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挫折教育論文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不定,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我國的大學教育,面對大學生諸多不如意的境況,大學生的挫折教育和抗挫折能力培養越發顯得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試論大學生挫折教育研究

  [論文摘要]由於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常遭受一些挫折。而當前大學生挫折教育卻存在著教育方式形式化、教育內容單一化、教育方法呆板化等種種問題,教育實效性不高。為了提高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實效性,增強大學生抗挫折能力,高校應營造大學生挫折教育良好氛圍、加強大學生“三觀”教育、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等。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挫折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教育

  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應對挫折的心理反應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抗挫折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與其他同齡人相比,大學生有著更優越的學習條件和更高的未來期望值,但大學校園中的生活和學習並非一帆風順,大學生常常會在學習、人際交往、戀愛、擇業等方面產生不同的矛盾、遭遇不同的挫折。由於心理髮展尚不成熟加之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很多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不知所措,不能冷靜思考以應對突發狀況,加之對挫折不恰當的歸因容易導致其埋怨、失望、悲觀和憤怒等負面情緒。因此,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正確分析他們產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並積極採取措施對其加強挫折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挫折

  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因行為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恐懼、緊張、抑鬱和沮喪的消極情緒狀態與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不僅在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會有,在人實施行為的過程中也會產生。挫折具有雙重性質,從積極方面看,挫折可以鍛鍊人的意志,從而以積極的態度直麵人生;從消極方面看,挫折可能導致人意志消沉,從而不思進取,甚至有過激的、危害他人或社會的行為發生。對挫折應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分析,挫折首先是客觀存在的,同時挫折對人的影響取決於個體對挫折的主觀評價和態度。

  ***二***挫折教育

  西方教育界認為,通過挫折教育,孩子不僅感受到從別人或外界給予中得到的幸福,更能從內心深處激發一種自身尋找幸福的本能,進而培養自身內在的自信和樂觀精神。在我國,則更多地把它看成一種教育教學活動,傳統教育方法往往將挫折看作是人生旅程中的絆腳石,這只是看到了它消極的一面。所謂的挫折教育就是根據個體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利用已有的挫折實際或創設挫折情境,對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挫折加以引導,使學生在外界幫助下通過個體自身努力,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克服挫折,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以正確的心理對待人生。

  二、引發大學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人的需要同客觀情況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伴隨著差距,學生便會產生相應的挫折感。引發個體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總的來說可以分成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大方面。

  ***一***主觀因素

  1.生理因素。有些大學生過多地關注自身客觀條件,如因為自己的身高、容貌、身材及某些生理缺陷,而產生煩惱、自卑的挫折感。有的大學生因不善表現或缺乏特長,產生自責、不受重視的挫折感。這些都是因為自己的生理因素而直接引發大學生產生挫折心理的。

  2.心理因素。大學生挫折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個體認知、思維方式、能力、需求、動機、興趣、性格、自我意識、意志品質等心理因素。大學生的挫折感和意志水平有關,個體的意志水平越高,就越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越能夠戰勝挫折,越少體驗到挫折的消極情緒。

  3.動機衝突。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有數個動機同時存在,各個動機的強度也會隨時發生改變,當某一時刻因多個動機強度相當而產生矛盾時,人便會難以取捨為動機所困,因動機的矛盾衝突而產生挫折感。有時動機雖然只有一個,但有多種方法或途徑選擇時,出現難以取捨的局面,也會引起心理衝突而產生挫折感。

  4.期望水平。期望水平是指個體對自己所要達到目標的體驗的深度、面對挫折所呈現反應的強度。大學生應該把自己的期望水平確定在略高於其能力水平位置上,但有的學生愛走極端,把自己的期望水平定得很高。由於諸種原因,大學生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就決定了個體不同的挫折感受。如有的學生要求成績必須是前三名,有的學生則要求及格就行,當兩者的成績都處於中等水平時,前者顯然要比後者的挫折感強烈很多。

  ***二***客觀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對個體心理來說,人們更傾向於把自然環境看作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條件。自然環境也是影響個體心理髮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學生對自然界的認識非常有限,在面臨無法預料和應對的自然因素的變化時,其學習和生活會受到極大阻礙,當動機得不到滿足或出現一定程度的延遲時,大學生便會產生挫折感。不過自然環境因素引起的心理挫折是很少的,有時反而會激發個體奮進抗爭的鬥志,如汶川大地震後,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重建家園、共抗災難。

  2.社會環境因素。我國正處於轉型期,社會開放使得當今大學生處在中西方價值觀碰撞及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社會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強烈地衝擊著大學生的心理,使其思想觀念出現不堅定、左右搖擺等現象。如大學生在處理個人與社會、合作與競爭等關係中往往表現出苦惱: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的教育模式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另一方面當今社會又希望大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展現自己的才華。社會因素也是造成大學生產生挫折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3.學校環境因素。大學生在入校前對大學的學習生活充滿了嚮往,而當學校的教育方式、學習風氣、文化氛圍等與個體的興趣、愛好、成長背景不相符時,大學生便會產生挫折感。大學生遠離家庭獨自生活,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難以相處、食堂伙食差、飲食習慣不適應,寢室太擁擠、照明不好、沒有個人空間、生活不方便等因素也會引發大學生的挫折感。

  4.家庭環境因素。家庭成員的結構、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家長的教育方式、家長教育背景以及家長的素質等無不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有的大學生來自貧困家庭或單親家庭,如果家庭教育不當,他們進入大學後,就會因自卑感而表現出一些反常舉動或對人際交往表現出淡漠、不安、抑鬱、寡歡,他們遇到困難時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5.偶發事件。遭受違法犯罪行為侵害、求助被拒、東西丟失或被盜、在集體活動中遭受冷落或出醜、戀愛不成或戀人分手、在社會公共場所受刁難等偶發性事件也是導致大學生產生挫折感的一個客觀因素。

  三、我國大學生挫折教育現狀

  我國大學生挫折教育與國外相比起步較晚,由於受傳統的應試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響,高校普遍認為大學生成長成才重要的是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即使在有些高校已經開展,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教育方式形式化

  很多高校在教學實踐中開展包括挫折教育在內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十幾年了,但存在形式化嚴重的問題。挫折教育僅停留在理論上和口頭上,在實踐中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和應用。有的高校,課堂上教師向學生講述挫折教育的基本原理,學生則以口頭或作業的形式反饋,整個教育過程中只有空洞的理論而沒有生動的實踐,學生只懂概念而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內涵,一旦在生活中真的遇到挫折時,便會不知所措。

  ***二***教育內容單一化

  挫折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吃苦教育和社會教育等豐富內容。有些高校沒有真正理解挫折教育,誤以為挫折教育就是創造困難讓學生感受一下,創造失敗情境讓學生經歷一次,創造困窘局面讓學生體驗一下。這就造成了教育內容簡單化,很多時候僅僅把挫折和困難直接擺在學生面前,忽略了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挫折。其實,進行挫折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品質,引導他們獨立地、以堅持不懈的精神去面對挫折和克服困難。

  ***三***教育方法呆板化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不打不成器”“不打不成才”等格言仍在一些人的教育觀念中發揮著作用。至今一些家長還認為,挫折教育就是批評、罰站、打罵、不給吃飯等。這種教育方法不僅使教育難以生效,而且往往使孩子的個性和品質發展受到極大的壓抑,使其容易產生其他心理障礙,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挫折教育的質量與效果。

  四、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改善社會客觀環境,營造大學生挫折教育良好氛圍

  要真正完成對大學生的教育任務,實現教育目標,必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結合,並要營造促進其健康成長和發展的良好氛圍。因此,首先應對我國現行的教育觀念和體制進行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並落實好素質教育。社會及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營造有利於大學生髮揮其主觀能動性、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良好環境,由此起到消除大學生挫折感的作用。高校應進一步優化專業和課程建設,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其次學校要把挫折教育融入正常的教學活動之中。教學活動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智育的最重要途徑,也是進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意志品質情感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應然的訴求。再次要建設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高校應儘可能地通過建設校園文化、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豐富充實圖書資源、提供優良的人性化服務等,消除可能致使大學生產生挫折感的因素。最後重視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改變父母溺愛型和專制型的教養方式,營造一種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讓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真正起到助推作用。總之,只有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營造和諧、文明、健康、進步的社會環境,才有利於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利於其茁壯成長。

  ***二***加強大學生“三觀”教育,提高大學生應對挫折能力

  要使大學生明確人生的意義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必須對其加強“三觀”教育。只有使其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其吃苦精神,使其保持進取向上的個性,他們最終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矛盾,才能提高抗挫折能力。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便能對自身作出客觀的評價,便能有效避免因自我評價不當而導致的心理失衡。加強“三觀”教育,必須從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出發,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大學生,用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敬業奉獻的精神勉勵大學生,用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求大學生,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規範大學生。

  ***三***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

  一個人事業的成功,80%靠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20%靠學識和專業技術。因此高校應該重視和加強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正常的教學和管理活動中。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提高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過程。高校可以開設常態的有關挫折教育的課程,在課外時間可以開展有關抗挫折教育的講座,讓大學生系統地瞭解挫折概念、挫折心理反應、挫折阻抗、挫折疏導等有關挫折的理論,提高其認識,逐步培養其正確應對挫折的心態,增強其應對挫折的能力。利用網路資源,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資訊網。高校應該建立心理諮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使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接受專業的幫助,並能正確引導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使其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

  ***四***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處理挫折和危機的經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成正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更具有直觀性、典型性和具體性。實踐證明,社會閱歷豐富、社會實踐較多的人往往比社會閱歷缺乏、社會實踐少的人抗挫折能力更強。而大學生社會閱歷淺、社會實踐少,不能對挫折進行正確認知和有效應對,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常常不知所措。因此,要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社會的瞭解,增強應變能力,體驗克服困難的成就感,從而提高自身應對挫折的能力。大學生只有在實踐中經受住挫折的磨難,才能培養起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磨鍊出堅強的意志品格,才能始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和挫折。

  總之,挫折教育是一項過程複雜、任務艱鉅的社會性系統工程,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需要構建起全方位的教育體系。只有多管齊下、同心協力、互相配合,才能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範文二:對於當代大學生挫折教育探析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飛速發展,高校大學生面臨著諸來自多校內外壓力,如情感、就業、學業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力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考驗,因此對在校大學生實施挫折教育顯得異常的重要。本文通過闡述高校開展大學生挫折教育必要性,分析大學生遇挫原因,探討了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一些途徑和方法,提高大學生正確面對挫折的能力,使其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挫折教育;必要性;途徑與方法

  一、大學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挫折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素質教育的需要適應社會生存的需要。我國已將挫折教育的內容納入心理素質教育的課程設定當中,學生健全心理素質的培養更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抗挫折能力培養。目前,我國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還不是太樂觀,許多學生在挫折面前不能獨立思考,冷靜下來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而是採取一種消極迴避或者過於激進的行為,這樣往往會使他們產生埋怨、悲觀、失望,甚至輕生的念頭等消極情緒,這些不當的處理方式進一步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就必須重視學生受挫能力的培養,而挫折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徑。素質教育是是每個教育階段都倡導的教育理念,它除了包含常規教育理念上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體育素質、文化素質和科研素質之外,還包括抗挫素質培養。我國的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書本講授輕綜合能力的培養,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綜合能力不高,受挫能力不強,導致畢業後走上社會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這也是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模式的造成的結果。因此,加強和提高大學生挫折教育能力,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和學校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大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很好進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培養,一旦步入社會,發現與大學校園環境相差極大,只看到了社會的複雜面和陰暗面,不能正確處理,那麼會給大學生帶來極大的不適應感。因此,給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求得自身發展的需要。

  二、大學生遇挫原因分析

  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其原因也多種多樣。

  ***一***人際交往不適應導致的挫折。進入大學前,學生主要精力和任務是學習,學習成績好就行。進入大學校園後,生活豐富多彩,人際交往頻繁,有些同學因為缺乏與人交往經驗,不善與人交往,長期以往會產生與人交往的困難感,形成自閉,內向的性格,產生壓抑感和挫折感。

  ***二***學習方式和特點不同導致的挫折。大學生學習除了上課,學習全憑自覺,所以自主學習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大學階段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大多數學生高中畢業前,習慣了靠教師手把手教,家長看著,填壓式學習方式。這些學生一旦進入大學,如沒有養成良好的自覺性和學習習慣,遇到考試突然亂了陣腳,往往成績並不理想,自信心大打折扣,長期以往,厭學、逃課等不良習慣嚴重滋生,造成了挫折感。

  ***三***戀愛觀不成熟導致的挫折。大學生談戀愛已成為現今校園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對於高校我們既不反對,也不提倡,但是不少大學生對愛情觀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慎重的態度,不能擺正愛情的位置,因戀愛受挫已不爭的成為大學生面臨的諸多問題之一。

  ***四***就業困難和壓力導致的挫折。現今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是大學生個人的問題,更是國家和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業難已成為在校大學生一個切實存在的心理負擔,特別是面臨就業的畢業生,對就業難,求職過程中挫折不能正確對待,從而產生諸多不良情況和沉痛的教訓。

  三、大學生挫折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利用“兩課”, 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挫折

  “兩課”教育是現代高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開設的人生成長課程。高校必須在“兩課”教育中,發揮主導功能,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培養其勇於應對挫折的能力,不斷提高抗挫能力。高校應將“挫折教育”納入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識別和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幫助學生正確、理性的對待情感等問題,不斷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大學生抗挫適應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輔導員、學工人員要有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確意識。通過廣播、宣傳欄、網路等途徑宣傳心理諮詢的性質和作用,解除學生疑慮。為新生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利用“心理諮詢室”開展定期、定點和專人心理諮詢,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心理學技巧正確發掘自身心理潛能,有意識的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培養良好的性情,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保持自信、樂觀、真誠、豁達和堅忍不拔的心理品格。要提高大學生的抗挫能力,光靠教育是不夠的,還要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增強大學生抗挫能力。學校應當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磨練,積累抵抗挫折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