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性教育論文
性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高年級學生性教育是我國當前提倡的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小學美術綜合性教育初探
摘 要:綜合性美術教育的優勢在於能教會學生如何有系統的學習如何將學習中看似獨立的各知識點之間有機聯絡起來.促進學生對美術教育以及藝術英學的興趣、啟發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力、激發學生的藝術感受力。這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身心健康及智力能力的發展等各方面均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美術 綜合性 課堂教學 活動原則 審美能力
小學美術教學的全面綜合性教育是現代美術教育的趨向,也是現代美術教育的需要。綜合性美術教育的優勢在於能教會學生如何有系統的學習,如何將學習中看似獨立的各知識點之間有機聯絡起來,促進學生對美術教育以及藝術美學的興趣、啟發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力、激發學生的藝術感受力。這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身心健康及智力能力的發展等各方面均起著重要作用。
一、美術教育的綜合性根植於美術教育的特殊性和最終目標要求
美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包括繪畫、雕塑、工藝、手工、民間美術、欣賞等眾多的內容。並與其他學科有著極為廣泛的有機聯絡。如果不注重整體綜合性教學。就很可能使美術教育的意義和目標發生變化,從而使美術教學成為具體的知識技巧。畫得“像”為標準,越像越好,使學生學習時平淡無味,千篇一律。從根本上破壞美術的內在的統一性和系統性。要達到“要注重各類課程內在聯絡的統一性”。這就要求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必須努力尋求美術的整體性和各個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挖掘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其次美術教學過程中應該自始自終把美育教育、德育教學及能力培育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美術教學內容不僅僅是“畫面”一個知識點,只有把這些點聯絡起來,才能產生藝術的美感、激發心靈的美德。因此在美術教學中運用綜合性教學既符合教學規律的要求,更符合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引導學生髮現美、得到美感、潛移默化地促進美德。這就大大的促進了美術教育的質量,達到美學教育最終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實行美術教學的綜合性教育應是美術教師必須走的改革探索之路。
二、美術教學中如何體現綜合性教育
***一***把綜合性美術教育理念落實到備課中去
小學美術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的重要學科,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比較全面的美術知識技能和淵博的多學科知識。首先要提高教師對綜合性美術教育的思想認識,摒棄傳統的單一的美術教育方法。把綜合性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美術教育的改革理念,並將這種理念當作一條主線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很難想象沒有一種新的理念指導,能將綜合性美術教育自覺地在其教學實踐中得到體驗。
***二***把綜合性美術教育貫穿於課堂教學中的全過程
在具體講授中,時常向學生揭示本課知識前後左右之間,以及和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絡,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的知識,技能經常為其它學科所運用,而其它學科又為美術學科提供很多幫助的例項,促進學生學習。美化居室對學習的影響,以及如何將自己學過的繪畫、立體構成、圖案、色彩、手工知識和作品有機運用到自己的房間佈置中去等等,這樣,通過“滾雪球”式地前後聯絡,就能由每一堂的整體進而發展成“大整體”。 三、綜合性美術教育的實踐探索
鑑於以上的理論觀點,在美術教學中貫穿綜合性教育觀念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本學期的一次美術公開課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將音樂和美術整合在一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節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把聽到的音樂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感受。通過學生欣賞大師和學生的優秀作業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和繪畫作品的統一性,開闊眼界,再通過作業來提高學生用線和色的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現力。最終理解表現音樂作品的基本元素“音符”和繪畫作品的基本元素“線”、“色”是相通的規律,錘鍊學生的藝術通感。
上述問題解決後,我又讓同學們去發現音樂家又是如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同學們聽過許多優美動聽的曲子,那麼多美妙的音樂都是由什麼組成的呢?嘴快的同學還沒等我說完就脫口而出“1、2、3、4、5、6、7”七個音符。把這些音符進行不同的組合排列,再通過音的長短、強弱、高低等變化,就奏響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接著我又神祕地說道:“下面老師請大家做個遊戲。老師在鋼琴上彈奏幾組音,你能用不同的點線面來表現嗎?注意聽完對比後再畫好嗎?”這時同學們個個全神貫注豎起耳朵認真地傾聽。當我在鋼琴上將高低音的變奏彈完,學生們迅速地把自己感受到的聲音感覺用各種不同線條、符號畫在稿紙上,有些比較外向的學生畫完後乾脆自己跑到講臺上把作品放在投影上讓大家欣賞提建議。同時也渴望老師和同學們的讚揚。
為了把這個知識點引到深處,又同時能深人淺出,讓同學們去發現知道簡單的音節可以用比較單純的線條符號來表現。當聽完一段完整的音樂後,也許光用線條符號來表現還遠遠不夠,如果配上合適的顏色可以表現出更豐富的感受。於是再請同學們聽一段音樂,想想這首曲子是熱烈奔放的還是抒情柔美的。你準備用什麼樣的線條和色彩來表現呢?聽著音樂大家各自盡情用各種符號、線條、色彩來表現自己的內心感受。完成後他們輕輕地與自己鄰近的同學討論著。這一教學環節充分讓學生自發地去感受音樂語言和美術語言表現方法上的轉換。老師不發表自己的個人觀點。
課堂教學中也應存著“民主與集中”。優秀的作品總是有著它閃光的地方。此時我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聽兩段音樂,同時展示兩張現代大師的作品。讓同學感受到音樂並不是隨便用線條色彩來表現的,他也具有一定的準確度。這時我就精講,分析笛子獨奏一一聲音悠揚。婉轉連綿的旋律給人波動的感覺。所以大師用彩色的曲線來表現,彷彿在風中飄動。吉他獨奏一一聲音不再連綿不斷,而是一個個不連續的聲音,並有輕、重、長、短高低的變化。音質如同許多大小不同的晶體在碰撞。所以大師整幅畫的處理是由許多大小不同、色彩不同的色塊來表現聲音的強弱。長短曲折不同的線條來表現旋律的變化,真是妙不可言。
整節課時,學生都處於一種亢奮、激動、熱烈的氛圍中;好奇、頓悟、驚喜始終洋溢在學生臉上。學生、聽課老師熱烈長久的掌聲使我相信——學生在這節綜合性美術教育課上所得到的將會給他們終身發展烙上深深的印記!
篇二
關於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健康教育與性別教育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性行為的價值觀經歷著巨大的轉變,出於對艾滋病日益增多的憂慮,歷史上以某種晦澀方式流傳的性知識開始進入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教育領域,對中小學生進行性教育的努力正在付諸實踐,但是有關性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效果的爭論一直莫衷一是。作者認為,只有秉承性教育的基本宗旨進行綜合性的健康教育和反刻板印象的性別教育,才能讓更多的教育物件認識身體瞭解性,從而擺脫由於性無知而造成的一切原本可以避免的個人和社會的悲劇。
【論文關鍵詞】性教育;健康教育;性別教育
在國內外大多數文化中,性一直是宗教價值觀、社會禁忌和法律制度所要管束的首要目標,超過了其他任何形式的身體活動。這是因為性及其各種表徵,如性別角色和性角色遍佈在我們身體的各個層面,因此,研究身體研究性就成為性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性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身體、瞭解性,然而怎樣及如何傳播性研究的成果,美國和中國的性教育有著不同的路徑選擇。但是,性教育應該始終秉承的宗旨是綜合性的健康教育和反刻板印象的性別教育,這是由於性的複雜性所致,因為它包含“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身份、性別角色、性取向、性慾念、歡娛、親密關係和生育等等因素。”
l性教育有利於消除身體控制中的性無知
一個社會對其成員的性控制無論採取什麼手段,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禁止性知識的傳播。羅素說:“最初,人們只矇騙女性,因為人們希望她們的無知能有助於男性的支配地位。然而,婦女竟然逐漸接納這種觀念,認為無知對於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由於婦女的影響,人們開始認為兒童和青年,無論男女,都應對於性的問題儘可能的無知,但是,這種人為地使男人、女人和孩子對有關性的事實一無所知的做法是極為有害的,因為一個***涉及兩性關係的***制度若要依靠這種無知去維持是根本行不通的。
就以男女兩性身體構造的知識為例。我們今天熟悉的生物學知識:人體可依生殖器官的不同劃分成男女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理性別,並非是自古皆然的認識,而是直到18世紀末才逐漸成形的醫學論述。原因就在於,從古希臘時代到18世紀晚期,西方性醫學論述的主要框架是單性模型***或稱單體模型***,即男女並非兩種本質截然不同的生理類別,而是同一種性別的不同變種,即把男體結構視為解剖形態學上的標準型,其它生理結構則是偏離這個標準型漸次變化的結果,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的醫學論述中其實只有一個身體,就是男人的身體,而女人的身體被視為是男性身體的向內翻轉,“把女性的陰道往外翻,然後再內翻……並且將男性的陰莖對摺,你將會發現兩者的結構各方面都一模一樣”。
《舊約聖經》在“人世之始”中形象地解釋了這種單性模型產生的原因:“上帝使人沉睡,並趁人熟睡時,取出了人的一根肋骨,並裹以肌肉,造成了一個女人,領她到男人跟前,然後,男人說道:‘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她將被稱為女人,因為她取自男人之身”’。
然而,這種單性模型的哲學來源可回溯到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構成物質的最基本要素是冷、熱、幹、溼4種質性,或稱為4種原動力,這4種質性本身並不單獨以物質形式存在,但是它們的互相組合構成了物質世界的4種基本元素:火***熱且幹***、空氣***溼且熱***、水***冷且溼***、土***冷且幹***;古希臘醫學家恩培多克勒據此提出了人體構成的四根說:血液是火根,呼吸是空氣根,液體部分是水根,固體部分是土根;希波克拉底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四液說:血液出於心臟***相當於火根***,黃膽汗出於肝臟***相當於空氣根***,黑膽汗出於胃部***相當於土根***,粘液出於腦部***相當於水根***;古羅馬醫生蓋倫對希波克拉底的體液說加以運用,認為人體是由4種體液組成:血***溼且熱***、黏液***冷且溼***、黃汁***幹且熱***、黑汁***冷且於***,這4種質性彼此之間有高低優劣的次序,即熱/乾的物質優於冷/溼的物質,前者構成了男體,後者構成了女體,因此,女體與男體的差別就在於女體缺乏足夠的熱量將反轉入內的生殖器向外挺出。
再以對月經的認識為例。亞里士多德和蓋倫的單性模型都認為身體分泌的液體,如精液、經血、乳汁等都是可以互相轉換的,月經並不是女體才有的生理特徵,男人也有類似的經驗,只是他們的“經血”可能是從鼻子或其它部位流出來,對於婦女來說,月經是其地位低下的象徵。亞里士多德在《夢幻》中寫道,行經的婦女會用血腥的雲玷汙任意一面鏡子;公元1世紀的普林尼在長達37卷的《博物志》中說:“接觸經期中的婦女會使酒變酸,莊稼枯萎致死,剃鬚刀變鈍,鐵生鏽,蜜蜂被殺死,並且會有一種瀰漫在空氣中的惡臭……”到了現代社會,那種認為“經期女子觸控食物就會汙染食物”的看法還盛行在知識界當中,比如,1878年,《英國醫學會刊》花了6個月的時間去討論“火腿在月經來潮婦女的觸控下會不會腐敗?”的問題。
最後再以對同性戀的看法為例。研究阿提卡紅色人像花瓶的人都知道,在古希臘社會中,同性戀是很普遍的現象;到了聖經時代,同性戀行為才被視為是對上帝規定的自然秩序的歪曲,是貪慾和信奉異教邪說的結果,在《創世記》中,上帝毀滅所多瑪城就是因為該城以同性戀氾濫而著稱;統治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則認為“同性戀引起饑荒、地震和瘟疫”,因此,為防止國家和城市的毀滅,必須嚴格禁止同性戀現象,懲罰手段之一是公開示眾後處以宮刑。西方社會對同性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性犯罪一性變態一承認同性婚姻的漫長過程;而在當代中國社會,主流社會對同性戀者存在嚴重的社會歧視,如1990年前後,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警方大規模抓捕同性戀者,而且“法外施刑”的現象也較普遍,媒體則把同性戀行為艾滋病化,在輿論上對其進行“艾滋病恐懼”地討伐……雖然醫學界和性學界在推動社會正確認識同性戀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對同性戀者的認識經歷了從“道德敗壞的壞人”——“政治上接受了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罪人”——“應該享有人道主義關懷的病人”的轉變,但是,要讓社會接納同性戀者不是病人而是正常人的觀點,恐怕尚需時日。
2青少年性教育是綜合性的健康教育
正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性之所以被賦予如此重大的意義,是因為它成了瞭解個人生活和全體人民的生活、健康和福利的人口處”,所以,在《性教育指導手冊》一書中,性教育的目的被概括為11個方面,如“使個人具有號陛有關的生理上、心理上、感情上成熟過程的應有知識;驅除個人在性發展和性調節有關事項和種種擔心;對個人與男女兩性間的關係具有洞察力,幫助他***她***瞭解自己對其他人的義務和責任等”。我們分別以美國與中國的性教育為例,來看看其性教育是如何及怎樣實現這一目的的。
2.1美國性教育
20世紀初,美國的部分學校就已開設了性教育課,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性教育被納入教育體系內,例如,1965年,美國成立“美國性資訊和性教育理事會”,1968年,在賓州大學建立“醫學中的性教育研究中心”,但是,直到上一世紀80年代艾滋病流行時,人們才開始真正重視起性教育,性教育課程和計劃出現在美國的公立中小學、學院和職業學校裡,但是,圍繞著在學校進行何種性教育及如何進行性教育的爭論一直方興未艾,至今仍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縱觀美國一個世紀的性教育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其在主題、目的、內容、教育方式上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20世紀初葉,性教育的主題是反對性,性教育的目的為不鼓勵性行為,教育內容為性的危險性、性的解剖、生理和優生學等,講課方式通常為小組形式,只面向男生,目的是禁止性交;第二,20世紀中葉,性教育的主題為性道德,強調家庭生活中健康的性,講課內容為家庭生活、生殖、性病、正常的性,以講討論方式為主,對男女生分班進行性知識的傳播,目的是為了減少少女媽媽的數量;第三,20世紀下半葉,美國修訂了學校性教育大綱,內容包括6個方面:①人類發育:包括了生殖系統解剖和生理、生殖、青春期發育、性認同和性傾向;②人際關係:包括家庭、友誼、愛、約會、結婚和一生的承諾、做父母;③個人技能:包括價值觀、做決定、交流、自信、協商、尋求幫助;④性行為:包括人生中的性、手淫、性行為、禁慾、人類性反應、性幻想、性功能障礙;⑤性衛生:包括避孕、人工流產、性傳播疾病和艾滋病、***待、生殖衛生;⑥社會和文化:包括性和社會、性角色、性和法律、性和宗教、性態度和性行為的差異、性和藝術、性和大眾傳播媒介,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性道德意識並培養出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等。
現在,那種只針對青少年的性教育開始擴充套件到全社會的所有人群,形成不分年齡的全民性教育。所謂全民性教育的基本內容包含在四個教學大綱中:第一,早期性教育,以家庭教育為主,受教育的物件主要是父母,也包括其他成年人,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性教育;第二,學校性教育,從幼稚園高班到12年級,以學校教育為主,受教育的物件為在校兒童和青少年;第三,大學性教育,通過開設專門的可修學分的性學課程,讓在校大學生接受性教育;第四,成年性教育,以社會教育為主,對社會大眾進行性教育專題講座。
2.2中國性教育
我國的性教育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4年,吳階平編譯了《性醫學》;1987年,上海市性教育協會成立;1994年,中國性學會成立;1988年,國家教委、計生委釋出了《關於在中學開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0年,國家教委釋出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第l3條規定:“學校應當把健康教育納人教學計劃,普通中小學必須開設健康教育課,普通高校、中專、技校、農業中學、職業中學開設健康教育選修課或講座”;1992年,衛生部衛生監督司和國家教委學校體育衛生司印發的《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試行***》中,將青春期教育內容融人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內容之中;1993年,國家教委又釋出了《大學生健康教育課程基本要求》檔案,至此,國家對各級各類學校應開設性健康教育做出了明文規定,為學校開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了政和法律依據。
當然,我國各級學校開展的性教育效果並不盡意,因為其主要內容是禁慾教育,也就是說,教師只給學生生理器官的名稱、位置和解剖功能,以懷孕和染性病的危險來勸阻青少年不要參與性活動,以此抑青少年的性衝動……儘管如此,家長還是擔心學校開設的性教育課有變相的性誘導嫌疑。
這裡就涉及到性教育的基本宗旨是什麼的問題2008年4月11—13日,浙江大學開設的為期3天的以拒絕婚前性行為為核心內容的婚前守貞培訓課,就在網路上引起激烈爭論,相關的網站發表了50多篇文章,200多封郵件,在《華人性健康報》編委的部落格上總點選率超過了百萬,爭議的焦點就是:婚前守貞就能夠完全杜絕意外避孕和預防性病、艾滋病嗎?
美國心理學協會***APA***表示,對青少年的性教育計劃不應該只是性的節制教育,應該包括一整套綜合的性教育計劃,如保險套的使用、避免艾滋病毒的方法以及瞭解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等,因為禁慾式性教育雖然延緩了青少年性活動的開始時問,但是,只有完整綜合的性教育才能幫助保護青少年免於懷孕,並幫助他們免於經由性行為傳播的疾病。
由於性涉及到倫理道德、家庭社會、婚姻愛情、性心理等諸多領域,所以,我們認為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控和承擔責任,因此,目前國際通行的性教育模式是重視性道德的綜合性健康教育,其中涵蓋愛情、家庭、婚姻、個人權利和健康知識等內容。1997年以來,美國伊芙·恩斯勒創作的《陰道獨白》之所以被譯成5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包括中國的內地和港臺地區上演上千場次,就是因為《陰道獨白》的上演提供了一個開綜合性性教育的平臺;只有讓女性從瞭解自己的體開始,才能讓她們更好地維護自己,保護自己,從而男性一起實現男女平等,社會和諧的目標。 3青少年性教育是避免刻板印象的性別教育
在1934年出版的一本名為《生命之迷》的性教育手冊中這樣寫道:“進入青春期前,可以說性本能呈中性,男女兒童兩小無猜,沒有意識到那沉睡於體內的主宰性力量。隨著青春期的來臨,男孩子有了比較專橫的態度……和從前相比,他們慾望強烈,行動勇敢,思維敏捷;女孩則變得比過去膽怯和害羞起來”,今天的性教育者應該對這些不健康甚至有害的陳詞濫調保持敏感性,因為它們不利於培養青少年健康地認識性問題和性別問題,性萌動的青春期是對青少年進行人格再造的大好時機,因此,把避免刻板印象的性別教育納入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利於提升他們***她們***的性別平等意識並形成尊重他人的理念。
我們知道,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有兩種性角色: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與男性聯絡在一起的是技術熟練、進取心、主動、競爭力、抽象認知;而與女性聯絡在一起的,是自然感情、親和力、被動,等等;也就是說,性別角色是對性別界定的一般表述,換言之,作為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就意味著扮演與其性別相一致的角色。正是這種性別的刻板印象,使得女性的性行為受到了嚴格的文化約束,例如,在女性的經期、懷孕期、哺乳期中,性交禁忌是普遍存在的;相對而言,男性在法律和道德的範圍內的雙重標準仍具效力,例如,在大多數一夫一妻制文化中,男人的通姦行為得到了較女性更大地寬容;男性婚前與許多性伴侶發生關係是可以接受的;男性在性的數量和花樣等方面擁有較大的支配權等。
男女性刻板印象很容易地被解釋為內化的性角色,但是,它們不過是文化習得或社會化的產物,正如福柯和巴特勒等人一再強調的,“獨立於論述之外的,未被論述汙染過的,先於論述的身體根本不存在”…。社會和文化為什麼要建構性別呢?主要是三個目的:
第一,就是為了便於對性意識進行社會規範及控制;第二,能夠將五花八門、互不關聯的各種性功能統合起來,並且將它們之間原本的不一致性掩蓋起來;第三,在論述中性別便以結論的姿態出現,被視為是一種內在本質,而正是透過這種內在本質才能製造出與性感覺、性愉悅、性慾求互相呼應的舉止習慣,而這些舉止習慣也只能在這種內在本質的框架下才能被理解,一切社會化作用傾向於對女人實行限制,這些限制全部與被視為神聖的身體有關,應被納人身體的配置之中……。她們學會穿不同的衣服,這些衣服適合連續不斷的不同情形,從小姑娘到生育年齡的處女,從妻子到母親,她們通過無意識的模仿或明確的服從,“不知不覺地獲得了束腰帶或頭髮,走路時讓身體的這個或那個部分擺動或保持靜止,顯示面部表情和把持目光的良好風範”,於是,女性服從角色的塑造過程,“似乎可以在鞠躬、低頭、彎腰、低垂這些事實和彎曲姿態中找到一種自然的表現,相關的順從被視為與女性相稱,基礎教育傾向於反覆灌輸整個身體或身體這個或那個部分的舉止方式,如微笑、垂下眼睛、容許別人打斷說話,展示了人們如何教婦女佔據空間、走路和採取適當的身體姿態。”
當然,學術界認為性別刻板印象的理論來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理論和閹割情結理論。弗洛伊德認為性壓抑***羞恥、厭惡、同情***在女性身上發展得較早,而且較為順利,一般來說,女孩的性抑制傾向比男孩要大,這種傾向是由於女孩的被動的性角色所致。由此,弗洛伊德進一步解釋了男性與女性的不同的社會角色,女人的被動性和她的性表現方式使她表現為受虐的傾向,而男人則表現為施虐傾向。
文化人類學家以田野調查基礎上的民族誌寫作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在《性別與氣質》一書中,米德把她所研究的三個部落男女氣質與弗洛伊德關於男女角色的有關論述進行了比較,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在阿拉佩什部落,男人被培養成合作型的性格,他必須滿足其他人的需要,沒有攻擊性,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認為性不是性別的主要差異;在昌布里部落則是另外一回事,這裡的男人和女人都具有攻擊性,不講究感情的和諧,在性方面很有個性,實際上,這裡的男人和女人都沒有母性情感,而這種感情在阿拉佩什部落那裡卻是普遍的;在蒙都哥莫部落,性的優勢地位恰好倒過來了,女性在性生活中處於支配的地位……。米德指出,一般的女性氣質在一個部落裡為男女共有,在另一個部落則男女全無,因此,她的結論是,在強大的文化面前,人類的本性是微不足道的,男女兩性在性角色方面的差異是文化的結果。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面對女性研究對父權文化及男性角色的審視,男性研究開始反思父權文化並展開對性別刻板印象的批判。1982年,在一篇有關澳大利亞高中生的田野調查報告中,學者們首次提出了支配性男性氣概概念,報告認為,影響男性氣概的因素可分為許多層次,包括性別的、階級的、種族的,等等,它們共同參與了男性氣概的建構,也就是說,“男性氣概與女性氣質都是社會建構的,因歷史的不同而不同,與家庭、信仰、國家、當局或工作場所有關”,並非所有男人均從父權體制的不平等關係中受益,男性也是性別統治的囚徒和暗中的受害者,因為男性角色“也是經過一種社會化的長期作用構成的,是一對相對於異性的主動區分的長期作用構成的”。
正是由於男性研究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性別的常識性知識絕不是恆定的,而是在不斷變化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或者完成的事實,因此,性教育工作者就有義務把避免性別刻板印象納入青少年性教育體系中,讓青少年不斷地調整性別認同和性別觀,形成有利於男女平等的性別環境,營造出男女和諧的性別文化氛圍,從而促進每一個個體的健康與幸福。
篇三
淺議鼓勵性教育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階段重要的基礎課程,利用鼓勵法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教育 小學語文 鼓勵教學法
鼓勵性的語言,是活躍課堂教學的興奮劑,是啟用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謂鼓勵性語言,即藉助教學評價給予學生比較適時而恰當的激勵,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與達到教學效果。
一、鼓勵提問,培養興趣
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時,腦子就靈活,應變力,想象力,創造力就越強。反之,則效果差,若長期精神壓抑,就會使腦子遲鈍,思路堵塞,影響知識的吸收。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我們習慣於喜歡聽話順從的“乖孩子”,學生也只是一味被動地接收知識,記錄知識,很少主動思考知識背後的道理,更不用說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這都源於擔心會“頂撞老師”或答案不符合老師的要求。而不少所謂的“乖孩子”卻正是由於個性被壓抑,思想被限制所至,這絕非我們理想中的教育目的。在實驗中,我力求改變這種現象,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敢於質疑。比如在教某些課文時刻展開討論,並於課外時間組織了辯論會,並求學生寫出評論文章互相交流。通過引導思考,討論,辯論,作文,學生大大增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不少學生自覺地去研讀課文,爭先恐後的提問或發表自己的見解,語文課堂再也不是老師“一言堂”而是充滿激情的,興趣盎燃的課堂。
二、行為活動鼓勵提高學生積極性
實際上引入的是一種戲劇演出的模式。我們知道,在戲劇舞臺上每個演員都要根據自己的角色進行親身體驗,這個親身體驗的過程就是一個把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的過程。學生為了演好某一個角色,在課下必須下大功夫研究分析這個角色。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自覺主動學習的信心也得到了增強。當然,行為活動鼓勵還包括在課下建立各種各樣的語文學習小組。小組成員的選取要有一定的標準,能進入語文學習小組對學生就是一種榮譽。只要學生達到了標準,都要及時把學生吸收到語文學習小組中來,使學生都能切身體驗到自己成功後的喜悅。
三、鼓勵性語言可以挖掘學生的潛力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的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語文素養”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學習、生活、實踐、創新的語文實用能力。作為一個語文老師,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發展,用鼓勵性的語言去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是很有必要的。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可以經常發現有些同學,由於知識不全面、經驗不足、思維方法不夠正確,加上學生的嘲笑,以 致在課堂上不敢發言,怕說錯了,受老師的批評,造成一種心理負擔,失去了煅煉口語交際的機會。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充分發揮潛力,用賞識的眼光看待他們:首先,用鼓勵性的語言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學生有被認可的感受,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其次,要善於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的“閃光點”,適當為他們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去挖掘其內在的潛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與興趣,讓學生實現從“要我學”過渡到“我要學”的思想轉變。學生對學科有了興趣,充滿了信心,學起來就順心多了,就可以與老師在愉快、友好的氣氛中合作、交流、探究,去完成自己要學習的內容。
四、鼓勵式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一切行為活動的動力源泉之一,愛因斯坦也曾經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鼓勵式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方面已經發揮並且正在繼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中職階段是學生開始全面提升自己知識的黃金時期。課堂教學過程是語文學習興趣獲得的重要途徑。鼓勵式教學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中職學生正處於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一個塑造人物形象的起步階段,因此,作為老師就要給學生以成功完成語文階段學習的信心。在此階段特別是第一學期,老師要善於發現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閃光點,對學生進行鼓勵式教育,滿足學生語文學習的成就感,使學生產生信心和力量,為今後的語文學習增添自信。
五、批改作業時多用鼓勵性評語
作業是反映學生學習效果的視窗,而教師批改作業時的評語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認可和評價。教師在作業本上針對學生作業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寫下簡短的評語,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很強的指導和激勵作用,不但可以使學生更清楚地瞭解自己作業中的優缺點,還可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各方面和諧統一的進步。據說一位著名的作家在小學時成績平平,對作文更是不感興趣,一次作文課結束後,偶然受到老師的讚揚。老師在這篇作文的後面,用紅筆批了個“好”字,豈知,正是這個“好”字,調動了他對作文的全部興趣。他開始熱愛寫作文,連寫了幾篇作文,又幾次得到老師的肯定。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對作文的興趣越來越濃,最後終於成為一名頗有名氣的作家。
人是有感情的高階動物。教師是天底下最富有人情味兒的職業。成功的語文教學離不開師生和諧融洽的關係。這種和諧融洽關係的建立,與持續的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我們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每個學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師讚美的,而這種讚美常常是通過老師的具有親和力的語言和誠摯的情感來傳遞的。老師只有把學生當成自己真正的學生,學生才會把老師當成自己真正的老師。學生只有在富有人情味兒的教學氛圍中,才願意真正地和老師一起在教學實踐中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某些學生把不喜歡語文學習的原因歸咎於不喜歡語文老師。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上存在的比例不小,究其原因用鼓勵性語言可以啟用語文課堂,營造良好的的教學氛圍,教學活動必然充滿活力,學生能積極參與,主動去學習,教學效率得以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
六、小結
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恰當、合理地運用鼓勵教學法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程度挖掘學生的潛力,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顏林忠, 陳麗芳. 教學“留白”不空白[J]. 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 2010,***12***
[2]郭曉紅. 如何讓課堂教學以生為本[J]. 教育, 2011,***01***
[3]柴鳳妃. 讓“潛力學生”走向成功四部曲[J]. 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 2010,***04***
[4]陳華琴. 有效課堂呼喚“傾聽”[J]. 學生之友***小學版******下***, 2011,***01***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