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術論文中轉述動詞的對比研究論文

  轉述動詞,作為英語學術語篇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個重要的語言現象,能幫助作者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間,同時又能使得自己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具說服力。如何恰當地用轉述動詞來介紹前人所作研究,談及其提出的觀點與研究結果,在學術論文寫作中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英語學術論文中轉述動詞的對比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英語學術論文中轉述動詞的對比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轉述動詞是學術論文中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它表明作者對被轉述人研究成果的態度, 從而為自己的研究建立空間。本文以人文學科一定量的英語學術論文為語料,對比分析了轉述動詞在這些語料的文獻綜述部分中的運用,表明轉述動詞的合理使用能夠使作者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從而增強其對學術語篇應用的駕馭能力。

  關鍵詞:學術論文,轉述動詞

  1. 轉述動詞及其分類

  轉述動詞指在陳述相關事實和闡釋觀點時所使用的動詞。在英語學術語篇的轉述結構中,轉述動詞作為傳遞相關資訊的轉述標記,具有預示和支配語篇意義的功能。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有效地將自己的論述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聯絡起來,從而使得自己的論述更具有說服力。Hyland***2002***根據所轉述的動作型別,將轉述動詞分為三類:研究型轉述動詞***表示研究的結果或過程***,其中,研究結果型別又進一步分為敘實、反敘實和非敘實三小類;認知型轉述動詞***主要與心理過程有關***,進一步分為積極,批評、遲疑和中立四小類;話語型轉述動詞***與話語表述有關***,可以再分為三種類型:懷疑、確信和反對。

  2. 例項分析

  本文在對轉述動詞進行分析時採用了Hyland提出的轉述動詞分類框架,分別從CNKI和PQDT選取4篇學術論文中的文獻綜述部分,建立兩個小型語料庫,即中國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CEJ***和國際學者學術期刊語料庫***IEJ***,由於這兩個語料庫庫存相近,因此可比性比較大。筆者首先從這些語料中統計出轉述動詞出現的總量,其次分別統計出中國學者和外國學者使用轉述動詞的次數,並將這些動詞進行分類整理,得出相關資料。

  由資料整理所得,C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52次,IEJ中轉述動詞的出現次數為64次,中外學者在撰寫學術論文時使用的轉述動詞數量差別不大。在C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point out,believe,define,indicate,prove,refer to 和 so on;在IEJ中,出現次數最多的轉述動詞分別是define,state,note,argue,view,acknowledge,refer to 和 so on。結果表明,在這11個轉述動詞中,有些轉述動詞在兩個子庫中都出現過,比如 “refer to”和“point out”。

  而且,CEJ與IEJ中轉述動詞的分佈情況也相類似: 話語性動詞占主導地位*** CEJ 中佔28%,IEJ 為41%***,高頻詞也以話語性動詞為主,如 point out,define,state,note和argue;其次是研究性動詞***CEJ 中佔11%,IEJ 為9% ***;認知性動詞出現頻率最低,分別為6%和5%。轉述動詞的這一使用情況與應用語言學的學科圖式是密切相關的,因為作者選擇的語料庫是關於跨文化交際的,它屬於軟學科,這一學科通常以論證為主,來理解社會中的各種複雜關係和問題。而話語性動詞的大量使用不僅是推動論證展開的有力工具,還是作者巧妙地使用言辭來闡明觀點,表達個人立場的一種重要方式。

  2.1 研究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對於中國學者來說,用來描述過程的轉述動詞使用的情況較多,而用來描述研究結果的轉述動詞則較少。另外,儘管作者可以通過反敘實性轉述動詞的使用來表示對他人研究成果的異議,並樹立自己的立場,但是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都很少使用這些動詞來挑戰、質疑他人的論點,因此,此類動詞在CEJ和IEJ中僅出現2次。

  2.2 認知性轉述動詞

  通過分析可知,認知類轉述動詞所佔比例較小,而且中國學者在表達自己對被引述內容的態度時多選擇模稜兩可的試探類動詞,積極的認知動詞使用較少,沒有使用批評動詞。這恰恰說明了Carson and Nelson***1996***的結論,他們發現中國學生經常避免直接批評同伴的論點,也不會直接給出有效的反饋資訊。這一特點主要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內部交流時更傾向於相互協作,而不是向對方提出有挑戰性的、質疑性的問題。因此,受這種環境的影響,中國學者在彙報學術成果時往往會顯露出中庸的立場。

  2.3 話語性轉述動詞

  在本研究中,話語性轉述動詞所佔的比例最大。在CEJ和IEJ中都用了state,discuss和note等詞來表達自己對於被轉述內容的態度,如敘實或非敘實。另外,作者常用一類動詞***如question等***來表示對被引述內容的反對態度,這類動詞可用來表達作者異於被轉述者的意見或主張,但是作者在使用此類動詞時顯得較為謹慎,如IEJ中僅使用1次,而CEJ中沒有此種用法。這些話語性動詞的使用有助於讀者更清楚地瞭解作者或被轉述者的立場態度。

  2.4 小結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學術論文的轉述動詞暗含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所以,翻譯轉述動詞時,不能只看這些詞語的本身, 要通讀全文並充分理解作者對各個轉述內容的態度。

  3. 結語

  在學術論文中, 轉述動詞數量眾多、種類多樣、感情色彩豐富。本文只是介紹和討論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通過對比分析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英語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本研究發現,中國學者通過使用不同型別的轉述動詞來引用他人觀點,以構建個人的學術認識,顯示出其對學科知識的熟悉程度;而且,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者更傾向於使用不確定的、懷疑的或中立的轉述動詞來轉述他人的論點,在評價他人觀點或是陳述個人觀點時,則傾向於使用溫和的語氣。

  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能夠使作者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本研究通過語料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將有助於中國學者瞭解學術語篇中轉述動詞的使用特徵,從而增強其對學術語篇應用的駕馭能力。***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參考文獻

  [1]Carson, J. and Nelson, G.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6 ***5*** : 1-19.

  [2]Hyland, K. Activity and Evaluation: Reporting Practices in Academic Writing∥In J. Flowerdew *** ed. ***, Academic Discourse. Sydney: Pearson Education, 2002: 115-131.

  [3]Thompson, G. and Ye, Y. Evaluation of t 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 [ J] . Applied Linguistics, 1991, 12.

  [4]唐青葉. 學術語篇中的轉述現象[ J] .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4,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