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市八年級語文第二學期期中試卷及答案

  面對即將到來的期中考試,教師們要如何準備呢?以下是由小編收集整理的,歡迎您的閱讀!

  江陰市八年級語文第二學期期中試卷:

  一、積累與運用***共10分***

  1.下列各組詞語中讀音或書寫有錯誤的一項是***2分****** ***

  A.潛滋暗長***qián*** 秀頎***qí*** 枯瘠***jí***

  B.忍俊不禁***jīn*** 佇立***zhù*** 芥蒂***dì***

  C.以身殉職***xún*** 迸棄***bìng*** 褻瀆***xiè***

  D.心無旁騖***wù*** 窒息***zhì*** 三稜鏡***léng***

  2.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2分****** ***

  A.小張同學為人誠實,從不計較自己的得失,胸懷坦蕩如砥,深得同學們的好評。

  B.大掃除時,小張同學馬上投入到繁重的勞動中,而有同學卻拈輕怕重、挑肥揀瘦。

  C.看到他故作幽默的滑稽樣子,王紅忍俊不禁地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D.商場裡,她一會兒想買職業套裝,一會兒想買休閒連衣裙,真是見異思遷。

  3.對下面文段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2分****** ***

  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A. 語:話 B. 比:挨近 C. 絕類:極像 D.屬:類似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2分***

  A.據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的動物園總數至少有900家以上。

  B.我永遠不會忘記老師耐心細緻地糾正並指出我考試中的問題的情景。

  C.不管鳥兒的翅膀多麼完美,如不借助空氣,鳥兒永遠無法飛上藍天。

  D.在閱讀文學名著過程中,常常能夠使我們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間人生的真諦。

  5.給下面一段文字補充一個結論性的句子,最恰當的一組是***2分****** ***

  閱讀文學作品可以藉助字典、辭典,但不能依賴字典、辭典。例如“白日”,辭典注“太陽”。但熟悉古典詩歌的人都會感到用“白”形容“日”,似乎強調了“日”的亮度。左思說“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鮑照說“白日正中時,天下共明光”。“白日”是太陽,但經過詩人反覆使用後,它已帶有一種光芒萬丈的氣象。王之渙的《登鸛鵲樓》開頭說“白日依山盡”,雖然說的是夕陽,但因用了“白日”這兩個字,仍給人以輝煌燦爛的感覺。可見,        。

  A.“白日”一詞有很豐富的含義。

  B.閱讀文學作品不能看字典、辭典的解釋。

  C.我們要多閱讀文學作品,才能知道詞語的意思。

  D.詞語在文學作品中的意思比字典、辭典豐富得多。

  二、閱讀與賞析***共44分***

  ***一******10分***

  延徽,幽州人。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馬於野。

  述律後言於契丹主曰:“延徽能守節不屈,此今之賢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禮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與語,悅之,遂以為謀主。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裡,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諸國,延徽有助焉。

  傾之,延徽逃奔晉陽。晉王欲置之幕府,掌書記王緘疾之。延徽不自安,求東歸省母,過真定,止於鄉人王德明家。德明問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為晉有,當復詣契丹耳。”

  契丹主聞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曏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歸,恐不聽,故私歸耳。”契丹主待之益厚。 ***選自《資治通鑑•後梁記》***

  【註釋】①牧圉:到牧場中放牧。

  6.下列句中的“以” 與“奈何辱以牧圉” 中的“以” 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

  A.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B.策之不以其道

  C.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 D.不以千里稱也

  7.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 ②契丹主待之益厚

  ③德明問所之 ④曏者何往

  8.翻譯下列句子。***2分***

  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馬於野。

  譯:

  9.韓延徽在契丹國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不少於兩點******2分***

  ***二******4分***

  昭君怨

  鄭域

  道是春來花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注:“昭君怨”為詞牌名。

  閱讀上面的詞,完成後面的問題。

  10.這首詞上闋吟誦的具體物件是什麼?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2分***www.

  11.這首詞的下闋用了什麼手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分***

  ***三******4分***

  元青花之謎

  ①元代青花瓷從誕生之日起,就給後世留下了眾多的謎團。

  ②第一個謎就是它的紋飾為什麼是藍色的。蒙古人尚白尚藍,是受波斯文化的影響。13世紀初,成吉思汗異軍突起,他和他的繼承者多次征服西亞、中亞,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湧入中國,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學家、醫學家等,他們帶來了西域的文化。藍色是西域波斯文化的主色調,今天去中東我們依然可以看見到處都是以藍色為主色調的建築。

  ③第二個謎就是它的發展沒有初創期,沒有萌芽期,它是突然成熟的。你看見它的時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嬰兒,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這有多種解釋:有的說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現的,而是元代中晚期出現的,那個時候,波斯人帶來了現成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工藝,元青花直接受波斯文化的影響。另外一種說法是元代以後有大量北方工匠南遷,他們的繪畫能力都比較強,他們來到南方的景德鎮駐紮下來,在景德鎮漂亮的瓷胎上重新開始作畫,就跟一個畫家到另外一個地方畫畫似的,只不過是換了紙,換了顏料而已,技藝上沒有什麼區別。元青花的這種突然成熟,從學術角度講,至今還有很多問題尚待研究。

  ④第三個謎是元青花紋飾為什麼題材眾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題材表現不一樣,它的題材尤其多。其實元青花早期的題材大都是花卉、鳥獸、龍鳳,後期才出現了人物題材。後期畫人物的第一個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說的影響,注意展現情節。第二個原因是在元朝後期,朱元璋沒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長時間駐紮在景德鎮。他對景德鎮的瓷器生產應該有過影響,由於他對戰爭故事的關注,以人物為紋飾題材的作品開始逐漸增多。

  ⑤第四個謎是元青花造型碩大,大件瓷器特別多,如大盤、大罐、大瓶。元青花大器特別多有一個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關。蒙古人性格粗獷,不拘小節。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當中有一個“把杯”,所謂“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著。為什麼做成這樣的呢?因為元人是馬上民族,他騎在馬上,一隻手騰出來就可以攥住這個杯子。“欲飲琵琶馬上催”就是這個感覺。高安出土的這個“把杯”,上面寫著兩句詩,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

  ⑤元青花自其誕生之日起,就迅速繁榮起來。後來的明清兩代,瓷器都以青花為主。元青花是漢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結晶。

  12.本文作者從色調、發展、 四個方面介紹了元代青花瓷的四大謎團。***2分***

  13.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為什麼?***2分***

  他對景德鎮的瓷器生產應該有過影響,由於他對戰爭故事的關注,以人物為紋飾題材的作品開始逐漸增多。

  ***四******4分***

  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在火裡燒,水裡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黃金也須經過燒煉,去掉雜質,才成純金。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孟於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說,如要鍛鍊一個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這是我們從人生經驗中得到的實情。諺語 “十磨九難出好人”;“人在世上煉,刀在石上磨”;“千錘成利器,百鍊變成鋼” ;“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都說明以上道理。

  孔子的弟子曾參,在《大學》章裡記下老師二百零五字的教訓。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不就是鍛鍊自身嗎?

  修身——鍛鍊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需鍛煉出純正品色來,才有價值。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鍊人的處所,好比鍊鋼的工廠,或教練運動員的操場,或教育學生的教室。這也說明,人生實苦確是有緣故的。

  ***選自楊絳《 走到人生邊上》,有刪改***

  14.上面的文段闡述了一個怎樣的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劃線句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分***

  炊 煙

  趙豐

  ①許久,沒有見過鄉下的炊煙了,不免有些思念。

  ②鄉下不會沒有炊煙,少了炊煙的鄉村就缺乏生氣。清晨,東方顯出魚肚白,鳥兒從窩裡飛出,露珠在莊稼的葉子或草尖滾動,炊煙散淡在一座座老屋的上空,擁抱那乳白色的晨霧。農人們扛著鋤、牽著牛走出村莊,伴著雞鳴、狗吠、蟲啼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正午的陽光下,炊煙似有似無,農人頂著陽光回村莊,一縷縷淡淡的炊煙牽動著他們的飢腸。“老婆晌午給咱做啥好吃的?乾麵?攪團?有沒有油波辣子?”這時,炊煙就成為他們生活的渴望。黃昏,在玫瑰色晚霞的映襯下,炊煙有了色彩,牧歌晚唱,牛羊歡叫,鳥兒歸樑,農人們荷鋤而歸。

  ③土牆、木門、青瓦、楊樹、炊煙。那時如果在村子裡,我的目光裡就呈現出這麼幾樣東西。把這些東西拼接在一起,就形成了記憶中鄉村的影像。如果遠離村子,就只剩下炊煙了。我在孤坐,仰躺,眺望炊煙和風的遊戲。炊煙離開煙囪後,就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炊煙在哪兒落腳,這是我所掛念的。我不知道詩人、畫家、音樂家之類的藝術家的靈感從何而來,我一直疑心陶淵明沒有享受過真正的鄉村生活,不然《桃花源記》為何沒有描寫炊煙的詩句?缺失了炊煙的桃花源,該是何等的落寞。

  ④炊煙在城市是一種汙染,在鄉下卻成為一種風景。城市的風景雖然對於現代人類有著巨大的誘惑,但城市給人類以現代生活享受的同時又有著諸多的弊端,噪音、汙染、交通擁擠、人情淡漠… … 讓城裡人厭煩和無奈。無怪乎在鄉村生活得久了的人過不慣城裡的生活,他們嗅慣了雞鴨畜禽的屎尿味,聽慣了牛羊蟲鳥的鳴叫聲,看慣了村舍炊煙的繚繞,兩隻腳板走在泥土上才覺得踏實和舒適。

  ⑤炊煙標誌著平民意識。起碼,它帶給我是淡泊的心境,還有遠古的想像。原始人發明了火,從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這“文明”卻滯留在了鄉下。城裡人早已開始用電取暖,做飯。液化氣和煤氣雖然也產生火,只是沒有炊煙。鄉野莊稼收穫之後的秸稈、枯柴取之不盡,用之不完,成為生活在鄉野之人燒火的原料。這種情況可能還要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炊煙在鄉村仍然繼續充當著風景的角色。既然這樣,鄉下人對炊煙的感情還會曠日持久。

  ⑥留戀著鄉野炊煙的人,自然無法擺脫禁錮在身上的平民意識。如今,我生活在小城,眼中迷失了炊煙的影子,偶爾會感到失魂落魄。到了假日,我會興致勃勃地去鄉下欣賞炊煙的景緻,清洗被玷汙了的靈魂。這種感情,既有對曾經被炊煙瀰漫過的少兒時代的懷戀,更有一種對返璞歸真的人生態度的守望。

  ⑦我知道,留戀著鄉下的炊煙,就是在堅守著一種精神。

  16.文章第①段起什麼作用?***3分***

  17.作者在第③段中為什麼提到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 2分***

  18.本文主要是寫鄉下的炊煙,為什麼在第④段中還要寫城裡人的生活?*** 3分***

  19.怎麼理解文章結尾所說的“留戀著鄉下的炊煙,就是在堅守著一種精神”? *** 4分***

  ***六******10分***

  20.根據課文默寫。***10分***

  ①臨風一唳思何事?____________ 。***白居易《池鶴》***

  ② ___________,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秋思》***

  ③俱懷逸興壯思飛,_________。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④________,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淨沙 秋思》***

  ⑤無絲竹之亂耳,_____________。 ***劉禹錫《陋室銘》***

  ⑥__________,泥香帶落花。***葛天民《迎燕》***

  ⑦淮南秋雨夜,______________ 。 ***韋應物《聞雁》***

  ⑧_________,駢死於槽櫪之間。***韓愈《馬說》***

  ⑨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___________”。***魏學洢《核舟記》***

  ⑩幾處早鶯爭暖樹,____________。***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三、表達與交流***共46分***

  ***一******6分***

  學校文學社擬創辦一份文學刊物,請你為這一刊物命名,並寫一段創刊詞,闡明刊名含義及辦刊宗旨等。語言簡潔生動,80字左右。

  21.刊名______________

  ***二***作文***40分***

  22.根據要求作文。***40分***

  請以《懂你》為題作文。其中的“你” 可以是你曾經以為逐漸疏遠的親人或者朋友, 可以是你感悟的某處風景,可以是……

  ***1***文章敘述完整,富有真情實感。

  ***2***文章中不得出現校名、人名,如必須出現,一律用“×××”代替;

  ***3***不少於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