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技論文的文章

  科技成果管理與智慧財產權保護是促進科學技術的生產、應用的兩種根本制度,都是對智力成果的保護體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OECD的科技統計與科技指標

  一、概況

  出於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 統計和科技指標已日益為世界各國和國際 組織所重視。 經濟合作與 發展組織***OECD***是最早系統收集科技統計資料的國際組織,在世界科技統計界處於領先地位,對科技統計的國際標準化和規範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在組織上有一套機構,並有專業人員專門從事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指標研究 工作,並把科技統計、科技指標與 管理決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注意統計資料的國際可比性,研究並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統計手冊,為科技統計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統一標準與規範;

  系統地收集科技統計資料,並建立了科技統計資料庫;

  定期出版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出版物,並充分利用INTERNET資訊網傳輸資訊;

  為滿足制定科技政策對指標的要求,十分重視研究能測獨創新以及與知識經濟有關的指標;

  注意加強與非OECD成員國在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方面為合作、收集非成員國的科技統計資料並建立資料庫。

  以下對OECD的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的這些具體情況和特點分別進行簡要介紹。

  二、組織機構

  OECD成立於1961年,其前身是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目前共有29個成員國,包括了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佔全世界三分之二。OECD的職能主要是研究分析和預測世界經濟的發展走向,協調成員國關係,促進成員國合作,經常為成員國制定國內政策和確定在區域性、國際性組織中的立場提供幫助。

  OECD的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由OECD成員國和歐共體各派一位大使級代表組成。理事會下設委員會,委員會是OECD成員國舉行會議和交換資訊的機構,由各成員國以及一些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歐盟派代表組成,委員會內可設有專家組和工作組。針對不同的領域和議題,OECD共設有200多個委員會、工作組和專家組。

  OECD的日常工作機構是 祕書處,設在巴黎OECD總部。祕書處下設司或部,每一個司服務於一個或若干個委員會、委員會的工作組或專家組。祕書處為OECD政府間的交流與協商提供資訊和分析材料。為此,收集資料、分析和研究指標就成為祕書處的極為重要的職能和工作。

  OECD的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主要涉及該組織的科技政策委員會***CSTP***和祕書處的科技工業司***DSTI***。CSTP是OECD的常設委員會,由成員國以及作為觀察員會的非成員國和國際組織的代表組成,其主要職責是協調成員國的科技政策、促進在科技領域內的合作。CSTP***以及OECD的工業委員會***服務的工作機構,CSTP所需要的科技統計資料、科技指標以及其他資訊和分析材料都是DSTI提供的。DSTI下設的經濟分析和統計處***EAS***是主要從事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的機構。EAS的主要工作是:對各成員國和部分非成員國進行R&D調查、收集資料;處理資料並建立資料庫、編輯出版科技統計資料;編寫科技指標為科技政策委員會提供資訊和分析資料;組織專家研究科技統計方法和指標、組織編寫各類統計手冊和規範。

  為了確保科技統計資料和科技指標的可靠性和國際可比性,不斷改進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以滿足CSTP的需求並提高反映科技政策和國家特點的有效性,CSTP下設科技指標國家專家組***NESTI***。NESTI由各成員國以及聯合國和觀察員國家的代表組成,它是對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方面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稽核、建議和協調的機構。EAS的有關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的工作 計劃、各項工作的結果、提交給科技政策委員會的分析材料、科技指標、科技統計的標準與規範等都得經NESTI進行檢查和稽核。該專家組還可以就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工作向CSTP提出建議,經批准後由EAS具體實施。此外,NESTI還可以協調各成員國的科技統計,各成員國和觀察員通過各自代表可以交流在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方面的 經驗和做法,也可以組織各成員國有關專家進行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研究。

  三、科技統計標準與規範

  制定科技統計標準和規範是科技統計的基礎性工作,OECD為此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自1963年以來,OECD相繼編撰正式推出了5本手冊,按出版時間順序依次是弗拉斯卡蒂手冊、TBP手冊、奧斯陸手冊、專利手冊以及科技人力資源手冊,統稱為《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冊》。這些手冊涉及到科技統計的廣泛領域。弗拉斯卡蒂手冊和科技人力資源手冊是計量投入R&D的資源和投入科技活動的人力資源的標準和規範,奧斯陸手冊是計量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技術創新活動的標準和規範,而TBP手冊和專利手冊則是計量科技活動產出***技術國際收支和專利***的標準和規範。從功能上看,弗拉斯卡蒂手冊和奧斯陸手冊主要是為統計調查而制定的,而其他3本手冊則是為從其他已有資料資源獲取資料而制定的。

  ***1***弗拉斯卡蒂手冊

  1963年正式出版,又稱為《為調查研究與發展***R&D***活動所推薦的標準規範》,這是在國際上最早推出的針對R&D統計調查的標準和規範。該手冊對研究與發展統計的概念、定義、範圍和分類進行了規範。手冊出版後,共進行了5次修改和補充,先後增加了許多內容。按照這一手冊,OECD成員國從60年代開始就係統地開展了R&D活動的調查,一些非OECD國家也逐步按照此手冊實施了本國的R&D活動調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也以該手冊為基礎,分別在1978年和1979年提出了《科技統計國際標準化建議案》和《科技活動統計手冊》

  ***2***TBP手冊

  手冊的全稱是《收集和說明技術國際收支資料的標準方法建議》,這是OECD組織制定的第一本用於計量科技活動產出的手冊,為對國家之間無形技術貿易進行調查和收集資料提供了標準和規範。該手冊由OECD科技政策委員會批准於1990年正式出版。

  手冊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基本定義和概念,主要有技術與技術轉移、技術的迴圈及國際技術轉移、技術國際收支。第二部分敘述了技術國際收支的界定及其所包含主要內容。第三部分是資料收集和分析時所採用二種的分類,按 轉讓者的特徵分類以及按 合同的特徵分類。第四部分討論收集資料的方法。第五部分討論不同國家間或不同時間的技術國際收支資料進行比較時的貨幣換算和減縮折算及其有關問題。

  ***3***奧斯陸手冊

  新技術的開發與擴散是產出增長和生產率提高的關鍵。出於反映科技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和制定創新政策的需要,80年代以來,技術創新調查引起了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為了指導和規範技術創新統計,根據OECD科技指標國家專家組的建議,在北歐工業發展基金會的合作下,經OECD科技政策委員的認可,於1992年正式推出了技術創新統計手冊,即《推薦的技術創新資料採集和解答指南》,也簡稱為奧斯陸手冊。

  手冊從統計的角度對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進行了界定,為製造業領域的技術創新統計制定了技術規範。其主要內容有,創新過程模型、創新費用的測度、創新調查的分類和調查步驟。OECD和歐洲委員會於1997年又推出技術創新手冊的修訂版。修定後的手冊雖然仍採用原有的概念、定義和方法論框架,但是在定義上更為準確,所提供的說明更為廣泛,使對技術創新的定義和測度從製造業擴大到服務業,此外還採用了最新的國際分類標準。手冊出版以來,迅速為大多數OECD成員國作為測度產業創新活動的參改,並在歐共體創新調查***CIS***中得到成功的運用,還被翻譯為多種文字,推動了技術創新調查在世界範圍內的實施。

  ***4***專利手冊

  OECD從70年代後期就開始重視利用專利統計資料,為在成員國之間就使用專利資料作為技術指標達成共識並保持國際上的一致性而開始醞釀和起草手冊。1992年與1993年在科技指標國家專家組的年度會議上討論了手冊的初稿,經修改,並由科技政策委員會批准,於1994年公開發行。

  專利手冊是繼TBP手冊和奧斯陸手冊之後,又一本集中描述R&D效果和影響指標的手冊。手冊的主要目的是向希望利用專利統計資料建立科技指標的人員,提供一個標準化的工具,從而使所用的方法協調一致。手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把專利置於一個總體概念框架中,說明專利指標與其他科技指標的關係,使用專利指標的方法論問題,以及專利指標的優點。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專利法律體系,這對於進一步理解反映技術產出的專利指標是非常必要的。第三部分介紹專利的幾種分類法和資料庫,討論專利能夠提供的技術資訊。第四部分討論專利指標、各種分析思路以及與R&D、科學、創新和經濟等各類指標的 聯絡。

  ***5***科技人力資源手冊

  該手冊為測度和分析科技人力資源提供了標準和規範。這是由OECD和歐洲委員會共同組織制定的,1992年和1993年在OECD的研討會上進行了討論,1994年OECD的科技指標國家專家組進行了討論,修改後,經OECD科技政策委員會批准於1995年正式出版,也稱為《堪培拉手冊》。

  手冊給出了科技人力資源的基本定義,並從統計的角度對科技人力資源的範圍進行了界定,提出了科技人力資源存量和流量的模型,為編制和分析流量和存量資料提供了依據,介紹了科技人力資源資料的統計分類及有關定性資訊,討論了收集和編制科技人力資源資料的各種資料來源。

  四、資料收集、資料庫及統計資料

  1.統計資料收集

  OECD的科技統計資料主要來自對成員國所進行的R&D調查。該調查每兩年進行一次,年初向成員國發調查表,各成員國填好後,可以通過郵寄或E-mail向OECD傳送資料。調查的內容具體有,R&D支出和R&D人員總量及其分類資料、政府R&D預算撥款、技術國際收支等。

  此外,OECD還充分利用其他國際組織的統計資料,經過處理形成科技指標。例如,利用國際上和美國的專利統計資料,通過加工形成一些專利指標,反映科技活動的產出情況。

  2.科技統計資料庫

  OECD的科技統計資料庫分兩類:第一類是OECD或其它國際機構從成員國收集的資料,其內容主要有R&D資料、技術收集資料和專利資料、技術創新資料庫;第二類資料庫所儲存的是科技指標或經濟分析指標的資料。OECD的這些資料庫是相互獨立的,而且也是由不同的專業人員建立和維護的。

  R&D資料庫

  該資料庫存有OECD成員國的R&D基礎資料,主要有:R&D支出與R&D人員總量及其主要結構資料;企業部門、高等 教育部門以及私人非營利部門的R&D支出與R&D人員的總量及其結構資料;政府R&D預算撥款***GBAORD***及其 社會經濟目標結構資料。這些資料來自對各成員國進行的R&D調查。

  技術國際收支***TBP***資料庫

  該資料庫存有各成員國的技術國際收支總量資料,這些資料來自對各成員國進行的R&D調查。目前,正在建設技術收支總量及其詳細結構的資料庫。

  專利資料庫

  建有兩個專利資料庫。一是關於專利 申請指標的資料庫,是在WIPO提供的專利資料庫基礎上建立的,第二個是美國授權並按產業分類的專利指標資料庫。

  技術創新資料庫

  才開始著手建立的資料庫,存放成員國第二輪***CIS-2***技術創新調查資料。

  主要科技指標資料庫***MSTI***

  該資料庫是由最常使用的科技指標資料組成,共有89個指標、29個成員國的時間序列資料,其中有70個指標為R&D指標,另19個指標為科技活動的產出和影響指標,即專利、技術國際收支以及R&D密集產業的進出口貿易。R&D指標主要是全國以及企業、高等學校和政府部門的R&D支出和R&D人員,R&D支出中包括不變價增長率,購買力平價的比值以及R&D與GDP或工業增長值的比。

  企業部門R&D支出分析用資料庫***ANBERD***與R&D研究人員分析用資料庫***ANRSE***

  這兩個資料庫為分析人員提供企業部門R&D支出和R&D研究人員按行業分類的資料。由於採用估值技術對缺損資料進行了處理,這兩個資料庫中的資料在時間程序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國際可比性,便於進行對比和分析。ANBERD資料庫存有R&D支出最大的15個國家的企業部門R&D支出的詳細資料,ANRSE資料庫存有OECD 7個主要成員國的企業部門R&D研究人員的詳細資料。

  3.統計資料出版物

  OECD的統計資料以 文學和電子版本形式定期出版,此外科技指標專家組的各成員國專家經祕書處許可還可以通過國際網際網路查閱部分統計資料。

  基本科技統計資料***BSTS***

  每兩年出版一本,刊登有29個成員國的R&D、科技活動產出、專利申請和技術國際收支的基本資料,這些資料來自OECD的R&D資料庫。OECD的另一本出版物“主要科技指標***MSTI***”中的指標值就是基於這些基本資料計算出的。該出版物的電子版本每年第4季度 發表,並含有1981年以來的資料,在OECD的網站上也可以查閱其中部分資料。

  主要科技指標***MSTI***

  每年出版兩次***分別於6月與12月***,刊登了29個成員國投入R&D的資源及產出指標,即R&D、專利、技術國際收支、R&D密集產業的外貿方面的指標,以及用於計算這些指標的經濟指標資料,這些指標可以進行國際對比。該出版物的電子版本可以從OECD的網站查閱。

  工業研究與發展

  該出版物包括有OECD 15個最大的R&D投入國家企業部門R&D經費按行業分佈的詳細資料,以及7個經濟發達國家的R&D研究人員的詳細資料。這些資料來自ANBERD和ANRSE資料庫。這些資料還以電子版本形式出版,在OECD網站上也可以查到。

  五、科技指標及科技指標出版物

  1. 科技指標編寫

  應用統計資料編寫科技指標是經濟分析與統計處的重要工作,每兩年編寫一本。科技指標提交給科技政策委員會,供委員會分析比較各國的科技狀況,以及成員國的科技政策研究與分析人員和決策者使用。該處編寫科技指標註重為決策服務,堅持創新,具有以下特點:

  1. 科技指標從對R&D資源即R&D 投入的描述已逐步發展為把科技和經濟緊密融合在一起進行描述和分析的模式。例如OECD 1984年出版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科學技術指標》,就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以R&D 經費和R&D 人員這兩類指標對成員國的R&D 資源總量、變化趨勢以及結構特徵進行了分析,這是典型的R&D投入描述模式。與之相比,1999年出版的《OECD科學技術和產業指標》截然不同。該書共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從無形投資、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資訊和通訊以及R&D 經費這4各方面選擇指標進行描述和分析。第2部分是“全球化的挑戰”,從國際貿易、外國投資、技術的國際化、產業R&D 的國際化4個方面選擇指標進行描述和分析。第3部分是“經濟的表現和競爭力”,從生產鋁、單位勞動成本、科技產出以及國際貿易等方面用指標來分析。

  2. 科技指標的編寫接收了對科技指標進行研究的最新成果。為使科技指標能更好地為研究、分析以及制定科技政策服務,OECD十分重視對科技指標進行研究,可以說科技指標是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礎上編寫的,是對科技指標研究工作的 總結和結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1991年出版的《OECD科學技術與產業指標》中的有關對知識經濟、無形投資、高技術等都是最近幾年的研究成果。

  3. 為使科技指標能更好地為研究人員和決策人員所掌握,注重在編寫形式上不斷進行改革。這些變化主要有:增加對各指標的說明,對容易引起誤解的地方要進行解說,並予以說明。

  2.科技指標的研究

  自1963年《弗拉斯卡蒂手冊》出版以來,OECD為開發能測度科技投入活動與產出指標體系作了不懈的努力。從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手冊系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指標已從當初的R&D資源指標逐步發展為包括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創作以及從專利和技術國際收支反映科技產出的指標體系。

  以投入為主體的科技指標體系,長期以來得到廣泛的應用,然而它仍然難以描述科技活動的產出、知識的傳播與擴散以及創新系統的行為,對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為此,1995年OECD科技政策委員會的部長級會議一致同意開發能測度創新行為和與知識經濟產出有關的“新科技指標”,並著重強調,應進一步研究科學系統的趨勢和麵臨的挑戰,為評價、監測及制定政策提供資料。對新科技指標的研究,主要是通過10個專案來進行的,它們是:人力資源的流動,基於專利的指標,創新的經濟價值,科技系統活動與 網路,服務業的科技活動,企業的創新,公司的創新能力與吸收能力,產業R&D的國際化,政府對創新的支援,資訊與通訊技術。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些進展,發表了一些研究 報告,其中有一些分析結果已被編入1999年出版的《科學技術工業指標》。然而,在此須要指出的是,要想達到研究新科技指標的預定目標,仍然困難重重,尚需時日。

  3.科技指標的主要出版物

  科學技術和工業指標

  採用最新資料和定量指標,對OECD成員國以及北美、歐洲和亞太地區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狀況及其結構進行分析和比較,每兩年出版一本。

  知識經濟:一組事實和資料

  科學技術和工業展望

  以定量指標對OECD成員國在向知識經濟轉變過程中的發展趨勢以及科學技術和工業領域的一些主題進行分析和評價。

  為OECD科技政策委員會部長級會議準備的材料,該出版物是科學技術和工業指標的簡本,以資料、表格和簡要說明為主。

  六、與非成員國的合作

  近10年來OECD十分重視與非成員國的合作。1990年,OECD成立了經濟轉型國家合作中心***CEET***,1998年CEET又擴大並改名為非成員國合作中心***CCNM***,全面負責與非成員國的合作,合作的重點國家是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在CCNM設有中國合作組,專門負責與中國進行合作的立項、預算和計劃。

  加強與非成員國在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方面的合作,幫助這些國家瞭解、掌握和採用OECD在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工作方面的經驗和做法,是CCNM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近10年來OECD採用了多種合作與交流的形式,其中主要有:進行培訓和研討,組織成員國和非成員國進行交流和學習;接受訪問學者在OECD祕書處工作,熟悉和掌握OECD的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以及經濟分析和統計處和科技指標專家組的工作;協助部分非成員國例如OECD科技工業政策委員會觀察成員國以及部分APEC國家收集R&D資料;採用OECD的做法對非成員國的科技政策進行評價。

  OECD科技工業司的經濟分析與統計處與非成員國是在科技統計與科技指標方面進行合作的具體實施部門,併為此作出了大量的工作。

  篇二

  節能住宅和節能技術

  摘要:能源問題已成為當今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能源短缺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住宅作為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場所,在其建設與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住宅能耗佔我國能源總消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

  關鍵詞:節能住宅技術

  我國政府把建築節能列入“十一五”規劃,提出建設“節能省地型住宅”和“2020年建築節能遠景規劃目標”.節能環保意識已漸進入人心,節能住宅已成潮流。

  1 當前節能住宅和節能技術存在的問題

  ***1***.好多在建的住宅小區在規劃設計上達不到節能環保的要求。

  有的住宅小區規劃設計方案未考慮自然通風要求,小區道路不採用滲透性混凝土或地磚,而大多采用花崗岩道板,這樣一來很容易形成“熱島效應”。

  有的住宅小區單體設計時往往只平面凹凸變化,未考慮遮陽系統設計,未進行熱工計算,或在設計時選用一些不成熟技術。

  ***2*** 有些節能技術匆忙上馬,存在隱患。

  節能在我國還屬於起步和發展階段,在全國範圍內還沒有一套通用的體系,有些不成熟的節能技術匆忙上馬,往往會造成一些垃圾建築和建築垃圾的產生,降低房屋的耐久性,不利於建築結構的穩定,損壞建築結構主體,縮短房屋的壽命,例如外牆內保溫、外牆自保溫、夾芯保溫等做法所產生的一些問題正在加劇一些垃圾建築和建築垃圾的產生的速度。

  ***3***節能材料供應不足,創新能力差。

  目前市場上供應的節能材料品種單一,而且大多使用一次效能源,例如外牆保溫大多采用聚苯板、聚氨脂,而每生產1T聚苯板大約需要消耗2T的原油,每生產1T聚氨脂大約需要消耗2T的石油化工原料,採暖、製冷、通風所需要的能源也大多為煤碳或石油,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相對滯後,目前所使用的技術大多從國外引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能夠形成主流產品與技術的骨幹企業不多,難以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產品的價格較高,為普遍推廣應用節能材料帶來難度。

  2、對策

  對待節能住宅以及節能技術應該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定位, 從發展迴圈經濟的角度出發,按住宅的全生命週期來規劃設計建設。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目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認為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2.1節能住宅要進行高標準科學合理規劃

  首先正確選擇房屋的最佳方位,充分利用太陽能。居住建築的主要立面應向南,受條件限制時,偏東偏西不超過150,以達到儘量避免房屋本身或其他房屋對太陽光的遮擋。通過朝向和周圍環境的合理佈局,以及建築材料、結構構造的巧妙處理,使其在冬季採集、保持、貯存太陽能。

  住宅內小區的道路設計儘量選用可滲透地面。可滲透地面或可滲透地磚,這不僅可以為蓄積大量的雨水,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改善環境質量,而且可以緩解對城市下水管網和汙水處理管網的壓力。

  房屋單體設計時,儘量增加房屋的進深,減少體形係數。一般來講,體形係數越小,節能效果越好。考慮到對西山太陽的遮擋,在西山窗設定遮陽門斗,同時在考慮外牆面的保溫隔熱時,對西山部位最為關注。

  2.2節能技術的選擇要進行科學論證,因地制宜,選用適合本地區特點的成熟的節能技術。

  節能住宅外表樸實無華,但內部構造非常精緻,涵蓋甚廣,包括圍護結構的隔熱保溫、節能門窗、節能燈具、節能電器、低耗能採暖製冷方式,屋面保溫、遮陽系統等諸多產品和技術,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工程。一項成功的節能工程,應該是各項成熟節能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夠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觀念。

  2.3提高對節能住宅和節能技術的科研能力,國家應鼓勵支援技術創新,加大對節能技術和節能住宅的扶持。

  住宅節能是當今世界最突出的科研課題之一,已成為世界性的大潮流,正引導著多方面和技術、新產品和組織發生重大變化。在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方面應該借鑑歐美髮達國家節能經驗的同時,加大自主產品的研究開發,降低節能部品的生產和使用成本。儘可能地利用環境能源,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利用風能、水能、地熱能,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建造太陽能住宅,開發符合中國特點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節能技術,實現節能住宅和節能技術的低能耗化和高效能化和產業的規模化,實現“節能”和“節錢”並舉,才能調動起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

  政府部門作為節能住宅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要把節能放在優先地位,政策上要支援,要出臺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政府有關部門要通力協作,在進行施工圖審查、招投標、質量監督備案、辦理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以及土地登記和房屋產權登記時各部門要嚴格把關,堅決杜絕不節能的住宅建設;同時政府部門在經濟要鼓勵,如降低節能部品的稅率,降低或返還節能比例達標住宅區的開發公司的規費比例等,讓開發商和廣大群眾都能享受到節能帶來的實惠。

  2.4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快有關標準和規範的制定,提高施工水平。

  節能住宅建設雖然已經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相繼出臺了很多規章標準,提出了不同地區的標準,對節能住宅建設起到一定作用,然而有些規章標準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可操作較差,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正在加緊對有關標準規範的制定,完善相應的檢查驗收標準。

  節能技術與傳統工藝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施工技術要求更高,要求施工人員要儘快提高施工素質,施工之前要進行詳細地交底,編制完善的可操作性強的能夠指導施工全過程的施工工藝檔案。加強施工人員的操作培訓,嚴格按照施工規範施工,建立健全檢查驗收制度。

  3 結束語

  節能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涉及自然地理環境、規劃、建築設計以及居民使用方式等多種因素,涉及到政府部門、建築設計師、開發商、物業業主、使用人、管理者、相關節能部品的生產者等各利益群體的利益,希望通過各部門通力協作,一定能創作出既符合建築學原理,又符合節能要求的優秀住宅。

  看了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