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天文曆法發展情況介紹

  唐代的天文曆法發展的比較好,因為欽天監也比較受皇帝信賴的緣故,有了比較多的財力、物力、人力去研究曆法,唐代用的歷法也一直在變,不斷的進行完善。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唐代的天文曆法發展情況,希望你喜歡。

  唐代的天文曆法發展情況

  李淵建唐之初,沿用隋《大業歷》。武德二年***619***又頒用傅仁均的《戊寅元歷》,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民用歷中採用定朔法的歷法。該歷關於日行盈縮、月行遲疾等計算方法,與大業歷大致相同。但採用定朔法可能會出現連大月或連小月的特殊現象,如貞觀十九年***645***出現了四個連大月,因而《戊寅元歷》受到攻擊,不得已又改用平朔,失去了其曆法的特徵。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起,頒用李淳風編造的《麟德歷》。開元十七年***729***,《大衍曆》正式頒行全國。公元762年,因《大衍曆》未報代宗寶應元年六月望的月食,改頒郭獻之編修的《五紀曆》。中四年***783***,又以《正元歷》替代了《五紀曆》。821年起頒行徐昂編撰的《宣明歷》。唐代最後使用的一部曆法是邊岡編撰的《崇玄歷》。

  唐代曆法的成就

  《麟德歷》再次採用定朔並獨創了一種進朔法,即根據朔日小余資料的具體情況,將朔日上退一日或下推一日,使相應大月變成小月或小月變成大月,從而解決了出現連續四個大月或三個小月的違反日常習慣的問題。《麟德歷》還採用“總法”1340作為各天文資料的統一分母,立法巧捷,為後世歷家所遵用。《麟德歷》的又一創舉是正式廢除沿襲已久的章蔀紀元之法,不用閏周而直接以無中氣之月置閏。由於該歷是以《皇極曆》為基礎而編制的,在推算五星運動時考慮到日月五星的不均勻運動,並吸取了《皇極曆》的先進計算方法,且所得資料更為精確。《麟德歷》用到開元九年***721***已顯疏漏,於是唐玄宗詔令一行編撰新曆,於開元十五年編成《大衍曆》。 《大衍曆》分“歷議”和“歷術”兩大部分,歷議論述編歷的原理,歷術則又細分為步中朔術、發斂術、步日躔術、步月離術、步軌漏術、步交會術和步五星術等,這些是說明計算日月五星位置、運動、時刻和日月交食的方法。為了取得制歷的資料,一行組織了大規模的天文測量,研製了新的天文儀器,測量了二十八宿距星及許多恆星的位置,對日月五星進行了大量的新的觀測,從而使《大衍曆》有了深厚的觀測基礎。

  唐代人在天文曆法上面下了很多的功夫,對於天文地理的觀測也有了大量的實驗基礎,唐代曆法的演變也見證了唐代天文學的進步和發展。

  唐代天文學著作開元佔經的重要內容

  ***一***《開元佔經》儲存了漢民族最古老的關於恆星位置觀測的記錄。在卷六十至卷六十三有關二十八宿星佔和卷六十五至卷六十八有關石氏中、外官星中總共給出了一百二十一顆恆星的赤道座標位置***其中有六顆星的資料在今傳各本中已佚失***。這種赤道座標和現代天文學上所使用的赤道座標雖然形式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這一百二十一顆星的座標構成了一份我國最古老的星表,研究者名之為“石氏星表”。

  ***二***《開元佔經》中儲存了可能是世界最早木星衛星的肉眼觀測記錄。在卷二十三有關歲星***木星的古代名稱***佔中有一段甘氏的論述:“單于之歲,歲星在子。與虛、危晨出夕入。其狀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是謂同盟。”意思是說,在單于歲那年,木星運動到了這一天區,早、晚和虛、危二宿共升共落。這時的木星看上去又大又亮,而在它的邊上彷彿有一顆小的紅色的星,這個現象稱之為“同盟”。甘氏的這個發現是在公元前364年,這比伽利略在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之後,才發現木星衛星早了近兩千年。

  ***三***《開元佔經》儲存了石氏、甘氏和王鹹三家星官的原來面目。星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恆星命名形式。一個星官是一個恆星組合,其中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顆,多到數十顆。一組星起一個名字,如北斗***七顆星***、牽牛***六顆星***、天官***一顆星***、羽林軍***四十五顆星***等等。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有許多流派,大部分流派都有自己的星官體系,彼此略有差異。三國時代時有吳國的一位太史令陳卓曾把古代主要的三家官體系——石氏、甘氏和王鹹的,並同存異,組成一個二八三個星官包含一四***顆星的完整體系。這個體系被後世接受,成為中國傳統的恆星命名系統。由於陳單綜合的成功,反使原來的三家星官逐漸不為世人所知。全賴《開元佔經》儲存了原來三家各自的組成情況,才使後人得以知曉這三家星官的原貌,從而為中國星名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四***《開元佔經》中有很高科學水平的關於日蝕現象的論述。卷九中錄有西漢天文學家劉向的論斷:“日蝕者,月往蔽之。”這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第一次科學地解釋了日食發生的原因。同卷中還引有與劉向同時代的一位星佔家京房對古代日食觀測方法的記述:“日之將蝕,……置盆水庭中,平旦至暮視之。”這段記述表明,當時已發明了預報日食的方法,但在時刻計算上還比較粗疏,因此,耐心的天文學家藉助了一盆水使觀測者專注的目光從長時間向上仰視刺目的太陽光本身轉變為自然微俯觀測刺目程度較低的水中太陽像,從而可以大大減輕觀測者的痛苦和疲勞。這個觀測方法的發明大大提高了觀測日食的能力和質量。此外,《開元佔經》還集錄了日全食時人們看到的太陽外層的一些有關現象,如日珥和日冕。

  ***五***《開元佔經》記述了大量古代天文學家有關宇宙結構和運動的認識,而且其中有一些是僅見於此書的。如後秦天文學家姜岌《渾天論參難》,梁武帝在長春殿召叢集臣討論天文、星象的記載,以及祖恆對姜岌的批評等等。這些論述在《開元佔經》之外迄今尚未發現影跡。還有些論述在別的古書中雖也有所記載,但是《開元佔經》所錄卻更為詳盡。如對祖恆的《渾天論》、陸績的《渾天象說》等的記載都較《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等所記為詳。所以,集中記述宇宙理論的《開元佔經》卷一、卷二,乃是研究中國古代宇宙觀史的學者所必讀之書。

  ***六***《開元佔經》卷一百三主要介紹了《麟德歷經》。《麟德歷》是初唐天文學家李淳風所編。該歷繼承了隋代劉焯《皇極曆》的成就,並在天文資料和一些數學計算方面又有許多進步。它是我國曆法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有記述,但這二書所載錯訛特多,且互有差異。因此瞿曇悉達所錄的《麟德歷經》對於《麟德歷》的整理研究工作具有很大參考價值。***七***《開元佔經》卷一百四中記錄了印度的數碼,提出了“?”的符號。這是中印數學交流史上的一段重要資料。

  ***八***《開元佔經》卷一百四中還主要記載了《九執歷》術文。《九執歷》是一部印度曆法。九執是指日、月、五星這七個天體和羅睺、計都二顆“隱星”,羅睺、計都實際上並不是星,而是天球上月亮軌道與太陽軌道相交的兩個交點。印度天文學家中把它們看作“隱星”。《九執歷》原來面目如何,已無可考。《開元佔經》所載主要是有關日、月運動和日、月食預報的計算方法。印度天文學曾經受到希臘天文學的影響,在計算天體運動時採用了黃道座標系和幾何學方法,和中國之採用赤道座標系及代數方法大不相同。《九執歷》中的基本天文資料中有若干較之中國略有遜色,但其方法和概念也有許多長處。例如,中國古代曆法中一直沒有分辨出太陽運動的近地點和冬至點、遠地點和夏至點的區別,而《九執歷》則定出遠地點在夏至點之前十度,這是符合當時天文實際的。又如,中國古代曆法中不考慮日、月和地球之間直線距離的遠近變化問題,所以在日、月食的計算中是有侷限,《九執歷》則有推算月亮視直徑大小變化的方法,較中國古代曆法有所進步。此外,《九執歷》中引進了三角學裡的正弦函式演算法和正弦函式表,這在中國古代數學中也是一個新事物。總之,《九執歷》的傳入乃是中國與印度科學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而這件大事的價值都只有《開元佔經》才能為我們提供評價的具體依據。

  ***九***《開元佔經》記錄的古代曆法基本資料對《二十四史》中的有關記載有所補充。《二十四史》中有多部史書闢有“歷志”或“律曆志”卷,記載有關時代所用曆法的種種情況,但由於各種原因,有些曆法留下來的記載很少,而《開元佔經》卷一·五“古今歷積年及草率”中所記有不少可為史書資料作補充。例如,晉代北涼地方行用的趙匪攵《玄始歷》是一部重要的歷法。它首先改革了古代曆法中十九年裡安排七個閏月的規律,創立了六年中安排二二一個閏月的新規律,由此促進了古代曆法中朔望月和迴歸年時間長度資料的精確性的提高。可是這個曆法在古書中記載極少。只有《開元佔經》中記述了這個曆法的一些基本天文資料,才使我們對它有所瞭解。又如漢代太初曆以前有所謂古六歷,後人只知它們都是一種四分曆,但它們的歷元是哪一年,卻僅見於《開元佔經》。此外,還有隋代劉孝孫的歷法,張容的《開皇曆》等,在《開元佔經》中都有可以補充《隋書·律曆志》中所載的資料。

  ***十***《開元佔經》中儲存了大量已失傳的古代文獻資料。據初步統計,《開元佔經》中摘錄有現已失傳的古代天文學和星占學著作共約七十七種,緯書共約八十二種。這些佚書在其他古籍中間或已有記載,但完全不如《開元佔經》豐富。如有關緯書,明代曾有一位學者孫珏從許多唐宋古籍中輯錄出一部緯書輯佚集,題為《古微書》。然而,自《開元佔經》重新發現後,清朝人所輯的《玉函山房輯佚書》等所輯緯書篇幅超出了《古微書》好幾倍。至於天文學和星占學的著作,則還沒有人全面重新輯佚過。此外,《開元佔經》中還摘有若干現已佚失的經學、史學和兵家著作。總之,可以說,《開元佔經》作為儲存古代文獻的著作來說,稱得上是一座寶庫。

  除了以上十項之外,如果用不同科學學科來檢驗,肯定還可以發掘出新的令人驚異的科學內容。總之,《開元佔經》的科學價值是不容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