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館教育活動的實踐探索論文

  科學技術館***簡稱科技館***是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機構。主要通過常設和短期展覽,以參與、體驗、互動性的展品及輔助性展示手段,以激發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為目的,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也可舉辦其它科普教育、科技傳播和科學文化交流活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科技館教育活動的實踐探索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科技館教育活動的實踐探索全文如下:

  【摘 要】通過從實施教育活動是科技館的核心功能、提升教育活動能力與水平是科技館的工作重點、教育活動是充分發揮科技館潛能與發展的需要等方面,闡述科技館執行中教育活動的重要性;通過例舉浙江省科技館一系列教育活動的實踐探索,通過對發達國家科技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研討與啟發,得出相應的決策:加強科技博物館科學教育功能的開發、充分發掘儲備科技博物館教育活動資源,並將科技博物館學習模式作為學校科學教育改革的借鑑。

  從20世紀中期開始,為社會提供雙向交流的科學教育服務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各類科學博物館的重要任務,促進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是當代科技館面臨的巨大挑戰。

  1 科技館執行中教育活動的重要性

  1.1 實施教育活動是科技館的核心功能

  1999年於布達佩斯召開的國際科學理事會在《科學議程-行動框架》中指出:“各國當局及有關資助機構要推動科技博物館和科技中心在公眾科技教育中發揮其重要作用”[1]。 我國政府一貫重視科技館的教育功能,在2007年由建設部、發改委頒佈的《科學技術館建設標準》中指出:“實施觀眾可參與的互動性科普展覽、教育活動是科技館的核心功能”[2]。

  由此可見,教育活動作為科技館的核心功能之一,這是不容置疑的。

  1.2 提升教育活動能力與水平是科技館的工作重點

  在2014年召開的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科技館專業委員會會議上,提出近年的工作思路:

  在科技館執行中,開發和實施教育活動應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否則,等於是把科技館降格為“科技展覽館”。提升科技館教育活動的開發實施能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需要,更是科技館自身發展的需要。

  為此,專委會計劃把提升科技館教育活動能力與水平作為近年的重點工作,這將指導全國各級科技館的執行工作併發揮重大的影響。

  1.3 教育活動是充分發揮科技館潛能與發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實施觀眾可參與的互動性科普展覽、教育活動是科技館的兩大核心功能。前者主要靠的是展廳與展品等硬實力,而後者靠的是開發實施能力等軟實力。在科技館建設中,基礎設施與展品投入方面應充分考慮投入產出比,應鼓勵積極開展教育活動,而杜絕一味擴大硬體投資。

  對於許多已建成開放的科技博物館館而言,在硬實力已基本成為定局的情況下,要充分發揮科技館的潛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更須重視軟實力的提升,打造科技館品牌教育活動則顯得尤為重要。

  2 浙江省科技館方興未艾的教育活動

  我國科技館教育活動的功能日益強化,各館開展的教育活動數量不斷增長、形式不斷豐富、專案有所創新,浙江省科技館就是頗有代表性的一員。

  2.1 大力開展各種科技館業務培訓

  教育活動的開發與實施離不開先進的教育理念,離不開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隊伍。

  2.1.1 國際化的專業培訓

  近年來,浙江省科技館多次舉行國際科技館業務培訓:2011年邀請澳大利亞科技館專家與西澳大學教授,開展了“現代科技館執行管理的關鍵因素”研討培訓;邀請歐盟科學詮釋者學院培訓師,開展了“如何爭做一位優秀的科學詮釋者”主題的培訓;2012年又邀請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進行主題為“現代科技博物館的核心功能”的培訓。每次培訓都理論聯絡實際,在展廳藉以互動形式,發揚探索精神,針對展項時而講解,時而啟發,時而討論,時而延伸,以交流、互動、演示及點評的模式進行教學,效果頗佳。

  2.1.2 國內的專業培訓

  承辦首屆全國科技館館長培訓班,近60位館長圍繞科技館的可持續發展,從展覽設計、展品開發、展館活動等各方面展開熱烈研討;承辦新館員工業務培訓,為省內近年開館的湖州科技館、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的新員工進行多批上崗業務培訓等。

  2.2 促進社會資源的引進與利用

  浙江省科技館積極開展多方面的科學教育活動,例如與松鼠會合作,成功舉辦“菠蘿科學獎”。以“向好奇心致敬”為主題,通過獎項的評選、校園暖場、科學集市、科學論壇、頒獎晚會等多樣的活動形式,邀請科學家、演藝明星、網路名人等共同參與,憑藉電視直播、錄播、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以及網路等新媒體的力量,成功地實施了一次全新的科學傳播活動,取得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包括新華社、香港衛視在內的各大媒體紛紛對活動進行了持續而深入的宣傳報道[3]。

  2.3“科學+”系列活動

  自2009年開始,浙江省科技館陸續推出面向社會公眾的科學系列活動― “科學+”系列專案,具體如下:

  中外科普連線,以遠端視訊連線世界各國科學現場或科學場館的形式,與觀眾分享科學奧祕,已實施32次;科學咖啡館,讓公眾在品嚐咖啡的同時,跟科學家面對面進行科學話題的探討,已實施30次;科學會客廳,用平等的視角讓公眾與科學家就科學話題進行溝通,已實施47次;科學在現場,讓公眾走進現場,體驗科學,已實施35次;科學脫口秀,科學家給公眾帶來將是新奇有趣的科學體驗,已實施23次;科學百日譚,在每個科學日裡,各領域的專家開展科學講座和諮詢,讓科學更好地介入公眾的生活,已實施20次。

  3 發達國家科技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現狀

  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科技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它們都有為學校提供教育活動的傳統服務,還在不斷地提高與加強。

  在美國,參觀科技博物館是非常普遍的教育活動。在參觀的群眾中,學生團體一直是最主要的一群。據美國科學基金會 ***NSF*** 估計,每年有3900萬中小學生參觀科技博物館。其中大部分是學校團體參觀,也有家長帶著孩子的“親子活動”。科技博物館的“教育專案” 一般特指那些為學校團體提供的科學展示、巡迴講座、各種課程、實驗室、研討會、網路、影視、書刊、科學器材、與學校合作的專案、野外旅行、教師職業發展活動、自然考察以及夏令營等。其中國家級的科學教育專案有38個,它們通常可分為場館教育***field trip*** 、到校服務***outreach***、博物館學校***museum school***及教師職業發展等 4 類[4]。   德國的曼海姆科技館的教育活動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教育活動預約系統***Booking system***,應用預約軟體獲取來訪者的各種資訊,並自動生成確認函返回;博物館講解***Tour Guide***,預約一個主題,講解的過程與觀眾有較多的互動;專案演示***Demonstration***,針對一些古老的機器或者工藝所做的專案演示。

  澳大利亞的墨爾本科學技術博物館和學校保持長期合作關係,學校經常組織學生來館做理化實驗;韓國的果川科學館的科學教育系列專案,涵蓋兒童到成人、個人到團體、入門到專業各個種類與層次, 2012年有10171名中小學生參加了主題為“光纖維中光線傳播”、“科學與法醫學”及“基因組”等專案的教育活動。[5]

  4 啟發與借鑑

  通過研討浙江省科技館一系列的創新實踐教育活動,通過分析國外科技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特點,我們可得到啟發並加以借鑑。

  4.1 加強科技博物館科學教育功能的開發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 提出,要“整合校外科學教育資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動場所與學校科學課程相銜接的有效機制”,為科技博物館指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科技博物館在加強展覽和展品開發的同時, 要圍繞科學教育改革重點,爭取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支援,與社會各界合作,抓緊各類教育專案和活動的開發,發揮其獨特的科學教育功能。

  4.2 充分發掘儲備科技博物館教育活動資源

  歐美科技博物館開發積累了豐富的科學教育資源為學校教育提供服務,其資源優勢已經成為館校合作的重要保障。實驗、講座、培訓、課程等教育專案成為教師學生學習技能的重要手段;科技博物館工作人員成為學校科學老師的重要合作伙伴;豐富的網路資源成為學校師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知識寶庫。

  4.3 將科技博物館學習模式作為學校科學教育改革的借鑑。

  當代興起的認知科學正在為科學的學習理論打造基礎, 非正規教育機構中的動手型學習,歷來是科學教育改革者所熱情倡導的方式。它豐富而多樣化的科學教育資源,它更接近於人類學習的自然本性的學習環境,它寬廣的非正規性學習空間,應當也是教育改革家盡情揮灑的天地。事實上,在美國和發達國家,作為非正規教育機構一部分的兒童博物館早就被教育家看中,對兒童開展早期認知學習研究了。

  教育活動本身的模式受體制機制影響較小,而且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教學方式等學術性的成果,這是最值得我們借鑑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