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探析論文

  青少年由於其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極易產生心理問題,對其人格的健全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對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加以分析,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對於維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探討》

  摘 要:青少年由於其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極易產生心理問題,對其人格的健全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對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加以分析,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對於維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12-0270-02

  中學時代是中學生生理和心理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此時的中學生既有別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頑童,在身體形態和心理上均發生一系列的“質的”變化。在這一時期,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是一個不斷碰撞而又不斷除錯的過程,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困擾,滋生各種心理問題。

  1 我國中學生健康的現狀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都不

  斷提高,這使得我國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但是,社會的快速轉型,卻帶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據某教育科學研究所對500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著各種明顯的心理問題。這表明,我國中學生的心理不健康狀況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解決這些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成為當務之急。

  2 中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分析

  2.1 自我差異與心理健康

  所謂自我差異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統一, Higgins的自我差異理論指出,自我差異包括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異和現實自我與應該自我的差異兩個型別。中學階段是學生自己的特長、能力、和社會接受性等發展的關鍵階段,中學生個體對於自身各方面的認識是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於外界環境的複雜性,中學生對自身的定位並不明確,對自身的評價過高或過低,導致了與現實自我之間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使學生產生自卑或自負的心理,在心理上造成困擾,進而危害學生的心理健康。

  2.2 認知差異與心理健康

  中學生的成長階段正處於我國知識化、資訊化、經濟化的社會高速發展的階段,電視、報紙、雜誌等資訊傳播媒介高度發達,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和對社會的感悟都與父母或老師有著很大的不同。同時,處於這一年齡段的中學生他們觀察的目的性、自覺性一定的不穩定性,在面臨問題時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而目前高考壓力的存在和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使得家庭或學校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導致了對學生評價的單一性,成績代表一切的觀念在家長或老師心中已經根深蒂固。而剛剛接觸社會的中學生,對於一切事物都有著新鮮感,他們追求新奇、刺激,對社會的認識是多元的。這就造成了中學生與老師或家長認知的差異。產生認知差異是客觀的,它受時代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只要加強溝通和交流,這種差異是不會引發心理問題的。但是一些中學生與父母、老師以及同學都難以溝通,相互間缺乏必要的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得更加突出,很多中學生普遍為此感到壓抑、苦悶。由於求助無門,只好自己默默地忍受,加重了自身的心理負荷。

  2.3 個性差異與心理健康

  所謂個性就是一個人在其生活、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一定傾向的個性心理特徵,表現為氣質、性格和能力。氣質型別分為四種,即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和多血質,不同的氣質型別,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其行為方式也千差萬別,如膽汁質的人待人熱情,但情緒波動大,易於衝動,對於別人的意見,不善於接受。粘液質的人為人穩重,但其情緒不太外露使人有冷漠之感等。氣質沒有好壞之分,但由於中學生社會經驗較少,與不同氣質的人交往,在心理上可能一時之間無法適應,從而產生交往的障礙,而導致心理問題。氣質與人的成功沒有大的關係,但它對工作的效率有有關。與氣質型別不同,性格有好壞之分。良好的性格如開朗、誠實、善良會有利於增強人際之間的吸引力,反之不良的性格如自私、猜疑、虛偽等,會給人際交往帶來困擾。由於目前的中學生,獨生子女佔大多數,且多數父母過於溺愛,這導致了一些中學生自私自利,多疑,給身心的發展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但性格不是不可以改變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3 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3.1 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降低自我差異

  世界衛生組織心理衛生處指出:學校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最適宜的場所,學校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並通過特殊問題的干預和心理諮詢,轉變學生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授人體生理、心理衛生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通過引導他們客觀正確評價自己,克服自卑與自負,不斷提高自我調節能力,來促進其心理健康。同時,還要提高心理教育的針對性,對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提供調適方法,使他們取得心理平衡,防止產生偏差心理。

  3.2 加強溝通,避免由認知差異而導致心理問題

  在學校老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氣氛,深入學生,瞭解學生,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尊重、真誠、理解的關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體會、認識學生的觀念和行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彼此間的溝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激起學生的自信和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從而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百折不回,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不斷地去進行自我完善,從根本上消除猜疑和狹隘等不良的心理。同時,要加強家長的心理衛生知識和家教方法的培訓,指導家長學會聆聽、欣賞、激勵、寬容、尊重和信任孩子,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3 創設良好的育人情境,塑造完美人格

  造成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方面也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加強和改進中學生心理健康建設工作中,積極培育社會文化環境是重要的工作內容。文化影響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良好的社會文化是中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有利因素。因此,學校、家庭、社群以及傳媒部門應該協同合作,優化資訊網路,加大音像市場監管力度,查處傳播淫穢、色情、暴力遊戲製品等,共同努力為中學生營造一個有助於心理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同時,各部門也要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3.4 鼓勵運動和營養療等法

  注意參加戶外運動或文體活動;可以做各種保健操;可做自我穴位按摩,如:風池、太陽、合谷和內關穴等;平衡飲食,控制總熱量,保證每人每日攝人充足的新鮮水果及蔬菜。

  總而言之, 中學生作為新一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學生不斷產生的心理問題,要求我們要尋求更加有效的辦法,來提高中學生的心理素質,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姚紅忠, 靳璇.關注中學生心理健康[J].實用醫技雜誌,2008,***7***.

  [2]宋守威.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瀋陽教育學院學報,2008,***4***.

  [2]徐學俊,伍姿等.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教育導刊,2007,***3***.

  [3]張靚晶,廖鳳林.中學生自我差異和心理健康的關係[J].中國健康教育,2007,***1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