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廣播稿3篇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下面小編了,供你參考。

  小學生心理健康廣播稿篇一

  同學們,老師們:

  心理健康教育廣播又和大家見面了,歡迎您的收聽。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社會群體之中,社會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不僅需要與親戚、熟人、朋友來往,而且需要與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善於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歡迎,解決問題也較容易,而一個不願與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會感到孤獨與寂寞。因此,人際交往是人的重要社會生活之一。

  一、什麼是“交往”、“人際交往”、“人際交往教育”

  所謂交往,就是人們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絡的一種基本社會活動。交往是人類生存必備的技能,是傳遞資訊、分享感情的重要手段。

  人際交往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往來、相互影響、相互溝通。人際交往具有多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的交往;二是知識交往,實現思想觀念的溝通;三是心靈對話,人格碰撞的無聲交往。應強調的是,我們所講的人際交往是幾個層面的相互滲透,更側重於指全面的心靈對話與人性融會貫通的過程,強調的是尊重個性,理解差異、求得溝通,並協調行為。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進行人際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礎的絕佳時機。

  人際交往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與他人的心靈對話、人格碰撞中體驗美好人生,塑造美好人格,進行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輔導與交往實踐指導。

  二、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內容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交往範圍日益擴大。從與家庭成員交往,擴充套件到與家庭以外的其他個體進行交際,而年齡相仿,發展水平相近的同伴將成為他們重要的交往物件。

  同伴關係是我們除父母及親屬以外的一個重要的社會關係。同伴交往是小學生實現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小學生與成人的交往關係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顧者、教育者與被照顧者、被教育者之間的關係。與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更為平等,這一特殊性質使得小學生能夠體驗和探索一種全新的人際關係,從而發展其社會交際能力和社會判斷力。

  大量研究表明,在學前時期,我們的同伴交往就已經開始了,特別是遊戲活動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機會。進入小學以後,同伴交往的頻率和深度都進一步發展。跨入學校的同時,我們也進入了一個更為開闊的交往世界。我們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學校裡度過的。我們接觸的人和事物更加豐富多彩,在同一個班級裡,有來自不同型別、不同家庭的小學生,我們一起從事的活動也更加多樣,學習活動、集體活動、娛樂活動、體育活動、勞動等等,使我們進行同伴交往的機會更多,交往形式也更復雜,社會互動作用的形式和內容也日趨複雜多樣和深刻。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家庭以外的交往關係對我們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小學生的友誼,友誼是和親近的同伴、同學等建立起來的特殊親密關係,對小學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提供了小學生相互學習社會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體驗情緒和進行認識活動的機會,為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了基礎。小學生已經很重視與同伴建立友誼關係。當朋友在場時,我們會感到學習和活動更加快樂。

  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朋友?對此問題的認識水平與小學生的社會認知水平相聯絡。對學前兒童來說,“住在隔壁”、“和我一起玩”的人可以成為朋友。幼兒與一些外部特徵***如年齡、性別、種族等***和自己相似的同伴可以建立相對短時的友誼。在此基礎上,幼兒開始認識到同伴有與己不同的動機和情感,這時他們認為朋友就是對自己好、不傷害自己的人。到8--10歲,小學生開始理解友誼是一種相互的關係,雙方相互尊重、友好、充滿情誼。

  我們對友誼的認識是逐漸發展的。對“什麼是朋友”、“別人如何向你表示他是你的朋友”這樣的問題,低年級的同學認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夥伴;而中高年級的同學強調相互同情和相互幫助,認為忠誠是朋友的重要特徵,朋友關係應該是比較穩定的。我們選擇朋友的理由包括他們的積極人格特點***如勇敢、善良或忠誠***及志趣是否相投。我們總是先認識同伴與自己的相似性,大約4歲以後的兒童都能非常準確地說出有關與同伴之間的相似性,而認為朋友與自己的相異之處則要在9歲以後才能達到。

  小學生心理健康廣播稿篇二

  ***主持甲、主持乙***: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早上好!

  ***主持甲、主持乙***:今天由我們為大家廣播,希望大家能喜歡。

  ***主持甲***: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受到家長的百般呵護,因此也使我們的身心存在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來談談有關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請聽《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根據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並結合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我們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

  ***1***智力發展水平: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佔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物件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反應,當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3***學習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鬆;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學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絡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