培養出大量優秀的聲樂人才。
  二、教師的角色轉變與師資隊伍的培養

  1 隨著改革的發展,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在教學實踐中,迫切需要能適應教育和新《音樂課程標準》實施要求的大批優秀音樂師資隊伍。而傳統的音樂教育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一些基礎的知識技能缺乏研究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節奏感的培養,準確的歌唱能力的培養,聽覺能力的培養,多聲部能力的培養,讀譜能力的培養,音樂創造的培養;音樂中合作能力的培養兒童訓練及青少年變聲期的訓練等方面。如果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教師僅僅只是琴彈得好,美聲唱得好,這樣能解決學校教育的實際問題嗎?教師的角色不能是等學生畢業以後到工作崗位才培養,這樣學生在學校學習是盲目的。

  改革後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首先是把學生作為未來的教師培養,併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使他們早一點地進入教師角色,為學生創設特殊的環境,使學生像教師專業發展。同時,讓學生參加與學校的改革,使學生感到自己既是學生又是未來的教師。教師不僅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教授給學生,還要通過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養,言傳身教地去影響學生。所以,高師聲樂教育專業培養未來的教師要加強人格和道德的修養,更好地適應基礎音樂教育。

  2 儘管近年高師音樂系科的師資建設有了大的發展,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問題是師資隊伍建設發展不平衡,一些院系師資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問題,教授、副教授的年齡偏大,沒有提供必要的條件對年輕教師進行培養,忽視學科隊伍的梯隊建設,師資水平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因之,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 合理的師資結構,重點培養思想覺悟高、業務能力強,有一定教學科研能力的中青年骨幹教師,使他們儘快成長。

  4 各系院的領導應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合理使用人才,為教師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工作環境。

  三、聲樂職業教師從實踐型向實踐和學術雙內型轉軌

  聲樂教育隊伍的建設和發展依靠兩部分,一是音樂學院和眾多的師範現職專業教師。二是現行教育母機所孕育的未來師資。近代聲樂教育家周小燕、郭淑珍、黎信昌等人他們掌握系統的聲樂教學理論,屬於實踐和學術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在聲樂教育程序中發揮著帶頭人的作用。事實上對音樂學院和師範院校的聲樂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沒有本質區別,都需要起碼紮實的專業基本功。只是他們所從事的教學物件不同,在教學實際中側重面也不同,音樂學院更側重個人聲樂演唱縱向挖掘、追求精益求精的演技,而師範教育則側重橫向全面開展、博中求精。

  他們在各自的教學領域中向不同範圍擴充套件他們的專業知識。但他們是在一個共同的聲樂技法基本規律上、在聲樂的軌跡上執行,最終是統一在國民音樂發展大方向上。如果依從“師範院校姓師,比音樂院校低,永遠是老二”的認識,聲樂教師的素養被演唱技術所取代,音樂學院不研究教法,只顧發展個人演唱技能技巧,師範學院不斷向音樂學院攀比,這種單一實踐型教師,只能在底層的工匠軌跡上執行,那麼我們這一代聲樂教師隊伍就難以形成真正領導全國聲樂事業向新世紀跨進的高水平序列。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關係到教育的成敗。目前聲樂師資要逐步實現向實踐和學術雙內型教師的轉軌。

  音樂聲樂教學畢業論文範文三:聲樂藝術教學的幾點探索

  摘 要:聲樂藝術是音樂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藝術,要營造氛圍,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耐心溝通,科學用嗓,消除學生對自身嗓音的疑慮;加強唱歌技能方面的多元訓練。

  關鍵詞:心理因素 技能因素 少抽象 多形象

  初中音樂課當中,學生“有表情的演唱”似乎很難,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學生生理、心理日趨成熟,獲得知識和資訊的途徑增多,表達的情感不再單一,會很在意“別人怎麼看”。學生正值變聲期,學生的嗓音往往在一學期內就成“公鴨嗓”了,學生唱歌不再自信了,怕其他同學嘲笑。另一個原因是所學歌曲難度增加,學生的演唱技能與歌曲難度產生了矛盾。帶著這兩個問題我總結了以下經驗:

  一、心理因素

  1.營造氛圍,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要想讓學生改變不願當眾演唱的害羞心理,鼓勵學生到教室前面進行表演,開始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演唱,同時加強對最先表演的學生的鼓勵,來激發其他學生的演唱慾望,到最後再鼓勵學生進行獨唱、二重唱的表演。這樣不僅使大多數學生消除了害羞、害怕的心理,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表演慾望,對其心理素質的耐受力也是一種鍛鍊。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徵,因材施教。

  2.耐心溝通,科學用嗓,消除學生對自身嗓音的疑慮。不少學生,在小學階段唱歌時,聲音清脆響亮,而進入中學後,嗓音變得沙啞,音高唱不上去,音低唱不下來,歌聲不像以前好聽,怕遭同學笑話,所以連上音樂課也不願開口。這是學生進入了變聲期的表現,這時教師要告訴學生不必慌張,也不必擔心,這是我們成長的一個標誌而已。

  連續歌唱時間不可太長,要有間歇,可採取聽唱結合的方法;用嗓不能過多,不過分地擠壓喉嚨唱歌,堅持輕聲歌唱;教育學生注意生活衛生,加強鍛鍊,保證睡眠時間,飲食上避免刺激性食物,遇有急性喉炎、感冒及女生月經期間,應避免大喊大叫;也可為學生把歌曲適當降調,來消除學生對自身嗓音的疑慮。

  二、技能因素

  在唱歌技能方面我的原則是:少抽象,多形象。

  1.歌唱的呼吸。歌唱藝術的一切技巧都與氣息的運用和控制有關,因此,正確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礎,也是歌唱的重要原則之一。

  歌唱的呼吸有呼氣、保持、吸氣、換氣四個過程,比如吸氣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想象去聞一朵鮮花,或者是感受一下雨後清新的空氣,呼氣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緩緩地吹小紙條,或者假設均勻地去吹桌上的灰塵。

  2.歌唱的發聲練習。歌唱前的發聲,好比運動員賽前熱身一樣,是學唱歌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般分三個部分,即低聲區、中聲區和高聲區。低聲區發聲,我採取的是以飽滿的情緒朗讀式發聲。

  一個學生讓他情緒飽滿地大聲朗讀,他很容易做到,比如讓學生模仿王剛的聲音念個“咪”,學生很容易做到,然後把這個“咪”按剛才的聲音延長,或者按剛才的聲音模唱一小段旋律,這就是一條很好的發聲練習曲。但是你如果告訴他,低音區共鳴在胸腔這一塊,把胸腔開啟,喉結向下穩定,這個對他們來講也許很抽象,所以在初中音樂課教學當中還是得多用假設、比喻的方法對學生形象教學。中聲區涉及到換聲區,因為是變聲期,再加上學生演唱技能有限,往往唱到真假聲轉換的地方就容易破音。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不要去強調理論,只要讓學生把發聲的母音變窄,控制好氣息,聲音自然就能轉換。至於高音,針對初中生的特殊生理變化,我們還是以輕聲哼鳴為主。

  3.歌唱的語言。美聲唱法要求“把字放到共鳴裡”,“貼著咽壁吸著念”,以美化歌唱語言的音色。學生對於“咽壁”、“共鳴”很茫然,我們也要求不了每個學生在現階段用美聲演唱我們所學的歌曲,但是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加強學生的演唱技能。很多學生講話聲音很大,一到唱歌,聲音就發不出來。

  其實唱歌就像講話,我就利用我們傳統戲劇——京劇的唸白方式,讓學生像念京劇對白一樣念歌詞,幾遍念下來,教師只要旋律一跟,叫學生把剛才的“唸白”都連起來,加上氣息的支撐,聲音就擰成了一股力量。比如我教學生唱《當兵的人》這首歌,第一句“咱兵的人”,本來這句歌詞唱出來是多麼的堅定、自豪,可是學生心有餘力不足,“咱”字上不去。

  我叫學生對著窗外大叫一聲“咱當兵的人”,學生以最飽滿的聲音漂亮地喊了出來。“好,再高一度,重喊一遍!”以此慢慢高上去。其實不難發現,唱歌只要能保持飽滿講話時的狀態,聲音就能唱上去。所以,我常常告訴學生,這首歌的歌詞,你能讀,你就能唱。

  4.歌唱的表現。歌唱藝術追求的最高目的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具體體現在歌唱中則是“聲情並茂”。“情”在歌唱中起主導作用,是“聲”的靈魂。如何表現歌曲內涵,也是中學音樂課中情感體驗的一個重要過程,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①節奏、速度、音色、力度。

  節奏、速度是情緒和情感的外化,是歌曲的生命。一首歌曲的節奏、速度表現往往能體現一首歌曲的音樂體裁與音樂情緒。如:二拍子、四拍子的進行曲,三拍子的圓舞曲,快板體現歡快、活潑、樂觀的氣氛,慢板體現哀怨、深思、凝重的氣氛等等。②歌曲的內容。歌曲表演強調“未成曲調先有情”,這就要求教師在讓學生學唱前瞭解歌曲創作背景、歌曲的內涵,只有瞭解了歌曲的真正內涵和主題思想,我們才能有感而發,表現歌曲。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人才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初中音樂課聲樂教學,還是應該給學生以深入淺出的技能方法、輕鬆和諧的環境氣氛為學習的基礎,使學生想唱歌、愛唱歌、能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