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理論在提高高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中的作用論文
理論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學根本性質理論的一個心理學分支,也稱體系心理學。它以揭示各種心理現象之間以及心理現象與現實之間相互聯絡的規律為任務,不但可以解釋、預測並有意識地支配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而且可定向指導心理學各區域性分支學科的研究。;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心理學理論在提高高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中的作用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心理學理論在提高高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中的作用全文如下:
在高職教育中,越來越多的老師逐漸產生一種共鳴――學生越來越難教,成績越來越不理想,老師越教越沒動力,學生越學越沒興趣。作為一位高職院校的英語老師,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應當調整心態,找到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才是高職院校老師的首要任務。
關於此類問題的研究有很多種,有的從學生的入學條件進行調查研究,有的從教師的授課方法進行比較,有的從學校的管理模式進行討論,但筆者卻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英語教學的模式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度剖析是一個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課題。
首先,我們通過對心理學的理論進行分析,進一步查詢學生英語學習態度散漫或厭惡英語學習的主要原因。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在20世紀50年代,認知心理學在西方社會逐步興起,這種心理學思潮的核心是輸入與輸出之間發生的內部心理過程。心理學分別從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這兩個方面分析學校的日常學習模式。與其他教學理論有所區別,心理學認為教師只有在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之後,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找出正確的方法。對於討厭英語或者英語興趣不濃厚的學生,教師應分析其心理狀態,瞭解原因,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教學相關的心理學理論有很多種,針對本文提到的問題,可以運用以下理論具體闡述。
①動機理論。動機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需要***need***,另一個是刺激***stimulation***。學生的學習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某種動機的驅使,這種動機就是我們所謂的學習動機。這種動機能夠使學生產生或者持續學習行為,並且這種力量會指引學生朝著特定目標不斷行進。
②習得性無助理論。這指的是由於反覆的打擊或者失敗而形成的一種自甘墮落、自我放棄的消極行為。[2]學生在課堂上受挫,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某些失敗後果出現後,就會有不良的心理因素產生。面對這些狀況,他們無法控制,卻又無力改變,最終只能自暴自棄。
③正性強化理論。它強調的是行為的後果會改變最初的某種行為,目的在於改變這些不好的、消極的行為與態度,通過心理、行為等多種方式的干預,從而建立某種較好的行為規範,採取多種積極的、正面的方式,鼓勵正確行為反覆地、持續地、頻繁地出現。針對那些存在無力感的學生***課堂沒有回答出問題、課後沒有完成作業、語言能力差、考試不理想甚至不及格的學生,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不會改變現狀,很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老師們應當以正性強化為主,及時鼓勵學生的正常表現,讓大家忽視某些異常行為,減少學生的挫敗感,激發他們對這門課程的興趣。
通過對以上心理學理論的分析,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①對於英語學習興趣缺失的學生,由於缺少驅動力,他們往往不好好學習,不愛學習,不想學習,沒有求知慾望,因此,這類學生需要強大的外因干擾,我們應對其多鼓勵,多嘉獎,多肯定,使其產生動力,從厭學到“我想學”。
②當學生能夠自覺地、主動地開始學習以後,切忌中途傷害學生的自信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沒有回答出問題、問題回答錯誤、考試不及格時,老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淡化甚至忽視這些因素,努力尋找學生身上的亮點,然後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甚至是成功的喜悅。這樣,在以後的學習中,學生就會努力地完成課堂任務,消除挫敗感,產生成就感,就會做到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③在學生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的時候,老師的作用就能真正地得以體現了。教師應告訴學生循序漸進的道理以及持之以恆的重要性,教給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堅持反覆、迴圈的學習。
高職教育當中,學生學習興趣缺失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其中,英語學習的興趣缺失更為嚴重,因此,分析問題的根源,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法,對高職英語教學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