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投稿範文
傳統的論文投稿方式有郵寄和***兩種,那你們會投稿學術論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方法,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1、選定一種期刊雜誌作為自己的投稿物件。
怎麼選呢,首先要看自己的行業和單位評職稱需要什麼級別的論文。現在很多都要求必須是核心期刊。這個可以上網搜一下都有哪些。從這些期刊中選一個,開啟它的網站。網站上都有它的介紹,要仔細看。看看是不是核心的,還要看它分的哪些版塊,看自己的論文適合不適合
2、選定要投稿的期刊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看此期刊的論文投稿要求。論文格式根據投稿要求進行修改。
不同的雜誌社對論文的格式要求不一樣。
3、察看此期刊的論文投稿流程,現在的期刊一般採用網上投稿。需要註冊。這個根據流程來就可以了。
4、註冊以後,可以根據網站上的導航式投稿進行操作。
5、投稿完了以後可以隨時登陸作者中心察看自己稿件的狀態。論文一般需要三審,會需要一定的時間,好的期刊時間更長。所以投稿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6、稿件如果被錄用,作者會收到雜誌社的通知。繳納了版面F後就可以等著見刊了。繳費後雜誌社會開FP,如果單位可以報銷的話一定要告訴雜誌社準確的單位資訊。
關於人情的學術論文
農村人情禮俗消費分析
摘要:伴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的人情禮俗消費支出也隨之水漲船高,傳統樸素的人際互助與交往正在被異化成令人生厭的功利性人情禮俗消費。本文對s村農民的人情禮俗消費現狀進行描述,運用社會交換理論對其進行解讀和分析,倡導適度的人情禮俗消費,以減少農民負擔,促進農村人際關係和諧。
關鍵詞:人情消費;農村禮俗;社會交換理論
禮俗消費是指人們在風俗習慣的典禮儀式活動中的消費行為,包括物質形式與貨幣形式。例如在我國傳統節日春節中,親友之間互贈禮物表示祝福,長輩給晚輩的壓歲錢等。所謂人情消費,是指由於人際關係而非自身的直接消費支付給他人的支出,是一種社會交往行為,目的是表達祝福心情和獲得人際交往中的聲望和社會支援。人情禮俗消費支出即是指在風俗習慣典禮儀式上的人情消費支出,也稱為“隨禮”。
一、S村人情禮俗消費發展現狀描述
2010年春節期間,作者在S村進行了實地調查。S村地處長春市郊,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業和家庭養殖業,由於距市區較近,農閒時外出務工也是一項收入來源。常住人口195戶,平均每戶3.78人,2009年人均年收入5137元。2009年以每戶村民家庭為單位,人情禮俗消費支出少則五六筆,多則十三四筆,一年中平均每戶家庭支出7.96筆,平均每筆人情禮俗消費支出178元,平均每戶家庭支出1416.88元,“隨禮”已成為農民生活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調查顯示,S村的人情禮俗消費呈現出3個特點:
1、人情禮俗消費的種類逐漸增多。20世紀七八十年代,村中的人情禮俗消費支出主要是圍繞歲時週期和人生週期兩大節律展開。歲時週期中春節是一個重要的節俗,村民們走親會客,互送禮物表達祝福,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祝願健康成長。出生禮、婚禮、葬禮構成了人生週期的三大慶典,村民們會準備酒宴,廣發請帖,宴請親朋。由於農村的生產方式多以家庭為單位,家庭之間相對獨立,慶祝人生週期的三大慶典便成了家族聚會、親友互相交流的機會。而近幾年,喬遷新居、考上大學、參軍獲獎、生意開張等也成為請客收禮的名目,造成了人情禮俗消費支出增多。
2、人情禮俗消費支出由物質形式演變為貨幣形式。且禮金數額逐漸攀升。以前農村遇到哪家結婚生子、老人生日,一般會贈送一些雞蛋、麵點或土特產品等,也有在婚禮時送些日常用品的。禮金大約都在二三十元,五十元並不常見,如今只有關係最疏離的鄰居才會送出五十元禮金。調查中發現。現在農村人情禮俗交往中互贈禮物的現象已經逐漸減少,多是禮金與禮物相結合,而且禮金的數額逐漸增加,由原米的二三十元,上漲至一二百元,關係緊密的親友甚至會達到500-1000元。人際關係的親疏等同於禮金的多少,而且本著回禮要比收禮時稍多以表達感謝的原則。禮金數額也在逐漸攀升。
3、人情禮俗消費支出的範圍不斷擴大。由於S村經濟的發展,使得村民們自主選擇的發展方向增多,近幾年來,S村由一個傳統的糧食種植村發展成為一個集蔬菜種植、家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等多元經濟收入相結合的村莊,村民收入穩步提高、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這些促進了人際交往圈的不斷擴大。村民們過去的人際交往範圍有親緣關係較近的親屬、朋友與鄰居,隨著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增多,工友、同事、一般親屬和更大範圍的鄉親也納入了人情禮俗交往範圍,這樣,勢必會增加人情禮俗消費支出的機會。調查中有村民反映說過去一年中能碰到幾次隨禮的事情,而現在幾乎每月都有,雖然有些是不情願參加的,但是想到以後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尷尬。也只能無奈前往。
二、應用社會交換理論對人情禮俗消費的分析
社會交換理論將個人和集體行動者之間的社會互動交往過程視為有價值的***過程,具體到人情禮俗消費行為中可以通過禮金禮品的往來互動,平衡交換資源的人,使交換得以順利實施。社會交換行為不僅存在於市場關係中,而且存在於像友誼、親情、鄰居等多種形式的社會關係之中,人們交往或者建立某種關係的目的是為了通過這種交往關係謀取其他利益。如金錢、社會聲望、尊重、幫助等。人情交往是一種社會關係網路的外在體現,禮物的輕重與禮金的多少能夠體現出人際關係的遠近。人情是建立、維繫、鞏固、發展農民人際關係的重要紐帶,是農村重要的情感與社會關係資源,這是處在半開放半封閉狀態的中國農村獨特的傳統文化。市場經濟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人情交際往來與市場經濟相沖突必然會表現出不適應現代社會理性發展的一些特徵,比如盲目的人情禮俗消費上漲導致的浪費等。但是人情禮俗消費行為不可能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完全消失,因此農民之間的人情禮俗往來就會發生著一些變化,本來以情感為中心的人情交往被***所取代,成為人情交往的首要目的,市場經濟的逐利性漸漸沖淡了人情中的情感因素,人際交往中的功利意識明顯增強,市場經濟內在的等價交換原則被人們應用於人際交往中,導致了人際交往向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
社會交換理論將心理因素納入到社會交換中,體現出人在社會交往中的主體性,人情禮俗消費過程中人們往往考慮的是今天的付出能否得到回報,回報多少,表達感情與經濟互助已不再是人們之間人際交往互動的唯一目的。人際交往成為人們獲得更多其他利益的工具,這種功利性因素使得人際交往中情感因素減弱,人們突破了鄉親、親友的界限建立起了更多、更新型的人際關係。在社會心理學中,交換理論更好地揭示了當前農民人情禮俗消費中的人際心理因素。通常人們都是以最大化自己的回報並且最小化自己的成本為目標,但在人際交往互動中,為了獲得回報,不得不捨棄付出最小的原則。布勞認為,為了能夠繼續得到利益,人們需要對給予自己以利益的對方做出回報,社會交換使社會各方承擔了某些未具體規定的義務,同時,人們對某些不能預先規定的、未來的報酬存在一種普遍的期待。
農村人際之間的人情交往,尤其是以禮物禮金流動的形式,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符號表達,是農村的一種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是一種社會關係資源,它更多的表現出一種關係型交換,既聯絡了感情又促成了目標的完成,達到了與行動者的主觀意向相符。農民中的人情往來,如婚喪嫁娶的隨禮等,通過這種方式換得彼此間的信任與關係的加深,為人們進行社會資本的構建提供了便利。社會交換行為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在人際關係形成的過程中,其本質與社會交換行為是一致的,社會交換理論能夠詮釋農村人情禮俗消費行為的原因與規律。
三、倡導適度的人情禮俗消費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是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人際交往理念是農耕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人際交往的重要原則是互利合作,通過人情禮俗互動方式的人際交往,能夠促進人的社會化。村民之間適度的人情禮俗互動往來,能夠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絡,促進資訊與感情的交流融通,增進友誼,有利於人際關係團結和諧,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但是,過度的人情禮俗消費支出只能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不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應倡導適度的人情禮俗消費。首先,從心態上重新認識人情禮俗消費行為,在心理上認同不以禮物輕重與禮金多少論感情;其次,應從每個人的自身做起。儘量不要創造出不必要的人情往來活動,避免鋪張浪費:最後,社會輿論引導廣大農民適度合理安排人情消費,促進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