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素質教育論文
要真正推行美術素質教育,就必須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的各種能力與素質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培養和提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議小學美術素質教育》
【摘要】小學美術教學要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真正實現審美、認識、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並舉的功能。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
【關鍵詞】小學美術;素質教育;藝術素養;藝術再創造;課堂評價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語數外這些主科需要研究的問題,也是承擔著美育薰陶和發揮學生想象力的美術學科需要思考的問題。《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美術教學要擺脫以技法傳授、技能訓練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而是旨在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並不斷髮揮美術的審美、認識、教育三者並舉的功能。那麼,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入手來轉變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呢?
1由傳統的注重技法向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轉變
小學生美術主要是為了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激發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小學美術教學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注重技法、注重專業知識的教學傳統,防止過早地接受技法知識禁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小學生學習繪畫並非純粹意義上的美術創作,而是學生天真的幻想和豐富想象力的再現。教師不加限制的美術教學,能為學生留下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比如,在教小學一年級學生美術時,孩子們用鉛筆隨心所欲地畫各種線條,然後在分割的塊面上填上自己認為好看的顏色,結果每個學生畫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來是山水;有的則像樹林……不但突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線條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不教而教”這種隱性的教育方式,是小學美術的最佳選擇。教師不將美術知識、繪畫技巧強行加給幼稚的小學生,讓其成為禁錮學生想象和創新的羈絆。讓小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受描繪物件,併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再創造。衡量小學生的美術作品的標準,並不是其與實物有多大的相似度,也不是多麼神似,而是誰的作品更具創造力,更與眾不同。讓美術教學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真正想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轉變。
2由重視臨摹訓練向培養學生的藝術再創造轉變
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主要圍繞著“看畫”和“臨摹”兩者主要內容進行教學,主要培養學生運用教師傳授的繪畫技巧,對現有的美術作品進行描摹,以描摹的相似度判斷學生學習成果的優劣,其最高標準就是描摹的與原作惟妙惟肖。這就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原作的構圖、用色等來進行繪畫,不允許學生加入自己的想象、修改和創新,嚴重阻礙了小學生的創作靈感和創新精神。日本、美國、中國的孩子畫蘋果的故事,恐怕是人盡皆知了吧,其弊端再次也無需我再囉嗦。新課改後,小學美術教學不但在數量上減少對臨摹訓練的安排,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臨門相似度的要求,而是追求一種神似的效果。更多的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比如,在學習“小鳥”這一課時,讓學生先回憶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小鳥,並描述自己親歷的有鳥鳴的生活場景。然後,讓學生閉著眼睛聽鳥的各種叫聲,讓學生在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將剛才的畫面描繪出來。學生的美術作品充滿了個性和靈性。在學習“色彩”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顏色,並回憶自己喜歡的顏色在生活的那個方面較多被運用。然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顏色畫一幅畫,表現自己的一種心情。這種看似離奇的課堂設計卻受到學生極大的歡迎。有的學生花了一件迎風飄飛的紅裙子,題目是《喜悅》;有的學生在一張紙上換了一雙眼睛,其他部分都染成黑色,題目為《憂鬱》;還有學生畫了一片草地,以綠色為主,題目為《成長》;還有學生在一張紙上畫了一輪紅日,取名為《希望》……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最大程度得到體現,每個學生都畫出了內容不同、色彩不一的圖畫,並在創作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真正的創作的快樂。
3由教師獨霸評價權轉向學生參與課堂評價轉變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獨霸評價權,學生的繪畫作品好與否,哪裡好,為什麼差,都是教師一人說了算。不允許學生反駁,更不允許學生參與評價。但凡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進行質疑,教師就會講出一大堆美術學專業知識和專業術語來對學生進行“轟炸”,指導學生低頭接受方罷。在教師的傳統意識裡,總認為:“小學生能懂什麼?讓他們評價同學的美術作品,只能導致跟著感覺走,忽視了美術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殊不知,美術這門藝術在很多時候更需要的就是跟著感覺走。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貴婦曾對馬蒂斯所畫的一個女人提出質疑,認為畫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個女人,而是一幅畫。”貴婦人認為畫得真實才好,而馬蒂斯一語就道出了繪畫的追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評價過程中,教師才能更多地瞭解兒童在繪畫中的語言和思維。在畫《雛雞圖》時,讓學生分組對同學的畫作進行評價。結果各組學生評出的“最佳”作品相差很大,有的構圖極不合乎美術專業要求的一張畫評為最佳作品:把小雞畫在紙的下面邊線上,而上面邊線多是一個太陽、幾朵白雲;中間剩下大片空白;有的卻將種類作品評為最差。我讓各組學生陳述自己評價畫作的理由,前邊的小組認為:小雞要在地上走,只有畫在下邊邊上才有在地下走的感覺,否則,就是在空中走了;後邊的小組認為,整張白紙都在一個平面,哪裡都可以是地面,那樣畫天和地之間的空白太大,不好看。教師不必對學生的理解進行矯正,只要學生用心去畫,用自己的繪畫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就應該得到支援和理解,肯定每位有思想、有個性的作品,鼓勵學生堅持自己的美術思維。我們的小學美術教學並非美術專業教育,也不是為了培養畫家、藝術家,而是讓學生的創新在美術教學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