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抑鬱患者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論文
產後抑鬱症是指在產褥期發生的抑鬱症,是一種非精神病性的抑鬱綜合徵,通常發生在分娩後數日或數週,不僅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有的還會危及到嬰兒、家庭和社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產後抑鬱心理護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產後抑鬱心理護理論文範文一:產後抑鬱患者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探討
【關鍵詞】 產後抑鬱;心理分析; 護理
產後抑鬱是一組非精神病性的抑鬱綜合徵,一般發生在分娩後的2周。為了對產後抑鬱患者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我們對650例產婦進行了心理抑鬱焦慮量表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物件 2006?01~2008?02在本院婦產科住院產婦650例***其中剖宮產250例,正常產400例***,年齡20~39歲。
1.2 方法 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採用Zung評定抑鬱量表***SDS***,主要評定依據為專案所定義的症狀出現的頻度,分為4個等級,標準分53分,高於53分記為有抑鬱症;Zung評定焦慮自評量表***SAS***主要評定依據為專案所定義的症狀出現的頻度,分為4個等級,標準分50分,高於50分記為有焦慮證。
1.3 統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採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不同生育方式產後抑鬱、焦慮發生率比較 650例產後患者,抑鬱410例,發生率63.08%;焦慮350例,發生率36.92%;部分患者抑鬱焦慮症狀均出現。生育方式不同,抑鬱焦慮發生率也不相同。剖宮產患者產後出現抑鬱焦慮發生率較正常產患者高,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77,4.132,P<0.05***。見表1。表1 生育方式與焦慮抑鬱的關係
2.2 不同文化程度與抑鬱焦慮的關係 文化程度越高,出現抑鬱焦慮的可能性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出現抑鬱焦慮的可能性越低,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2,10.12,P<0.05***。見表2。表2 文化程度與焦慮抑鬱的關係
2.3 不同職業與抑鬱焦慮的關係 農民出現抑鬱焦慮的可能性最低,其次是工人,而幹部最高***χ2=10.47,8.66,P均<0.05***。見表3。表3 職業與焦慮抑鬱的關係
2.4 年齡與抑鬱焦慮的關係 不同年齡產婦抑鬱焦慮發生率比較,高齡產婦出現抑鬱焦慮的可能性較高,非高齡產婦出現抑鬱焦慮的可能性較低***χ2=10.54,8.23,P均<0.05***。見表4。表4 年齡與焦慮抑鬱的關係
3 討論
本組結果發現半數以上婦產科生育患者產後會有抑鬱、焦慮的產生。這種焦慮和恐懼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分娩前後體內各激素之間的比例發生改變,內分泌功能的不平衡,這可能是產後抑鬱重要的促發因素。此外,心理因素上如厭惡妊娠、對分娩的緊張恐懼、擔心嬰兒撫養等種種問題,也可能為誘發因素。再者,產婦的個性也是此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好勝、責任感強及神經質性格。多數出現抑鬱症狀的產婦害怕生育對身體的創傷與疼痛,擔心生育過程是否能順利進行及產後疾病及對工作、生活的影響等。這可能是由於生育前患者對生育和即將施行的生育手術缺乏認識,對生育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及生育後對身體、生活的恢復能力自信心不足,從而導致心理衝突。因此抑鬱和焦慮是婦產科產後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這些焦慮心理狀態影響到患者身體生理功能的康復,也會影響到產後生活工作的恢復。
本組資料顯示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高以及從事非體力勞動職業的產婦由於擔心生育可能會危及自身及孩子生命,以及可能出現的難以忍受的疼痛和較長的生產時間,產後可能對家庭關係、工作機會的影響等,因此抑鬱焦慮程度更明顯。文化程度越高的產婦***特別是知識女性***受工作領域內工作競爭壓力相對較大,對產後能否失去現有的和將來的工作機會和晉升機會憂慮較多,故產生抑鬱焦慮程度較高;而文化程度偏低產婦,生活和工作領域內競爭壓力不是很大,除考慮撫養兒女所需要經濟承擔能力外,無自身工作和生活上過多的考慮和壓力,故產生抑鬱焦慮程度較低。
4 護理對策
4.1 做好產婦心理疏通工作 護士要關心患者,主動和患者交談,瞭解憂鬱的原因。鼓勵產婦積極面對妊娠,瞭解婦女妊娠中身體各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分娩時不要過分緊張,放鬆自己,分娩後要補充足夠的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休息,調整好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正確面對孩子降臨後的一系列問題。指導產婦與嬰兒進行交流、接觸,協助並促進產婦適應母親角色,培養產婦的自信心。
4.2 指導家屬配合 讓家屬瞭解此病的特徵特點,取得積極配合。做到對產婦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當產婦表現煩燥、憂慮、易發脾氣時,要表示理解,給予安慰勸導。
4.3 做好出院指導與家庭隨防工作 為產婦提供心理諮詢機會。在隨防期間一旦產婦出現抑鬱焦慮的各種表現時,應囑患者及早去醫院就醫,千萬不可礙於面子,隱瞞病情,以免延誤治療。對於有嚴重自殺危險者,必須及時住院治療,防止嚴重後果的發生。
產後抑鬱症只要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做好心理護理和心理治療,一般預後較好。
產後抑鬱心理護理論文範文二:產後抑鬱症的病因分析及對策
產婦抑鬱症是指產婦分娩後出現的抑鬱症狀,是產褥期精神綜合症中最常見的一種型別,一般在產後6周內第一次發病,表現為抑鬱、悲傷、沮喪、哭泣、易激惹、煩躁,重者出現幻覺或自殺等一系列症狀為特徵的精神紊亂統計資料表明,平均每十位甚至更少的產婦中就會有一位產婦有產後情緒和焦慮障礙。產後抑鬱症是難以預料的,而且常常具有嚴重的破壞性。
一、發生產後抑鬱的相關因素
1、生理因素
婦女從懷孕至分娩,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很大。有學者認為產後抑鬱的發生可能與雌激素,孕激素的變化相關,產婦本人的健康狀況對孕期產生抑鬱情緒也有很大影響。
2、心理因素
妊娠、分娩伴隨著一系列的軀體和心理變化,雖然大多數孕產婦適應良好,但也有個別孕產婦出現適應不良。有些產婦對母親角色缺乏認同,初為人母的角色改變,使其面臨自身康復和育嬰兩大問題,對自己的母親角色產生衝突和適應不良,無法克服做母親和工作的壓力,尤其是文化程度高的人由於面臨的社會壓力和精神壓力較大,考慮問題多,情緒較複雜,易發生抑鬱。加之由於受重男輕女封建思想束縛,生女孩的產婦心理壓力、心理負擔更大。
3、家庭和社會因素
對於產婦而言,最強大的社會支援來源於其丈夫。有調查表明婚姻滿意度低,缺乏家庭的支援和幫助,尤其是缺乏丈夫支援的產婦更易患抑鬱症。由於家庭的因素,以及迴歸職場的壓力,越來越多的產婦面臨著產後抑鬱症的威脅。部分產婦由於分娩,可能失去勞動就業的機會,減少了家庭經濟的來源而導致經濟上的壓力加重,常常造成產婦的抑鬱。
4、產科因素
分娩對女性來說是一種忐忑不安的體驗。雖然產科裝置不斷完善,技術不斷提高,但產婦對分娩方式、對分娩疼痛感到恐懼,導致神經內分泌失調等一系列機體變化,影響子宮收縮,使產程延長,導致難產,進一步加重焦慮、不安情緒,誘發產後抑鬱的產生。
二、心理護理
1、加強圍產期保健和健康教育
日本曾有學者報道,產前健康教育可使產婦抑鬱症的發生率下降。幫助孕婦瞭解有關妊娠、胎兒宮內生長髮育等知識,進行優生優育的教育以及產後保健、育嬰知識的宣教,指導孕婦合理的營養和活動鍛鍊。對有併發症的孕婦應積極幫助其調整心態,使其樹立信心,消除緊張與恐懼心理。 2、分娩全程給予產婦心理和情感上支援
鼓勵並幫助孕婦進食、進水,保持足夠的營養和能量,用親切、友善的語言指導產婦配合醫護人員順利完成分娩,使她們處於良好的身心適應狀態,減少分娩方式及產時併發症給產婦帶來的心理負擔,嚴格掌握剖宮產措施,積極處理孕期異常情況,儘量清除不良的軀體和精神刺激。分娩時可根據產婦需求安排丈夫在場,以減少產婦的恐懼和不安。護理人員應注意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以親切友善的語言,使產婦感到溫暖和支援。
3、創造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
給產婦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可以使產婦心情舒暢。此外,產婦經歷陣痛,分娩,體力和精力消耗巨大,產後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在護理過程中,護士儘量集中進行所有的治療操作,動作輕柔,減少不必要打擾,避免談論刺激產婦情緒的話題。同時,適時進行心理諮詢,指導產婦進行產後康復訓練,增加產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幫產婦進入母親角色,做好母乳餵養宣教
向產婦講述母乳餵養的優點,及時進行母乳餵養的指導,教會她們護理孩子的一般知識和技能,與她們進行情感交流,主動關心她們,鼓勵她們,併發揮哺乳母親間的相互交流和鼓勵的效應。
5、保證良好的家庭、社會氛圍
丈夫應主動協調好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儘可能多陪伴在產婦身邊。家庭、社會及其他有關人員應除在生活上關心、體貼產婦外,還要耐心傾聽其傾訴,使其從心理上樹立信心,消除苦悶心境,感到自己在社會中、在家庭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時,指導產婦注意調整心態,正確對待和處理產褥期間工作生活的各種變化,及早融入社會生活中。
準確的診斷顯得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作為產婦的家庭人員要關心產婦的情緒變化,出現下列症狀需及時就醫,如“情緒緊張”、“在掙扎中生活”、“感到悲傷難過”、“陷入昏暗之中”、“生活中佈滿陰雲”、“筋疲力盡 、“感覺麻木不仁”或“過度敏感”、“食慾不振”、“性慾下降”、“難以入眠”等。 患有產後抑鬱症的婦女常常需要家人和社會的支援,尤其是丈夫的體貼、關心、理解十分重要,要及時開導並排解產婦的憂慮問題,經常有戶外活動,多與親人、朋友交談,能很快從抑鬱情況中解脫出來。如經心理治療無效和症狀日趨加重需要藥物治療,幫助大腦對其生化結構進行重新調整。抗抑鬱藥物發揮作用一般需要3~4個星期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非常需要周圍人們的安慰和支援。總之,在產後一段時間裡照顧好自己的大腦對產婦的軀體和情緒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此時如果能夠保證良好的睡眠、營養和運動,則可以幫助大腦進行重新調整,提高大腦處理應激刺激的能力,幫助患者解除抑鬱症、重獲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