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早期教育論文

  隨著人們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度日益提高,而人們針對早期教育在對幼兒教育方面是否能起到作用還存在一定的疑慮,對早教的有效性進行探討和明確,可以增進我國在幼兒教育工作方便的開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0―3歲幼兒早期教育》

  【摘 要】“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由此也可看出,三歲之前的教育對幼兒一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文章從早期教育的原因探析、早期教育的誤區以及有效地實施早期教育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為家長更好、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早期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0-3歲幼兒;早期教育;建議

  義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出生後頭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整個一生中的任何階段。”這說明,出生至三歲的早期教育為幼兒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也為培養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才鋪下道路,重視幼兒早期教育是毋庸置疑的。

  一、早期教育的原因探析

  1.早期教育是國家的基石。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曾在他的著作《理想國》中描述一個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國度,在那個理想國度中“幼兒的教育是國家的基石”。在當今社會各種各樣的國際競爭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就依賴於教育,教育的成功捷徑,則追溯到幼兒時期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成功關乎國家的未來,民族的繁榮和昌盛是國家日益強大的基石。

  2.抓住幼兒潛能發揮的關鍵期。日本兒童教育家木村久一總結出兒童潛能的遞減規律,他強調每一個幼兒都具備潛能,但潛能通常遵循“遞減規律”:如果幼兒生下來就在理想的教育條件下被培養,幼兒可以發展自己能力的100%;但是,如果從5歲開始進行教育,就是在理想的教育環境中,幼兒也只能發展自己能力的80%;若從10歲開始教育,就只能發展自己能力的60%,也就是說,教育越晚,兒童潛能發展所受到的阻力越大。簡單地講,每種動物都有適合發揮潛能的關鍵期,有的動物長,有的動物短,無論長與短,動物潛能必須在這個期限裡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潛能開發的關鍵期內進行開發,則會“事半功倍”,相反錯過關鍵期,則會“事倍功半”,三歲之前的教育決定幼兒一生的健康順利成長,因此,要抓住幼兒發展的關鍵期。

  3.幼兒是早產三年的動物。王東華在《發現母親》一書中提到人類的嬰兒剛出生時,頭部特別大,腦的重量是成人腦重的約25%,比成年類人猿還要重,在出生後頭一年,大腦發育特別迅速,要想使人類的幼兒像一些哺乳類的幼崽那樣強大,就需要把人類現在的妊娠期再延長12個月,這也就是說,人類是生理上早產的動物,但是波特曼從把人與動物幼崽的現象對比中發現,人類並不是生理上早產的動物,恰恰相反,人類嬰兒的生理是比較成熟的,早產僅僅是他的大腦的發育,心理學家格賽爾曾對野生兒的智力發展進行研究發現,在人的一生中,出生以後的頭幾年是形成正常個性和心理機能關鍵的時期,此時腦的正常發育,特別是周圍環境的影響決定他今後的心理髮展方向,腦在此時仍處於胎兒期,從母親孕育的胎兒變成環境孕育的胎兒,此時大腦就像高階電腦,有著強大的相容,植入狼的環境的子宮就變成狼孩,植入熊的環境的子宮就變成熊孩,但是一旦過了這關鍵的3年,人腦從環境子宮孕育分娩,這時大腦基本成熟而不再會發生大的變化,人腦是早產3年,因此,在這3年裡要對幼兒進行及時教育。

  二、早期教育的誤區

  1.把早期教育視為“超前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家長所期待的,但是從小讓幼兒的自由玩耍時間被各種各樣的“超前教育”所替代,那麼原本對學習充滿興趣和期待的幼兒便會對學習產生厭倦,從長遠來看不利於幼兒今後的發展,這是因為家長未能正確認識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缺乏對早期教育正確理解導致的。

  2.家長教育方式的誤區。重視幼兒的早期教育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並且許多家長多以“早教書本”為標準餵養幼兒,例如,孩子的肢體發展、睡眠時間等,但是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身心發展存在差異,家長不應該按照同一標準模式要求。

  3.兒童觀的誤區。許多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曾抱有“實現自己當年的夢想”的理念,把幼兒視為自己的“還願”工具,因此,不顧幼兒的興趣愛好,過早、過多地進行智力的教育,更有些家長把幼兒視為寵物,嬌慣成風,過分保護、替代,使得幼兒從小失去許多鍛鍊的機會,導致幼兒的成長受到阻礙。

  三、有效實施早期教育

  1.早期教育從一出生就開始。教育要及早進行,出生就對幼兒實施教育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正如木村久一總結出的兒童“潛能的遞減”規律,及早實施教育,抓住幼兒潛能開發的關鍵期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也講過,教育應該從一出生就可以,家長應及時抓住教育時機,對幼兒進行適時教育。

  2.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早期教育觀。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其生命的每一個歷程都有不同的發展規律,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是教育好幼兒的前提。正如愛爾維修所說,“即使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教育得法即指應該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材施教,而且家長還要樹立正確的早教觀,對幼兒的早期教育,要通過幼兒的自主活動而喚起其好奇心、興趣、求知的慾望,從而刺激幼兒智力迅速地發展,而不是注重幼兒各種各樣的智力知識的灌輸,忽視其當下的心理髮展特點。

  3.尊重幼兒的興趣,激發他們活動的積極性。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講過,“早期對幼兒開展教育就是要使幼兒的興趣和熱情得到順利發揮,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得到順利的發輝,就會成為成功的人。”然而現如今家長一發現幼兒有某方面的興趣,就似乎如獲至寶,認為幼兒在這方面是天才,就不遺餘力地培養幼兒這方面的天賦,久而久之,幼兒對這方面的興趣大大減弱,幼兒的興趣是天然的,而父母對待幼兒的興趣則包含功利性的,這種功利性的期待無形中對幼兒施加了一種壓力,最終把這種興趣的萌芽毀滅掉。因此,家長應該尊重幼兒的興趣,給予耐心地指導,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去,想辦法使幼兒的興趣保持長久,為幼兒今後的成長鋪墊道路,與此同時,家長還要激發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樂於動手參與活動創作,對幼兒的積極性給予鼓勵與支援,培養幼兒的進取意識。

  4.習育和化育並存進行。習育指環境,一種社會遺傳。人是早產3年的動物,他先天的生理遺傳是人的生理、心理髮展的重要條件和必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僅僅生理遺傳還不能決定發展的程序,還需要社會遺傳,需要生活在人群之中,同成年人交往,並在其幫助下成長。因此,家長要為幼兒優化生活環境,帶幼兒多到人群中去,多接觸大自然,讓幼兒在生活中得到教育。當然化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化育即人的精神上的教育,縱觀人的精神發展的幾個階段,最重要、最關鍵的不是最後理想實現的顯影階段,而是在童年、少年氣概形成時的感光階段,這種感光階段形成他人生的規模,因此,在幼兒時期,家長要培養幼兒樹立自我形象,給予幼兒積極地鼓勵和支援,重複講述偉人傳記,讓幼兒心理樹立要成為“偉大的人”的自我形象。

  5.努力學習教育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幼兒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不斷獲取、鞏固和提高自己能力的?當然是通過模仿,幼兒的模仿不是簡單地模仿,他是一種正規化模仿,較早認識這種正規化模仿的是日本兒童教育家井深大,他發現幼兒之所以一眼看到汽車說出車種,之所以聽幾遍就能唱廣告歌曲,都是正規化感受方法所致。正規化模仿是把所有的資訊不假思索地接受下來,並且幼兒在正規化基礎上就形成習慣,形成人的心理動力定型。人是早產3年的動物,人在出生時大腦的大部分還是空白,這部分空白要在出生後繼續完成,也就是在接受外界各種資訊的刺激下,人腦才變得更加聰明完善,然而父母是為幼兒提供各種不同的刺激,促進其發展的第一人,因此,父母如何開展教育對幼兒今後的發展至關重要。父母應該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正規化,這就要求家長努力學習各種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修養,規範自己的行為,為幼兒做好榜樣。

  參考文獻:

  [1]威特,蒙臺梭利.卡爾・威特的教育全書、蒙臺梭利家庭教育合集[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2,4.

  [2]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86.

  [3]木村久一.早期教育與天才[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4]王東華.發現母親[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2.

  [5]片意欣.對於才能開發的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2,***10***.

  [6]陳章順.兒童早期教育初探[J].郴州師專學報,1995,***2***.

  [7]錢萍.淺談早期教育誤區及干預措施[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2009,7***10***.

  [8]丁忠鑑.幼兒早期教育的誤區及對策[J].幼教研究,2012,***2***.

  [9]白豔霞.0-3歲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學院學報,2013,29***10***.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