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繪畫中的細節

  世界萬物,都有其獨特的外部特徵與內部結構。同一個物體所呈現給世人的肯定是獨一無二的一面,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與印象,正如文學作品中的《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它取決於人的觀察力。看到了才容易想到,想到了才可能畫到,眼中無物必然腦中無物,腦中無物必然手中無物。特別是初學繪畫者,如何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由表及裡、由粗及細,真正能看到、想到、併合理準確、生動細緻地表現,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細節,據《漢語大詞典》釋為“細小的環節和情節”。按字面上的理解,細者,小也;節者,單位或要點也。細節是構成一個體系中最小的又是相對獨立的單位。美術細節,顧名思義,是在美術繪畫中一些不易察覺的細末之處、關鍵之點。“細節決定成敗”已成為許多人的共識。作為美術愛好者,尤其要講究細節,因為正是在不經意的細節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觀眾。美術創作中,我們如何以強烈的細節意識,去捕捉課堂千變萬化的細節表現,在實踐中打造出精彩的作品呢?

  一、看到細節

  繪畫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從眼睛的觀察到大腦的整理再到手的表現,缺少了哪一個環節,都不能準確、生動地表現出物體。而作為第一環節的“觀察”——看,是構築整個繪畫“大廈”的基礎。只有看到才能想到,只有想到才能畫到。面對物體,我們往往是熟視無睹或者走馬觀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對於一個社會人無可厚非,但對於一個繪畫者是絕對不行的。繪畫學習過程中,有些人一出手就畫得像,就有內容,而有些人卻表現得很空泛,這不完全是天生的,這是從小形成的觀察習慣使然。如果經過訓練還是眼中無物、千人一面,那繪畫這條路恐怕是很難走得通的。其實,觀察的過程就是比較的過程,比到細微處也就看到了細微處,看到了內容的細緻才能表現出內容的細緻,俗話說:有的放矢。宋徽宗趙佶的繪畫之所以精美絕倫,就來源於他的細微觀察,在特別注重造型基礎的今天,這是很值得我們借鑑的。

  筆者曾在上二年級的《加一加變一變》時,先出示一個可樂瓶,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看看它像什麼,如果再加上什麼會更加生動。本以為這類問題誰都能回答,沒想到一位女生也許因為緊張,一時答不上,只得垂頭喪氣的坐下。在接下來添畫的環節,筆者又請這位女生當眾試畫,並微笑著鼓勵她說:“還請你來試一試,老師相信你的想象一定會與眾不同。”這一次,女生羞愧的表情變成了自信的神態,因為她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同學們的稱讚,也收穫了美術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二、想到細節

  想到就是要用好腦子,用腦子帶領眼睛去深入細緻地觀察,用腦子去分析比較,用腦子去歸納總結,用腦子去聯想判斷。繪畫本身就是形象思維的產物,眼所看到的任何物體都要經過大腦的分析與判斷,分析判斷得準確到位,畫面才可能生動合理,反之就不可能。只有通過細緻觀察,才能形成準確的概念,只有準確的概念,才能展開合理的聯想,只有合理的聯想,才能生動細緻地表現。只能觀察不能總結,滿眼是菜,就形不成概念;只能看到不能想到,腦中無物,就展不開聯想。繪畫中面對的物體,不管是寫生還是默寫,只有想到了才能做到,只有想得細緻才能做得細緻。寫生過程中因位置、光線、物件的問題,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覽無餘,想到就更顯重要。默寫過程更是一個聯想的過程,畫其所思,畫其所想,想得平淡必然平淡,想得深刻才可能深刻。現在的美術高考基本上都是默寫,想不到就寸步難行,想不深刻就蒼白空泛。

  三、畫到細節

  看到是想到的基礎,想到是畫到的前提,畫到才是最終的目的。畫到是手上工夫,是實實在在的基本功。能看到能想到而不能畫到,是“眼高手低”,是基本功的欠缺,是因“量”的不足而致“質”的低下。看不到也想不到就不可能畫到,硬想畫到,只能是痴人說夢。畫面的實質是內容,內容的實質是細節,只有充分、合理地表現出細節,才能真正明瞭繪畫的真諦。細節是錦上添花而不是畫蛇添足,細節是恰如其分而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畫到整體效果,統一中渾然一體;畫到激情時刻,揮灑間大氣磅礴;畫面點睛之筆,精微處妙筆生花。不過,細節的表現並不是俞細俞好,物極必反,處處都是細節就沒有細節,要對細節進行梳理,正確判斷何處當畫何處不畫,何處當實何處當虛,做到虛實有致,條理清晰,萬不可陷入細節。

  對細節的觀察***看到***、聯想***想到***、表現***畫到***其實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對細節細緻入微的觀察,才能豐富大腦的儲存,才能形成具體、精彩的聯想,才能準確生動地表現,也才能使眼、腦、手有機地結合。

  四、結語

  細節,往往是成就一個人素質的最重要的東西。一位專家說過細節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實際水平,折射出美術家的美感和思想。繪畫細節是閃光點,是開啟思維的金鑰匙,是創作中的重難點和破解點。因此我們應關注細節,讓美術世界開出更亮麗更絢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