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早期教育的誤區
孩子早期教育時好時壞雖然至今仍有爭議,但是對於一些常見的誤區我們還是必須瞭解的,有哪些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誤區一:超前型
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兒學得快忘得也快,孩子過早對學習產生厭倦。
誤區二:技能型
許多家長存在重視幼兒學習珠心算、彈鋼琴等技能,而忽視了幼兒智力、情感的發展。這樣會導致孩子將來缺乏獨立思維的能力。
誤區三:跟風型
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家長在選擇的時候,不應盲目跟風,要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和特長。
誤區四:玩樂型
幼兒不僅要過一個快樂的童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產生思索,為小學教育打下基礎。
早教班的好處
1、早教不等同於教育訓練
你還以為早教是教孩子學唐詩宋詞,數學英語嗎?現在的早教早就不限於此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早教並非教“魚”,而是要求家長做到“以情為先”、“以養為主、教養結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時與孩子語言交流,與他們在生活和遊戲中良好互動等。專家指出,嬰兒從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家長要關注並培養其身體、情感、認知、社會活動能力等。
2、積極樂觀性格的培養
積極樂觀的性格可不是早教老師可以教給孩子的東西哦!積極愉快的人生態度是小兒心理健康發展以及身體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如經常對小兒微笑,對小兒的態度要和藹,經常給小兒逗樂等,使小兒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狀態。
大人常抱怨,孩子自然也會經常不滿意;家長霸道不講理,孩子也會學到這一套;大人常壓抑打罵,孩子也會變得懦弱膽小。您的管教方法是否友善快樂,也會關係到他是否聽話,如果孩子討厭刷牙洗臉,父母就要懂得先把好的情緒帶給他,你可以邊洗自己的臉邊哼著歌當然刷牙的時候哼歌就不是很實際了,讓孩子覺得洗臉是件愉快的事,之後問他要不要洗,讓他產生期待的心理,進而喜歡這件事。這個過程好像在玩,但也做到了常規該做的事,所以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父母不妨學些卡通的話與幻想,讓孩子感染到您快樂的情緒。
3、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良好生活習慣主要說的是孩子規律的睡眠、飲食習慣、大小二便的控制和穿脫衣。如培養小兒能自己上床到自動入睡,安靜入睡;學會正確使用餐具,自己吃飯;培養自己洗手,洗臉,脫、穿衣褲等;培養定時大小便到小兒能自己去廁所解大小便的習慣。
4、安全意識的培養
小朋友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是就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如果家長不進行正確的指導,培養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後果就會不堪設想。有的家長習慣用禁止的辦法,直接告訴孩子“不要將手指插入電插座的孔內”“不探身窗外”“不拿滾燙的東西”等,其實禁止是一種效果不好的做法,有可能會更加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所以,家長在向孩子提出一些安全規範時,應耐心地講清原因。如;不要把手指放在門縫裡,否則別人一推門,會夾傷你的手指;不要在馬路上玩,那裡車子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被車撞倒……幼兒明白瞭如果這樣做的危險後果,理解了家長的限制是出於對自已的愛護,也就不會去貿然嘗試了。
5、動作的培養和訓練
根據孩子的發育情況,而安排不同的訓練方式。例如訓練三個月的孩子俯臥抬頭,訓練六個月的孩子學會坐、10個月的孩子扶站、訓練一歲的孩子獨走等。並培養小兒搭積木、握筆畫圖、摺紙等精細動作。
6、語言及認知能力的培養
培養小朋友的語言能力。比如給孩子講故事、念韻律的童謠和唐詩、聽音樂、和孩子對話等,教小兒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如眼、耳、鼻、嘴;認識顏色如紅、黃、藍、綠;區別大小,“前”和“後”
早教怎麼辦
體格培養早開始
養育孩子有很多說法和做法,但我和老畢兩個人多年浪跡天涯,平時沒有規矩,養孩子也幾乎百無禁忌,在早教上面唯一的信條就是順應孩子的天性和我們的理性。
有個朋友的孩子,十分早慧,一歲多就開始背唐詩了,老畢聽了,半開玩笑地說:那她讀書的時候念什麼呢?
零至三歲是孩子靈活性和平衡能力發育的最佳階段和時機。老畢認為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最重要的是順其自然幫助孩子體格的發育和成長,此時的早教,其實就是“體教”。讀書倒可以慢慢來。於是,當別的孩子在背唐詩和三字經的時候,我們的兩個孩子在草地上“撒野”。
對我們來說,順應孩子天性,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是“體教”的根本――當然也是因為面對兩個自幼就超級活躍的孩子,我們的精力有限。從會爬之後,哥哥幾乎就沒有被抱過。在家裡,地上鋪一條毯子,由他自己爬,自己揀玩具玩;會走了,就放手讓他走,當然摔跤,但是摔跤的同時他自然學會了什麼是平衡。我們的傢俱都沒有把尖角包起來過,因為用不著,自己學會走路的哥哥極少摔跤。
在外面我們也很少需要抱孩子,因為當世界足夠有趣的時候,孩子不會貪戀父母的懷抱。在公園裡,哥哥和弟弟從來沒有規規矩矩地走過路。哪裡有石頭可以爬,哪裡有意思,就往哪裡去。我和老畢的任務往往是跟在他們後面,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幫助他們免於人為的危險,比如公園裡飛馳的觀光車。當然也有失手的時候,弟弟兩歲,去公園,水譚中錯落著幾塊岩石,哥哥幾步就跳過去了,弟弟跟著,沒想到他腿還太短,一步就跨到水裡去了,驚散了一汪蝌蚪。
家中的智力開發
公公退休前在悉尼大學教教育學,至今崇尚蒙特梭裡教育理論,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天賦,早教為孩子提供了環境和條件,喚醒和激發孩子的潛能。婆婆則是這一理論的實踐者。
在婆婆家中,教育是每時每刻、隨地隨處的。因為她相信,幼小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學習,哪怕只是從沙發這邊挪到那邊,他也在學習:重力,平衡,沙發表面的質感,手抓住沙發邊緣的準確性,脫手的勇氣......孩子只要在動,在看,在聽,他就是在學習。
因此,當哥哥7個月回到悉尼,婆婆幫我看護他時,家中處處都是早教的“戰場”,什麼都可以當做早教的“武器”。在廚房燒飯的時候,婆婆把孩子放在地上,讓他爬來爬去地翻抽屜-當然抽屜的邊上搭了一塊厚毛巾,孩子不會被夾了手。抽屜裡面都是鐵皮罐頭之類,色彩鮮豔,形狀各異,可以滾,可以扔,還摔不破。罐頭玩膩了,拉開第二層抽屜,給他一堆廚具,金屬或木頭的鍋碗瓢盆,敲敲打打,叮叮噹噹,聲音,形狀,質感,都有了,還比我給他買的昂貴的益智玩具有趣,因為都是大人平時拿來用的東西,跟真人秀一樣。
在“智教”上,婆婆的態度是 “純天然”的,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和發揮。有時,跟哥哥同齡的堂妹也過來玩,婆婆就給他們倆用可樂瓶子灌了水,裡面放進去幾塊剪成三角形的彩色泡沫,瓶子滾來滾去,中間的泡沫卻始終浮在水面上不動,兩個堂兄妹趴在地上把那瓶子折騰了幾天也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婆婆卻絕不過問。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約翰 霍特在其經典著作《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指出:孩子是可以主動學習的,而且只有通過主動的學習,才能最終掌握事物的原理;大人的作用就是保證他們的安全,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與合適的條件去探索和學習。婆婆這樣的“撒手”態度,無疑是鼓勵孩子主動學習的一種方式。
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其實很簡單,只要家長稍微“偷懶”一下就好了:比如每次給孩子買來玩具,家長都不必急著去幫他們開啟包裝,因為,對孩子來說,開啟包裝本身就是很有趣的工作和學習過程,既能鍛鍊他們手指的靈活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探索欲和好奇心,而且可以真正讓玩具“物盡其用”。
我們家的玩具沒有退回去過的時候,不是因為這些玩具質量多麼好,而是因為玩具包裝往往都被撕破了,沒有辦法退貨。玩具取出來後,我們一般也不會跟孩子解釋這個怎麼玩,那個的規矩是什麼,我們倆往往會藉著孩子把弄琢磨新玩具的片刻寶貴的寧靜,在一旁做自己的事。孩子犯錯誤的話,如果不是主動跟我們求助,我們絕不參與,不得不參與的時候,也越少越好。
機構早教巧利用
教育孩子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家長總有黔驢技窮的時候。這時候早教機構就可以為家長提供靈感和幫助。
哥哥四個月大時,我開始帶他去參加一個叫做KSpace的早教班。雖然地處東京,但是教師都是從英語國家過來的專業早教人士,能歌善舞。課程裡包括對嬰兒各種知覺的刺激和引發,顏色,音樂,節奏,質感,應有盡有。安排上張馳有度,雖然每次下課,哥哥在回家的路上都會沉沉睡去――太多的刺激,小腦袋瓜受不了了――但回顧起來,哥哥今天的發展是和那時的啟蒙分不開的。
國內的早教機構很多,但要給孩子選擇一個合適的,說實話很難。
上海的很多社群有政府開辦的早教中心,價格便宜,位置方便,參加的人總是很多。但問題也在這裡,因為價格便宜,所以師資素質、教學質量以及教育理念都有不足。特別是如果老師是資深的國營幼兒園教師出身,所謂經驗豐富,就往往會發生一些讓人意外的事情。
一個週末,我帶弟弟去上音樂課。當時人多嘈雜,封閉的空間里老師的聲音越發刺耳,旁邊的一個小女孩,架不住陣仗大哭起來,老師就說:不要哭,再哭下回就不要你來了。母親也跟著一起威脅孩子。孩子當然越哭越傷心。其實,這樣的場合,把孩子抱出去,讓她冷靜一下,很快就不會哭了,然後再抱進來,就可以皆大歡喜了。但老師明顯沒有與孩子感同身受的現代概念。幼兒園老師習慣了“管”孩子,可是一歲多的孩子,需要承受這樣簡單武斷的“管理”嗎。
“金寶貝”一類價格昂貴的連鎖早教中心,實行小班教育,教材是一致的,老師的水平也比較均勻,但也有它的問題:有時孩子就是不要聽課,你該怎麼辦?老畢的辦法是無為而治,老師在講課,孩子要跑掉去鑽那些高低木就去吧,不勉強,可是有多少家長能夠忍心看著200餘元錢的課程就變成了兒童遊樂場裡的45分鐘的自由活動呢?我是不能的,為了避免跟孩子衝突,我索性把帶孩子去“金寶貝”的機會拱手讓給了老畢。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選擇早教中心也需要因人而異。
英國心理學家魯道夫 謝弗指出,兒童的成長是在先天基因和後天養育的結合中實現的:“說兒童完全是父母培養的產物顯然是太過簡單。在相當程度上,兒童憑藉自身的基因構成決定他們自己的培育......在不知不覺中,兒童會引發與他們天性相符合的特定的培養方式。”在我們家,兩個孩子玩在一起,打在一起,但早教中心卻各有所好。哥哥去蒙特梭裡,一定是滿場亂跑,弟弟卻會愉快地沿著邊線走路,並準確地把用過的玩具一絲不苟地放回原處。
而同一個孩子上早教班,也可能生出很多變數來。我給哥哥選擇了創意寶貝的課程,讓他嘗試不同形式的藝術表達方式。每次下課回來,他都會興高采烈地給我展示他的作品,當然大部分都是我完全不能明白的塗鴉之作,但年輕活潑的貝蒂老師總是跟他一起快樂。不幸的是,一年後貝蒂老師離開了,新老師屬於寫實派,約束得多張揚得少,那些可以準確地描畫出花朵綠葉的孩子覺得如魚得水,喜歡信手寫意塗鴉的哥哥卻很快就失去了興趣。
另外,在早教中心,教師往往會在某種程度上給家長施加壓力,這時家長需要堅定對自己的孩子的信心,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是不均衡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發育週期和重點。一些西方國家實行無班級授課制,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和自身發展速度選擇科目和課程就是這個道理。家長一定要了解,一個正常的孩子,現在不會的東西,過一段時間一定會了,在這上面,不爭朝夕。
記得那時老師讓用拇指和食指撕紙,哥哥始終是一把拽過來胡亂撕掉。老師說:如果他能夠用兩指撕紙,那就相當於一歲兩個月的智力。我很不安,但還是堅持了由哥哥去,沒有強行“教”他。現在哥哥是家裡的機械操作高手,在學校做手工也是公認的又快又好。弟弟十個月去早教班,也經歷了撕紙這一關,跟哥哥不同,他輕而易舉地就達到了“一歲兩個月”的水平,可到他真正一歲兩個月大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撕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