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基本素養論文

  網路教學相比傳統教學模式,更能培養學生資訊獲取、加工、分析、創新、利用、交流的能力。網路教學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網路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基本素養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網路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基本素養全文如下:
 

  摘要:網路教學是Internet應用的一個很有發展前景的領域。網路教學中的教與學和傳統教學中的教與學有很大的差別,對教師和學生的基本素養也有不同的要求。本文詳細討論了學生的基本素養如學會學習、網上交往能力、參與學習、遵守禮儀、掌握計算機文化等;教師的基本素養如互動和參與、反饋、工作量、調適與幫助、有效性、教師協作、學生評價等。

  關鍵詞:網路教學,基本素養,學會學習,反饋。
 

  Internet迅速發展,網路教學是Internet應用的一個熱門話題。網路教學中的教與學都和傳統教學中的教與學有很大的差別,對教師和學生的基本素養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網路教學中學生的基本素養

  1.學會學習

  與課堂教學環境下相比,網路學習中學生的最大的不同是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他可以選擇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來學習。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學生具有極大的自由度。伴隨著這種自主性的是責任感,學生必須具有動機和自律來完成學習,缺少這兩種素質的學生往往很難適應網路課程的學習模式。網路學習曾只應用於具有良好學習技巧的研究生、專業課程。但是隨著網路教學擴充套件到教育培訓的整個領域,而許多學生沒能掌握相應的學習技巧,結果,網路教學經常面臨成績下降,失學率上升的困擾,並難以推廣和擴充套件。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學會一些基本的學習技巧,例如時間的安排、目標的制定、進行自我評價等。還有如何有效地使用軟體,進行網路搜尋,利用通訊方式如***、公告板等。一些網路課程中講到了這些軟體的使用,但大多數課程中,需要學生自己學會掌握。另外,還要提高學生的動機水平。有些學生厭倦了通常的課堂教學形式,網路課程能使學生感到有些挑戰性,並因此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關鍵是學生的參與程度。

  基本的寫作和通訊技巧也是進行網路學習的學生必需具備的,尤其是在小組互動學習中。如果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時有障礙,他們就不會習慣用***,參與討論等。而且,網路學習能提供大量寫作、通訊交流的機會。教師在實踐中發現,積累了大量網路學習經驗的學生學習技巧有明顯提高。

  要在網路學習中成功的學生必須善於學會學習。當今世界教育的最大難題是資訊變化太快,大多數學科領域有大量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計算機和網路的操作方式經常變化,網路教學的性質也經常變化。學生必須善於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來適應這些變化。

  2.網上交往能力

  網路學習不僅僅是人機對話,而且是人與人之間跨時空的對話與交流。通過計算機網路學習,尤其是參與協作式學習,交往的能力與技巧是很重要的。網路學習中的人際環境與實際的人際交往的環境不一樣,需要新的交往技巧和行為方式。

  人們參與網上討論和會議的程度是不同的,一些人經常參加,另一些人只是閱讀別人的資訊而很少參與討論。參與程度是以下因素作用的結果:***1***個人的拘謹或開放程度。***2***對話題的感興趣程度。***3***對所使用網路軟體的適應程度。***4***與系統連線的方便程度。***5***他們的多媒體寫作與網上交流能力。***6***參與的動機程度。這些因素的影響決定著學生是否會參與網上討論。

  文化背景也是網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網路課程班包括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實際上,網路教學的一個優勢就是世界參與性。然而,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社會風格,與其他的文化會有衝突,更不用提宗教和政治的分歧了。學生和教師必須對這些差異很敏感,與他人交往時也要考慮這點。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好的方法是鼓勵學生在課程早期細緻地討論這些問題。

  總之,非同步互動方式******和線上討論***對交往能力的要求比需要即時響應的會議要求低。由於需要時間閱讀、起草,非同步方式允許學習者一定時間後再答覆,這會使拘謹、有限的通訊技巧、不熟悉使用軟體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非同步方式還允許對資訊加以思考,這樣會使得討論深思熟慮。

  3.參與能力

  近幾年已經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理論和學習模式。儘管這些理論在某些方面與網路學習有關,但很少是專門為網路學習提出的,只有參與理論是個例外。

  參與理論***Kearsley&Shneiderman,1998***認為:學習者必須積極參與意義任務,以便學習。也就說,他們必須進行設計、制定計劃、解決問題、進行評價、得出結論、參與討論。參與理論,認為所有的學習應該具有以下三個特徵:協作性、基於問題、真實性。協作性意味著學生、教師、課程專家之間通過***、討論平臺、會議進行互動。基於問題意味著學生活動包括完成作業或專案,而不是參加考試、測驗。真實性意味著所有的課程材料和活動是現實的,與學生的興趣密切相關。

  根據參與理論,一個網路班級應該以大家互相認識來開始,通常是要求學生在討論平臺上張貼自己的背景介紹。另一種方式是要求學生討論對本門課程的期望和目標。另一個作業可能是要求學會成對地或成組地參與討論一個基本問題,也可能是要求小組中的成員分析一個案例或對一個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接下來的作業可能是一個大的設計或分析專案讓學生在剩下時間裡研究,並在課程結束時提交上來。

  參與理論在許多方面是基於學習理論。它支援倡導讓學生建立自己學習環境的建構主義。參與理論支援諸如情境學習的觀點,另外,它還支援協作學習,小組學習的觀點。

  4.網上禮儀

  在網上與他人交往需要一些特別的通訊方式--可被稱作網路禮儀,以下是資訊高速公路上的一些常用"通用規則":

  ***1***儘量發短訊息。人們不喜歡閱讀長的***或討論板上的資訊。如果有很多內容要講,把它分成幾個短訊息。

  ***2***不要用大寫字母,尤其在短訊息中。大寫字母在網路相當於大聲喧譁,就象在通常的討論中大聲喧譁一樣被視為不禮貌。

  只有當你想強調某點的時候再用大寫。

  ***3***當你回***或會議通知時最好是開頭第一句就給出你的主要觀點或結論,這樣表達資訊不僅醒目,而且簡明扼要。

  ***4***當你提到一個網址時,要給出它的URL地址,以便別人可以用到。最好是用可執行方式給出URL地址。

  ***5***在網上討論時切忌使用偏激的或粗俗的話語。

  正象有些人在個人交往中很得心應手一樣,許多人成為網上交往的專家。當然,這意味著不僅僅是理解這些禮儀,還意味著計算機網路對他們是透明的,他們能全心專注於交流。一段時間後,許多學生也能達到這種狀態。然而,總有些人對網路互動感到不舒服,如何使這些人適應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5.計算機文化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必須掌握計算機文化與操作使用以便在學習中有效學習。實際上,這對於年長一些的學生***大學生和成人***來說比對於兒童是一個更嚴峻的挑戰,因為後者是在技術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似乎很容易接受計算機文化。

  高中學生要求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應用技巧,如字處理、圖象編輯、表格處理、連線Internet、使用E_Mail、網上瀏覽。在大學階段,學生要求掌握某些專門軟體的應用,如數學軟體、統計軟體等。不管是在教育的哪一個階段,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是進行網路學習的基本技能。

  顯然,學生的計算機熟練程度決定了他們在網路學習中能否成功。應當考慮網路教學中應該花費多少時間來教計算機技巧。許多中學、大學、組織在課程培訓中花大量時間來教計算機文化。然而大多數人是通過自學來獲得計算機知識的,因此,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對網路文化的理解、適應程度在進行網路教學中是很重要的。

  總之,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網路學習者,取決於一系列因素,包括學會學習的技巧、網上交往能力、參與學習活動、遵守禮儀、掌握計算機文化等。

  二、網路教學中教師的素養

  在網路教學中,教師的作用與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知識,並使學生對所講的知識感興趣。而在網路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更象一個教練、 指導者而不是呈現者、表演者。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程度提高了,需要教師提高他們學習興趣的程度降低了。資訊可來源於資料庫或協作學習,指導者不必要成為知識專家。另外,網路課程給教師協作提供了許多機會,小組教學正成為網路教學課程中的一個通用形式。

  1.互動和參與

  網路教學中指導者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具有很高程度的互動和參與活動。這也意味著與學科專家、學生共同參與設計、進行學習活動。網路課程應當是一些與社會、自然相關的有現實性的作業和專案。要求學生有足夠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可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業在線上討論平臺上釋出,這樣每個人都可看到、評論各方面的回答、反應。郵件列表的使用也可達到同樣的目的,但是它不能滿足累積的討論。

  儘管提供了網路互動和參與的手段,還應當鼓勵學生參與,這種鼓勵對於網路學習的新手或有大量作業的學習者尤其必要。最有效的方法是使參與成為課程的必需和評分的組成要素。每份作業可通過學生總體參與的程度評分。學生間的互動性可通過同學間的評價、小組作業來提高。在一個不評分的課程或自願參加的課程中,互動性和參與性主要取決於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如果學習內容有趣和有價值,學生不需要強烈的動機就能參加。因此,使用有意義的、有現實性的作業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很關鍵的。

  另一個對學生互動性和參與性有影響的因素是指導者的參與程度。如果指導者經常在討論平臺釋出訊息或通過E_Mail給學生評論,會增加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好的網路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指導者必須大量參與以使學生也增加參與度。

  應當指出的是,儘管互動和參與是密切相關的,但它們並不是一回事。參與是指參加、在場,不包含任何的反饋。例如,許多學生可能參加一個實時會議,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互動能力。互動是指學生與指導者、與其它學生的對話活動。對話意味著系統對學生的輸入或選擇有反應,如回答問題和查詢結果等。很顯然,在網路教學中教師既要有參與,又要有互動。

  2.反饋

  教師的一個主要的任務是提供反饋。在網路課程中,教師的f反饋通常是以Email 的形式進行的,通過 Email給學生布置作業,或對作業給出評論。指導者通常是對學生上交的作業評分,然後讓學生下載該檔案來看評論。理想的情況是,指導者給每個學生都提供個性化的反饋資訊。小組反饋可能會採用在討論平臺上或會議上釋出資訊的形式,給出對某一專題或活動的許多人的答案的總結或分析。

  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可作為指導者評價的替代或補充。來自同學的評價由於是來自同一層次而不是專家經常會很有幫助。然而,學生在評價別人的作業時通常需要細緻的指導。因為學生常認為評價應是負面的,很有必要提醒學生在評論時要多一些建設性的評價。

  反饋的及時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經常急於知道他們的作業是否正確。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及時反饋有利於學生改正錯誤。即使反饋只是簡單通知學生作業已被接受,對於學生來說也有很大的意義。實際上,學生對於網路教學的普遍的抱怨就是他們的作業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教師應當給作業的反饋留出適當的迴旋餘地,確保他們達到要求。及時反饋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同學之間的評價。

  3.工作量

  使一門網路課程有高度互動性、給學生提供及時反饋意味著指導者要有很大的工作量。課程的互動程度和參與程度越高,需要教師做的工作越多。組織和指導網路課程需要大量時間,如果一個班級有30個學生,指導者每週對每名學生花費20分鐘進行評價、反饋,這就是每週10個小時的工作量,遠遠大於大多數傳統課堂。要知道這隻包括與學生的互動,不包括準備課程材料、學習使用軟體、解決問題的時間。

  一種減少工作量的方法是更多地進行同學之間的評價。然而指導者仍需要進行不時的參與。另一個策略是進行小組反饋而不是個人反饋,建立一個FAQ***經常問的問題***人工智慧化的解答資料庫是處理各種帶有普遍性問題的好方法。

  使用助教是另一個解決方法。總起來說,一個大於30個人的網路班級不是一個指導者就能成功指導的。在網路教學中用助教,需要他們有上網經驗,他們還有必要進行網路教學的基本技巧訓練。同樣,他們的工作也需要有指導或課程管理者的監督。考慮以上因素,儘管用助教是一個簡單的方法,但不是處理大量課程的唯一方法。

  給學生提供反饋的最容易方法是使用多項選擇或簡答題的測驗。實際上,大多數網路測試工具提供自動評分,並在測試完成後,立即給學生生成資訊。儘管反饋的及時性達到了,這類測試的成績和反饋有時不會提供有用的學習經驗。儘管簡單測試在某些情況下有效,大多數情況下,使用這種方式意味著網上學習活動的設計的失敗。

  儘管網路教學的工作量很大,由於教學活動可隨時隨地進行,它還是具有比傳統課堂更大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進行網路教學的教師的驅動力之一。因此,網路教學的方便性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4.調適與幫助

  調適包括鼓勵學生參加討論和網路會議、確保不會有學生一直佔主導、使討論集中於一個話題、總結和分析討論重點。幫助意味著給學生提供能幫助他們完成作業的資訊,在課程進行中提出建議和觀點。

  這些調適與幫助行為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進行。在課程進行初期,教師可以與學生討論這門課的期望和目標,學生的背景,以往的網路學習經驗。當給每個作業評分時,應考慮每個學生所起的作用和背景。在網路會議系統和討論平臺中,教師應盡力使學生多參加和互相學習。在小組學習和協作學習中,教師要重點指導如何使學生協同工作,從小組互動中獲益。

  網上班級中採取這些原則,可大大改變教師作用的性質和工作量。這要求教師更多地注意班級中的互動方式,注意學生的需要和每個學生的進度以便促進他們的學習。較少採用呈現資訊的方式而較多重視幫助學生髮現資訊。

  5.有效教學

  有許多因素決定網路教學是否有效。最明顯的一個是經驗,包括熟悉網路教學的性質和技術,掌握課程中應用的系統和軟體。例如,有經驗的教師知道如何管理討論平臺,他們還必須善於使用課程中所用到的特定軟體工具。由於課程傳送工具和網路經常變化,教師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如何使用軟體。

  有效的網路教師需要理解和學習以下技巧:互動、參與、反饋、幫助和調適。這些技巧通常是隨著教師在網路課程中經驗增長而培養起來的。因此,網路教學實踐本身是培養和提高教師網路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對教師有效性的研究表明:好教師對教學、對本學科領域有很大的熱情、關心幫助學生、樂於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觀念、對提高教學質量很感興趣。許多喜歡課堂呈現和與學生個人接觸的優秀教師往往對網路教學環境不適應,還有一些好教師對網路教學不感興趣或缺乏必要技巧。

  6.教師協作

  正像網路課程給學生提供了許多互動機會一樣,他們也會給教師協作帶來了可能。儘管通常教師喜歡合作,但在傳統課堂環境很難實現。然而網路教學使協作變得容易,協作方式的一個通常的模式是在一節課中有一個客座教師。例如,可在實時會議室或討論平臺中邀請某個專家參加。他可以對學生的回答與評論作出反應,許多人願意免費參加這種活動因為它佔用的時間很少,只是在計算機前工作也沒有太多的不便。如果時間長的話,可能需要付給一定的報酬。

  準備課程時,主要的教師可找出可能的客座教師並通過Email聯絡,看他們是否有興趣,如果同意的話,可列出時間表,並請他們準備相關的材料。專家和學生都會覺得這些經驗很有趣和有幫助。這不僅使專家能夠給學生介紹未來的發展前景,而且還建立起與學校與研究機構的聯絡。

  教師協作的另一種形式是當來自不同的學院的多位教師聯合設計與開設一門課程時。來自不同學院的學生可能同時參加該課程獲學分,對每位教師也都算工作量的一部分,這種小組教學比前一種更難組織,因為必須取得兩個不同學院系所的行政同意。然而這種方法有許多優點,它使得多所院校的學習資源在一門課程中共享,學生可通過與其它學院的學術交流獲益。

  最後,還有一些通過Email、會議、討論平臺的非正式協作。教師經常與作家或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本退?塹墓ぷ饗嗷チ?擔?⒃誚萄Щ疃?薪?杏τ謾H砑??⒄叱<鼻械賾朧褂謎吖低ǎ?⑻致塾餚砑?洩氐奈侍夂凸鄣恪J導噬希?諭?緇肪誠呂肟??魘嗆苣殉晒Φ摹?/p>

  7.學生評價

  網路教學中常引起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對學生成績的評價。教師擔心他們不能正確地評價學生的理解和參與程度。實際上在網路教學中的評價往往比傳統課堂環境中的評價更有效。

  可把所有學生的回答記錄下來,提供豐富的資料以供分析。當進行成績評價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參與程度和以往成績。如果學習活動包括討論平臺,會議、***等多種書寫形式的作業,可把它們集中放到學生的資料夾中。作業和考試的結果放在學生記錄資料庫中。

  最近關於網路學生評價最常提的一個觀點是作弊問題,你如何知道答案是來自這個學生而不是別人替代的?總的來說,在全學期的課程中,這不是個大問題,因為教師已瞭解學生的特點,應該能察覺個人行為的差異。在有大型考試的情況下,可要求學生在指定地點考試。最後,可用視訊會議系統來確認學生。實際上,隨著桌上視訊會議越來越普遍,這個問題將不難解決。

  總之,網路教學中的教師不同於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教師,現今所有教育機構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如何培養適合網路教學的教師。一個方法是教師必須作為網路學習者來接受培訓,以便正確地理解網路教學。因此,急需網路培訓教師的課程。網路教學的特點是受所用的網路和軟體影響的,而這些又是經常變化的,因此,即使是經驗豐富的網路教學的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