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感恩教育淺析論文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傳統美德、是一種自我行為。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表現“感恩”的內容豐富多彩,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有效地滲透感恩教育,使每個幼小的心靈得到一次次深刻的洗禮,從小樹立起學會感恩,學會感激,奏響和諧社會的生動樂章。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感恩;教育
當今的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的條件優越,父母的溺愛,知恩圖報已離他們太遙遠。對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大自然的賜予等,都覺得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從沒有想到回報。從而產生的種種不良的現象,讓人堪憂,這迫切需要進行感恩教育。
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是主戰場。感恩教育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之一,感恩教育的內容涉及面廣,最基本的有感父母之恩、自然之恩、社會之恩、祖國之恩等。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找準感恩教育的切入點,不失時機地滲透感恩教育,使每個幼小的心靈得到一次次深刻而長久的洗禮,從小樹立起學會感恩,學會感激,學會回報,才會奏響和諧社會的生動樂章。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
1 深入剖析小學語文教材,弄清教材編寫意圖
小學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感恩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涉及愛國題材的,如《我愛祖國》等,有體現父母的養育之恩題材的,如《秋天的懷念》、《地震》中的父與子等;有如《畫楊桃》等感師恩的課文,《她是我的朋友》等感友恩的課文,還有描繪大自然的賜予之恩的《只有一個地球》等。教材中一篇篇真摯的散文、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詩歌不僅僅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素材,更是對學生進行著感恩教育的重要題材。小學語文教材裡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讚歌,我們應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有關感恩教育資源,細心體會,認真琢磨,細細品讀,深入課文的意境之中,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賞析、領悟,激發他們的心靈,達到教育的目的。
2 有效利用文字,從文字入手,培養感恩意識
在語文課堂中,以文字為載體,充分利用文字進行角色體驗、情感體驗、情境體驗來引導學生知恩、感恩、施恩,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讓感恩的心延續。
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要讓學生知恩,只有之恩,才能圖報。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文字特點,引導學生從中篩選資訊,明白對誰感恩,感什麼恩。如表現大自然之恩的,通常是寫景的記敘文或是說明性質的文章,如《桂林山水》、《長城》、《頤和園》等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要點、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從景物特點、從事物特點中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燦爛文化,感知大自然之恩。如《十六年前的回憶》、《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詹天佑》等寫人記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或事件的意義,能讓學生感受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感知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
在知恩之後,要讓學生體驗,俗話說: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因此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才能達到目的。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是情感體驗的重點,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教師要求學生反覆朗讀,從中體會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如《窮人》一課,抓住文中,突出主要人物――桑娜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寫員》一課,要反覆朗讀有關敘利奧的心理描寫的語段,體會敘利奧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對家庭的責任感;如《山雨》一課中對景物描寫細緻的語段,引導在反覆的朗讀中深入意境,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會大自然的神奇。又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充分想象五壯士英勇殲敵的情景,激起抵禦侵略的萬丈豪情。
報恩和施恩是目的,只有將情感迴歸於現實,付諸於行動,有強烈的表達慾望,情感才能得到昇華。在學習課文後,還要引導學生迴歸現實生活中,以文字知識為內容進行拓展,讓他們說說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如教學孟郊的《遊子吟》一詩後,讓學生說說你想對你的媽媽說些什麼?學了《窮人》一文後,提出“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來後你會說什麼呢?等。”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不斷深化,不斷拓展,讓學生們幼小的心靈受到薰陶,從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生活,對待人生,使中國的五千年的文明得以源源流傳。
總之,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來體現感恩,滲透感恩,要善於利用語文教材資源,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報恩,這樣感恩之花開遍每個孩子的心間,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祖國的未來就會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李文清,姚恆朋.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的實踐性探索.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年31期
[2] 查賀琴. 資訊科技環境下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年08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