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心理健康探究論文

  大量的有關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及著作發現,目前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探索》

  [摘 要] 大量的有關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及著作發現,目前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瞭解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現狀、產生原因及如何加強高校輔導員的心理素質,並提出相應的心理維護策略。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 心理健康 心理維護

  廣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的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狹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和人格完整而協調。

  一個心理健康的高校輔導員往往具有正確的自我認知、良好的心境、適度的情感反應、和諧的人際關係、健全的意志品質、統一完整的人格、良好社會適應等特點,工作中能夠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使學生具有滿意愉快的良好情緒狀態。

  作為一名剛剛完成由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開始從事高校輔導員工作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校輔導員,在實際的工作當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而作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學生輔導員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同樣不容樂觀。學生輔導員是處於高等教育第一線上的學生工作者,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特殊群體,與大學生聯絡最多、關係最密切。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心理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學生的成才成長,影響到高校穩定局面的長期保持。因此分析探討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問題,並且提出一種行之有效的心理維護方法,在心理壓力普遍存在的今天,就顯得非常重要。

  1.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

  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高校女輔導員的焦慮傾向高於男輔導員,而男輔導員的職業穩定性低於女輔導員;中老年輔導員的強迫症狀和軀體化傾向比較明顯,而青年輔導員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敏感、偏執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更多表現出厭煩、神經過敏、緊張、頭痛及身體上的不適。

  2.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2.1工作壓力

  輔導員老師,要時刻關注各班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輔導員的工作具有任務重、責任大、難度高的特點。“學生無小事,事事是責任”,輔導員要想做好本職工作需要很大的精力投入並犧牲許多業餘時間。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每一件都必須認真對待,講求合理有效地解決問題,尤其是學生中的一些突發性事件也時刻懸在輔導員心頭,心理一直處在緊張的應激狀態,繁瑣的工作壓力是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的首要成因。

  2.2生活壓力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裡,高校輔導員作為其中的一個社會組成部分,有著自己的生活軌道,有自己的社會關係,有著普通人所共有的來自生活的壓力,這種壓力包括薪資的問題,包括上孝下行的問題,總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必然會給高校輔導員帶來一系列的生活壓力,誘發相應的心理健康問題。

  2.3職業發展前途

  長期以來,輔導員隊伍在高校教師群體中,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他們既無教學人員的中心地位,又無行政人員的政治前途。對於他們而言,更多的強調奉獻與責任,卻忽視了他們作為平凡人的多元化需要。許多高校對輔導員重使用輕培養。調查研究發現。有42%的輔導員“經常認為”自己在學校的地位不高,接近36%的輔導員認為與專業課老師相比自己的待遇以及今後的發展潛力存在較大差距:接近50%的輔導員認為輔導員工作難以考核;有42.8%的輔導員對工作成果和工作業績的評價標準不很清楚;接近43%的人認為輔導員前途渺茫。這些資料都說明很大一部分輔導員對自己的職業前途持懷疑態度,這就導致輔導員對工作失去興趣和信心,降低輔導員對工作的滿意度,產生心理焦慮現象。

  2.4社會角色衝突

  社會角色衝突是引發高校教師心理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輔導員往往扮演著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學生保姆”、知心朋友、師兄師姐,甚至是心理諮詢師等多重角色。輔導員工作角色的多重性導致了角色責任的廣泛性,有限的精力與無限的責任產生矛盾時,就會使輔導員產生高度的緊張和焦慮。如輔導員為了工作的正常進行,既需要樹立自己教師角色的權威,又要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既要履行管理的職責,又要如同學生的保姆一樣“事無鉅細”; 既要樹立輔導員的領導地位,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輔導員為了成功地扮演職業角色就不得不在面對學生時壓抑自己的情緒,不同角色需要之間的取捨必然引起心理衝突,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的產生。

  2.5自身心理知識匱乏

  只有自身具備一定的心理知識,才能準確的認識自己,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並且在一定心理知識的指導下,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態,解決心理問題。一些輔導員一方面缺乏必要的人生經驗,另一方面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培訓,導致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識,自我認知能力較低。他們有的不知道出現心理壓力、情緒問題時如何通過自我調節減輕心理壓力和焦慮感。不能準確的認識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甚至放任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不管,任其發展,愈演愈烈;有的則會杞人憂天,把輔導員這個職業劃分為心理困難高危人群,惶惶不可終日。

  3.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的維護

  3.1外減壓力

  促進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援和全體輔導員的不懈努力。要從根本上改善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應與社會和學校對他們的要求及對他們的理解、關懷密切結合,從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儘可能地為他們創造、提供寬鬆、愉快的工作環境與心理氛圍。他們不僅需要政治上的關懷、物質上的關心,而且需要情感上的關注、心理上的支援。要採取各種措施來減輕、緩解輔導員的心理壓力,特別是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教育主管部門、高校的領導、學生家長都應樹立新的人才觀,面對現實,協調矛盾,努力達成對輔導員工作的一致性期望,把對輔導員工作的支援落到實處。第二,學校要建立對輔導員工作的正確評價體系,及時恰當地肯定教師工作的成績,多鼓勵,發現不足要及時指出,並做具體的指導。

  3.2內強素質

  儘管我們總在呼籲社會對高校輔導員提供更多的支援,也呼籲學校給予更人性化的管理機制,但是歸根結底,高校輔導員自身也應該加強自身的發展,以抵禦外界因素對心理環境的衝擊。方法是:

  ***1***加強成就動機,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適應行業競爭;

  ***2***正確認識自我,調整職業奮鬥目標;

  ***3***樹立正確壓力觀,採取行動化解壓力;

  ***4***接受並承認自身情緒,採取合理的宣洩方式。

  加強對高校輔導員的心理教育,提高高校輔導員的心理素質。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幫助高校輔導員開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壓力,正確對待自身素質的欠缺,坦然地面對並接受它,同時創造條件爭取再學習、再提高。

  二是要樹立高校輔導員心理教育觀,健全高校輔導員心理教育機制。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教師面臨的壓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門應樹立教師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觀念,健全教師心理教育機制。要建立教師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測查制度,讓教師瞭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為調整自己的心態提供依據。

  三是為高校輔導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高校輔導員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使他們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適。首先高校輔導員應正確認識壓力。要充分認識到壓力及其反應不是個體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會體驗到的正常心理現象,要坦然的接受事實。其次要客觀的看待自己,建立合理的角色期待,從不斷成功的學生問題處理上增強自我效能感。不斷地進行自我認知的調整,坦誠地看待自己的缺陷與不足,不要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救世主。心理素質的不斷提高,才能正確認識壓力並及時進行調適。

  參考文獻:

  [1] 郭晉武,湯迪高.高校教師身心健康指南[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10:5-97.

  [2] 秦彧. 高校教師的心理問題探源[J].教育探索, 2005,2:104-105.

  [3] 姚本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98-470.

  [4] 董振娟.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J].繼續教育研究,2003,***2***:104-106.

  [5] 王孟洋.大學教師心理素質發展現狀的研究與分析[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

  [6] 黃淑婷.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8***:141-142.

  [7] 陳素權.高校輔導員角色衝突及其除錯[J].思想理論研究,2007***2***:86-89.

  [8] 倪亞紅.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碩十學位論文***.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5.

  作者簡介:

  張雅傑,碩士研究生,2009年6月畢業於武漢體育學院體育應用心理學專業。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