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克里米亞戰役

  克里米亞戰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在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配合下,為解放克里木實施的進攻戰役,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三次打擊。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克里米亞戰役背景

  總體背景

  一度稱霸歐洲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到19世紀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權不斷削弱,被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的地區處於四分五裂狀態或名存實亡,已成為昔日帝國的“遺產”,這為早已覬覦的歐洲列強大開了爭奪的方便之門。[1]

  俄國自神聖同盟建立以來,不得不抑制自己在中東歐和東南歐、乃至巴爾幹地區和中近東地區的擴張,向奧斯曼帝國方向擴張成為他的擴張重點,尼古拉一世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奧斯曼帝國的野心。他多次表示“土耳其應該死去,而且一定會死去”,剩下的就是如何協調各方立場共同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問題。沙皇一度與英國接近,但英國認為沙皇俄國貪得無厭,企圖獨佔奧斯曼帝國的在西亞北非和東南歐地區的廣大的領土和屬地乃至藩屬國,因此一直小心應對。通過支援希臘獨立戰爭的1828~1829年第八次俄土戰爭,俄國獲得商船自由通過黑海兩海峽的權利,塞爾維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兩多瑙河公國獲得自治,並由俄國保障***亞得里亞堡條約***。但沙皇俄國並不滿足,並企圖正式吞併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兩公國,日後的克里米亞戰爭的第一槍正是在這裡打響。

  1831年,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和其名義上的藩屬國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因為蘇丹未能兌現希臘戰爭中答應給帕夏的領土報酬而爆發第一次土埃戰爭,在法國的支援下,埃及帕夏取得勝利,俄國以受邀保護奧斯曼帝國為藉口,直接出兵干涉。在這種情況下,蘇丹和帕夏媾和,俄國則獲得來自蘇丹的豐厚報償。《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的祕密附約中,奧斯曼帝國有義務在戰時關閉達達尼爾海峽,並對俄國軍艦開放博斯普魯斯海峽,沙皇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保護者。然而條約內容很快洩露出來,英法大為震驚和不滿,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聲稱此條約必須被廢止,決不能讓俄國在海峽取得優勢。機會很快到來,1839年英國慫恿蘇丹對其藩屬埃及開戰,第二次土埃戰爭爆發。但蘇丹再次戰敗求和,英國因此直接出兵埃及干涉,英國由此巧妙取得取得和會的主導權。1841年《海峽公約》約定,土耳其禁止一切外國軍艦在平時通過海峽。俄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安吉阿—斯凱萊西條約》歸於無效,俄國在黑海的優勢化為烏有。俄國十分嫉恨英國,英俄矛盾激化。

  耶穌的墳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穌的出身地伯利恆的教堂自十字軍時代以來一直擁有豁免權和特權。1535年,法王弗朗西斯一世破天荒的與奧斯曼帝國蘇萊曼一世結為同盟共同反對神聖羅馬帝國。作為饋贈,法國對聖地教堂的保護權得到確認。到了1757年,聖地保護權被還給了希臘人,這多半出於俄國的壓力,直到1850年。1850年,路易·波拿巴派拉瓦萊蒂侯爵去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宮廷明確的承認法國對大部分聖地教堂擁有保護權。在聖地問題上,土耳其依然猶豫,它誰也不敢得罪。拉瓦萊蒂侯爵重申法國幾百年來獲得的特權,並以武力相威脅。蘇丹最終屈服了,1852年12月正式釋出敕令將聖地保護權再還給法國。反映遲鈍的俄國此時發現自己十分被動,俄國重申1774年的俄土《庫楚克——開納吉條約》,條約中規定正教教會有高於天主教會的豁免和特權。此外還有模糊的條款,俄土解釋各異。雙方根本無法達成一致,危機一日勝過一日。

  就根本而言,聖地問題是拿破崙三世安排的陷阱,皇帝決心讓這個矛盾擴大,甚至用戰爭來解決。自1815年以來,《四國同盟條約》和神聖同盟猶如兩道枷鎖捆住法國,皇帝認為打破孤立的機會來了。在“東方問題”上,俄國和奧地利、英國都有矛盾,因此他竭盡所能挑撥俄奧和俄英關係。對英國,他主要是獻媚,再次承認英國驅趕法國後在埃及的優勢,並協調與英國的外交立場。對奧地利,法國一面拉攏,一面利用支援撒丁王國加富爾政府謀求義大利統一的計劃來威脅奧地利,奧地利失去梅特涅這樣的外交大師後進退兩難,只能眼睜睜看著事態發展。拿破崙三世並不具有其伯父的膽略,但也不害怕與俄國一戰,俄國與法國相隔普、奧兩國,只要普、奧保持中立,全面戰爭的可能性為零。如果在巴爾幹或黑海作戰,法國擁有技術優勢,戰場和戰爭規模都很有限。而且無論戰場輸贏法國都是贏家,神聖同盟將被拆散,《四國同盟條約》將徹底作古。

  英國出於現實的考慮,認為法國在埃及問題的讓步表現出足夠的友善,並且法國的軍事力量特別是陸軍可以加以利用,在近東俄國擴張的勢頭使得英國十分不安。如果沙皇飲馬兩海峽,那麼英國在地中海的勢力將受到嚴重威脅。英國認為兩海峽是決不可以放棄的。在背後支援法國反而有助於實現遏止俄國的目標,因此英國決定和法國站在一起。

  此時的俄國渾然不知可能發生的巨大災難,根據以往對土戰爭的經驗,俄國認為如果不能在談判桌上得到,那麼就訴諸戰爭,1853年2月,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緬希科夫親王作為俄國全權特使被派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以及希臘人等***有特別保護權。就在這時,巴爾幹土耳其領地門的內哥羅發生革命,土耳其軍隊開進門的內哥羅鎮壓。緬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獲得了重大勝利,蘇丹答應在聖地保護權上做出一切必要讓步。然而,緬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蘇丹答應簽定一項新條約,土耳其應該從門的內哥羅撤軍。這不啻於將巴爾幹拱手讓與沙皇,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無法答應這個這個苛刻的要求,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英國駐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勳爵鼓勵蘇丹拒絕俄國的漫天要價,和以往一樣,英國許諾將在危機中支援土耳其。這次不同的是,還有法國的支援。

  1853年5月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牒,並允許英法聯合分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俄國遂與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月3日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蘇丹阿卜杜—麥吉德在大不列顛和法國的支援下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

  1853年10月16日,俄國向土耳其開戰,克里米亞戰爭爆發。英、法為保持和擴大在土耳其的勢力,參加了土耳其方面對俄作戰,所以,這一場戰爭實際上是俄國與同盟國***英、法、土和撒丁王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

  蘇方方面

  梅利托波爾戰役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陸戰役的結果,蘇聯紅軍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峽的土耳其壁壘工事,奪取了錫瓦什湖南岸和刻赤半島的登陸場。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考慮到對固守有利陣地德軍發動戰役的困難,決定周密準備這次進攻,並在粉碎右岸烏克蘭東部地區的德軍之後開始實施。戰役企圖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為托爾布欣大將***由錫瓦什湖和彼列科普地域,獨立濱海集團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從刻赤登陸場,共同向辛菲羅波爾、塞瓦斯托波爾總方向實施突擊,圍殲德軍集團,不讓德軍從克里木撤走。烏克蘭第4方面軍***近衛第2集團軍-司令為扎哈羅夫、第51集團軍-司令為克列伊澤爾、坦克第19軍、第116、第78築壘地域***的戰鬥行動由空軍第8集團軍和黑海艦隊航空兵支援,獨立濱海集團軍由原北高加索方面軍所屬空軍第4集團軍支援。參加戰役的蘇聯紅軍軍團和兵團計有4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5982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輛。共有1250架飛機***包括黑海艦隊航空兵***進行支援。黑海艦隊***司令為奧克佳布里斯基海軍***的任務是支援克里木蘇聯紅軍在濱海翼側的進攻,並在克里木至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港口的交通線上行動;亞速海區艦隊***司令為戈爾什科夫海軍***的任務是配合獨立濱海集團軍進攻。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的行動,由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和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

  德方方面

  德軍認為守住克里木具有重大的戰略和政治意義。德國佔領克里木,可對土耳其施加壓力,並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控制在侵略集團之內。克里木掩護著德軍的巴爾幹戰略翼側和沿黑海海峽通向黑海西岸的德軍重要海上交通線。在克里木與蘇聯紅軍對峙的是埃內克指揮的德軍第17集團軍***5個德國師、7個羅馬尼亞師***。德軍共有19.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215輛以上。有駐克里木的148架飛機和從羅馬尼亞機場起飛的航空兵進行支援。德軍統帥部在克里木北部和刻赤半島修建了堅固工事。在彼列科普地峽,防禦由2道防禦地帶組成,在錫瓦什湖登陸場當面,由3道防禦地帶組成,在刻赤半島,由4道防禦地帶組成。蘇聯紅軍人員比德軍多1.4倍,火炮和迫擊炮多7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6倍,飛機多7倍以上。

  克里米亞戰役過程

  發起進攻

  1944年4月8日,烏克蘭第4方面軍轉入進攻,第51集團軍從錫瓦什湖南岸登陸場實施主要突擊。衝擊前,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的炮火準備和航空火力準備。經激烈戰鬥,這一方向上的德軍防禦被突破,第51集團軍前出到德軍彼列科普集團的翼側,近衛第2集團軍解放了阿爾米揚斯克。

  1944年4月11日晨,坦克第19軍進入突破口,當日攻克德軍防禦中的大支撐點和重要鐵路樞紐佔科伊,並開始向辛菲羅波爾發展進攻。第51集團軍的順利進攻,迫使德軍將主力由克里木北部向南和從刻赤半島東部向西後退。而1944年4月10日夜間,獨立濱海集團軍轉入進攻,11日晨解放刻赤。

  1944年4月12日,開始在克里木全境追擊向塞瓦斯托波爾退卻的德軍。空軍第8、第4集團軍的航空兵對退卻的德軍、德軍運輸工具和公路、鐵路樞紐實施密集突擊。黑海艦隊航空兵和艦艇積極行動,對德軍艦艇和運輸船實施突擊。克里木的游擊隊和地下工作者進行了英勇戰鬥。他們突襲德軍,防止德軍破壞療養地、工業和公用建築物、歷史文物、橋樑和住宅。

  突擊攻城

  1944年4月15—16日,蘇聯紅軍進抵塞瓦斯托波爾,開始準備攻城。決定以第51集團軍左翼和1944年4月18日編入烏克蘭第4方面軍的濱海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近衛第2集團軍實施輔助突擊,以牽制主要突擊方向上的德軍兵力。在攻城準備時節,所有部隊都建立了強擊群。優秀軍人和黨團員受領了光榮的任務——把紅旗插上塞瓦斯托波爾各制高點和市內行政機關大樓。在強攻塞瓦斯托波爾開始前6晝夜內,遠端航空兵和空軍第8集團軍進行了預先航空火力準備。

  突破防禦

  1944年5月5日,近衛第2集團軍轉入進攻。德軍以為這裡實施的是主要突擊,便向此地段增調軍隊。

  1944年5月7日,蘇聯紅軍在主要方向上經一個半小時的炮火準備和航空火力準備之後轉入進攻。突破德軍防禦。方面軍從北、東和東南三面實施協調一致的突擊,粉碎了德軍,並於1944年5月9日解放全市。被擊潰的第17集團軍殘部向赫爾鬆涅斯角退卻。為了追擊德軍,坦克第19軍進入交戰。蘇聯紅軍向屏護赫爾鬆涅斯角的德軍最後防禦地區疾進。[2]

  克里米亞戰役結果

  1944年5月12日,蘇聯紅軍粉碎了克里木陸上德軍,在赫爾鬆涅斯角俘德軍2.1萬人,繳獲大量技術裝備和武器。

  此戰,德軍第17集團軍被徹底擊潰,僅在陸上就損失10萬人,其中被俘61587人,德軍技術兵器幾乎全部被蘇聯紅軍繳獲。此外,黑海艦隊航空兵和艦艇擊沉了大量載有德軍和軍用物資的船隻。

  據第17集團軍司令部的不完全統計,僅從1944年5月3—13日,即有4.2萬名官兵在海中溺斃。

  克里米亞戰役影響

  德軍在1941—1942年用250天才攻佔了蘇聯紅軍奮勇守衛的塞瓦斯托波爾***參見塞瓦斯托波爾戰役***,而到1944年,蘇聯紅軍僅在5天內就解放了該城,總共不過35天就摧毀了德軍在克里木的堅固工事,粉碎了近20萬人的德軍集團。[3]

  蘇聯紅軍解放克里木後,使這一重要經濟區重回祖國懷抱。黑海艦隊收復了自己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進攻巴爾幹和解放東南歐人民的條件變得更加有利了。克里木戰役的特點是,陸軍、艦隊和大量航空兵之間有組織良好的協同動作,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德軍集團被徹底擊潰的結局。蘇聯紅軍空軍出動飛機3.6萬餘架次,其中60%是支援軍隊作戰。蘇聯紅軍許多部隊和兵團被授予“葉夫帕托裡亞”、“刻赤”、“彼列科普”、“塞瓦斯托波爾”、“錫瓦什”、“辛菲羅波爾”、“費奧多西亞”、“雅爾塔”等榮譽稱號。126名指戰員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數千名戰鬥參加者被授予勳章和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