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發展情況大全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清代瓷器發展情況

  嘉慶朝的前階段,基本上仍保留著乾隆朝的遺風,但從整體上說,已遠遜於乾隆盛世了。當時的粉彩和青花器也還有一些精品,特別是珊瑚紅地粉彩、描金器較為突出。顏色釉中霽紅、霽藍、醬色釉、黃釉、瓜皮綠、豆青、雲霞釉和石綠等都有一定的數量。仿哥、官、鈞窯及茶葉末的品種也在繼續生產。其時,士大夫階層風行鼻菸,瓷制鼻菸壺除粉彩外,青花和白釉摟雕的數量也不少。在圖案上,更盛行名勝山水圖,人物中仕女的形像,較以前更帶有清代的裝飾特徵。

  道光朝的青花和顏色釉製作,都已趨衰落。粉彩瓷器的數量雖多,但品種、造型亦已大為減少,產品中以蓮花型的盤、碗為突出。有少量“慎德堂”款和“囗竹主人”款的粉彩、霽藍描金和抹紅描金器則較為精緻。此外,有陳國治所制的黃釉仿象牙器,是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

  同治、光緒兩朝,整個社會陷於***和衰敗。在這段時期,景德鎮制瓷業中,窯雖然沒有停止生產,但所制大多是一些宮廷婚喜、壽慶的應酬、賞賜之品。民窯所產,雖無特殊精緻之作,但數量卻是巨大的。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民窯中,制有一些比較好的仿古瓷,但這並不是當時制瓷業的主流。

  隨著日本瓷器的競爭和歐洲瓷器的發展,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國內製瓷業漸趨衰落。20世紀上半葉,制瓷業更加衰敗。進入5O年代以後,瓷都景德鎮才開始甦醒,一些名窯中斷了一段時期後,也獲得了新生。

  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鎮為中心。在明未連年混戰當中,景德鎮也受到嚴重損壞,窯場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順治十一年才恢復生產,景德鎮復為御窯廠。這一時期的產品有明顯的過渡時期特徵。胎體比較厚重,製作略顯粗糙,一般底部斜削草率,還粘有砂粒。器物沿口部分施醬黃釉,深淺不一,呈黃褐色,為順治時期的重要特徵。

  清代是漢民族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的款識在題寫上也有一定的慣例,同時又新開創了金彩、墨彩、琺琅彩等題寫工藝,而且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也更為多樣。

  順治時期民窯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欖瓶、蒜頭瓶、洗口獸耳瓶、筒花觚、花觚、觀音尊、罐、蓮子罐、香爐、筒式香爐、筆筒、淨水碗、碗、盤、碟、杯等。

  順治官窯器以書寫“大清順治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款為主,也有寫“順治年制”四字款。款字用筆有力、起筆見峰、住筆見頓、劃多下拉、勾捺上剔,但整體佈局不甚規整。民窯款較為多樣,有篆書堂名款,如“玉堂佳器”、“繼善堂”、“梓桑軒”等,有各式花押款、偽託款。祭器多用干支紀年款。康熙朝歷時61年,款識較多。其官窯款多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或三行青花楷書款,晚期有少量篆書款。前期常見干支紀年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本網資料庫內有一對康熙青花杯,落款為“大清丁未年制”,是康熙六年的瓷器。琺琅彩器上書“康熙御製”四字楷書料款。其字型前期寬大,筆劃粗重挺拔,頓捺明顯。後期字型清秀,在具體寫法上也有細微區別,如熙字四點多為直點或順點,少逆點。年字三橫前二橫較短,第三橫較長,且緊緊上靠,一豎較長。款字外飾有單圈、雙圈、雙正方框等。

  清朝的瓷器商業發展介紹

  在明清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商業也很發達,商品貨幣經濟空前活躍。由於農業中商品性生產擴大,農產品越來越多地變為商品,出現了許多專門化的經濟作物地區,為手工業生產提供原料,或者直接供應消費者。例如養蠶地區為調劑桑葉的供需,出現專賣桑葉的“青桑行”和“葉市”。一些經濟作物如蔗糖行銷國內外,茶葉於十八世紀輸出激增。糧食作物除大量供給城市居民食用外,還有不小的部分用於釀酒、油和豆製品加工等。這些產品自然都是為了供應市場而生產的。

  商品性生產的發展,商品流通範圍的擴大,促使一些新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和發展,例如漢口鎮和朱仙鎮就是位處交通樞鈕點而興起,而佛山鎮和景德鎮專司生產如絲綢、瓷器等高價值產品的城鎮。至嘉慶年間,這四鎮並稱為“四大名鎮”。許多重要城市如北京、江寧***今南京***等地,也更趨發達。當時尚流行“天下四聚”的說法:“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與此同時,金融業與貿易業發達,商人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清朝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廣州的行商與揚州的鹽商都是最闊氣的商人,山西商人掌控全國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