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淺談論文

  感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學校要因地制宜實施,培養學生感恩的心,並注意進循針對性、情感性、永續性和系統性等原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教育展現感恩之心》

  摘要:感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學校要因地制宜實施,培養學生感恩的心,並注意進循針對性、情感性、永續性和系統性等原則。

  關鍵詞:感恩教育 實踐 反思 原則

  感恩是一種崇高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永懷感恩之心,才能感激供我們處身立世的人類社會和自然,才能飽結奉獻的美好情情愫,也才能從各個方面獲得更大的情感回報。在自然界中就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的傳說。中華五千年文明孕育的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許多傳統美德,如“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處世信條,都在警醒著我們,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應懂得感恩。《史記》中寫的荊柯、聶政等,其實都為報恩而甘願獻身的豪傑,他們之所以歷經多少的朝代更替,仍能彪炳青史,因為他們身上閃耀著一種公認的社會美德。

  一、在青少年中弘揚感恩美德

  令人擔憂的是,這種五千年文明孕育而成的美德在當今的青少年身上漸呈頹縮的傾向。

  一方面,現代社會經濟發達了,物質文明瞭。社會的開放也使西方的各種思潮紛至沓來。這一切在開闊青少年視野的同時,也使孩子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多元化了,同時孩子們的感恩意識也在這蕪雜的社會思潮中日趨淡薄,這是一種潛在的危機。

  另一方面,獨生子女的特殊生長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變更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能力缺陷和情感缺陷。這種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正在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青少年。使他們在心理上、行為上對父母親、師長、朋友的愛視若無睹,理所當然地接受,而對旁人、對父母、對生活、對工作、對社會乃至對國家卻抱著冷漠和不負責任的態度,以至“不肖兒不知報娘恩”成為許多家長遲來的感慨。這些現狀都在提醒我們,感恩教育勢在必行,而學校更應該義不容辭地肩負起這個艱難的任務。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切實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新課程也要求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統一和諧的發展。因此,開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孩子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祖國、感恩社會、感恩自然、感恩擁有,這是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構建學校德育的重要元素,學校德育的基礎,也是社會、家庭、學校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時代的要求,學生個性健康人格健全發展的必要。

  二、用教育喚醒內心深處的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教育,立足於使學生達到“向善”的境界,引發學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態度、意志和情感,引導他們關注社會、關注自然、珍惜生命。筆者認為,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塊教育陣地,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

  首先,傳授感恩道理,培養感恩意識。有能力的學校可以選擇、編寫感恩教育的校本教材,列入學生必選的選修課程。如《弟子規》、中國歷史上的銜草結環、滴水泉的美麗傳說和田世國為母捐獻腎臟的現代感人故事等都可以做為教材,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設相應的課程。通過班會課、主題班會課、閱讀課等途徑向學生闡明為什麼要感恩、怎樣感恩。使學生知道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知恩與圖報是每個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使學生懂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生活、對親人、師友、社會、祖國、人類、自然心存感激。並學會如何用正當的方式給予報恩。

  其次,建立感恩文化、激發感恩情感。學校可採用形式多樣的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積極建立感恩文化氛圍。如把感恩歌曲《母親》、《一封家書》等改編成上下課鈴聲,讓學生每天接受感恩音樂的薰陶;週末選擇《孝子感天下》、《揹著爸爸上學》、《回報恩情》等影視進行感恩影視展播;舉辦以感恩為主題的藝術節,演講比賽;校園內設立燈箱展示感恩名言,舉辦以感恩為主題的作文寫作競賽等。讓學生處處時時浸演在感恩的氛圍中,感受到感恩就在我們的和諧生活之中,深化學生的感恩意識。

  最後,強化感恩實踐,實現道德內化。在學生獲得感恩知識,體驗感恩情感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把感恩意識和情感貫徹到學生的行動中去,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使感恩成為一種習慣。在新課程背景下,將感恩實踐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地聯絡在一起,納入課程管理,同時建立激勵機制,以機制來促使學生自覺報恩習慣的養成。

  例如,將感恩實踐列入社群服務課程進行管理,建立感恩檔案。要求學生從最基本和最基礎的感恩報恩活動做起。如給養育自己的父母,培養自己的母校、老師寫感恩信,親手製作最簡單的賀卡等。雙休、節假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報答恩人、親人、社會、家鄉的事情,並記錄下來,整理進人個人成長記錄袋,同時,讓學生對活動進行小結與反思。學校對這項實踐進行學分認定,並將其作為綜合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正是這些看似人人可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旦注入學生的精神核心,就會轉化成一種習慣,就很有可能影響他一生的行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更何況是情感豐富的青少年,只要我們不懈地進行教育,持之以恆,充足的感恩源泉必能結出燦爛的報恩之花。

  三、用感恩教育促使學生成長

  感恩教育的實施,對於構建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用身體和心靈去體驗和感悟。讓他們用心去反思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師長、朋友、社會給他們無私的奉獻,創造的幸福。讓他們品味發生在日常生活周圍那些微小、平凡卻又讓人感動無比的事。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展撼,使知恩圖報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烙上深深的烙印。使學生明白知恩是人生境界的真切體現。真正的“知恩”是發自內心的,是流淌在人的血液中的,是一種自然和本性的流露。人每時每刻都在享受著父母、他人、社會、祖國、大自然的恩惠。只有用心去感受,品味生活中、學習中的美好,從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才能得到幸福感。從而精神更自由,精神生活更豐富、多彩。另外,還要讓學生認識到,感恩不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情感上的回報,而且情感的回報是雙向的。人處於感恩的心態時,也會從中得到一種欣慰的滿足,能真切地從感恩中得到愉快的情感體驗,這種愉悅是物質和金錢所不能替代的。

  其實,感恩教育更深遠的意義是要學生明確,當一個人赤條條地來到人世後,你究竟從自然、社會、親人、他人之中承受了多少的恩惠,要他們懂得這樣的一條道理,離開社會的個體是無法生長的,人與人只有處在一種互惠的關係中,人類才會走向文明。每個人對周圍的一切都要常懷感恩之心。有人慨嘆當今社會人情淡泊,缺乏愛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缺少一顆感恩的心。有了感恩的心,就會產生對社會和人類的親和力,就會融化自私和冷漠的陰冷心態,也會自動化解他人不經意的傷害而帶來的仇恨心理,同時也會自然形成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品德。這種品德經過積澱醞釀,一旦成為意識中的一部分,就會自然而然地昇華為報答社會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報效祖國的勇於捐軀的祟高精神。因此,要培養這種祟高品質、道德就要從看似低階的感恩層面教育做起。古人說,忠臣必來自孝子,這話並不是沒有道理。

  四、從原則中展現感恩教育

  感恩是社會和諧的粘合劑,和諧社會、和諧校園需要感恩之心,但是要培養孩子們感恩的心,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要使感恩教育達到好的效果,以我個人的經驗,我以為還需遵循以下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實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學生對感恩的認識和期待,分析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對感恩教育的內容選擇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對感恩教育方式選擇也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要以理服人;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與現實可能有差距,教師要意識到並知道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

  ***二***情感性原則。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在實施感恩教育的過程中要通過設定情景做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誘發學生的理性思考,避免空洞、枯燥、無味的說教。我校的許多感恩主題班會都是在淚水和感動中完成而實現教育目標的。

  ***三***永續性原則。感恩的觀念和習慣的形成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否則,半途而廢,前功盡棄。要把感恩教育貫徹到每一學年、每一學期的日常教學、管理等本職工作之中,持之以恆地開展下去。

  ***四***系統性原則。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實效,只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還難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長們的大力支援與配合,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幫助與支援。感恩教育不應只侷限在課堂上老師的言傳身教,更應注意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言傳身教。學校可以利用家長學校的途徑,讓家長認識到感恩教育的作用,以期主動地與學校配合。同時,感恩教育必須與文明禮儀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價值觀教育、理想教育等結合起來,還必須把感恩教育與師德師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