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為霜閱讀題答案
在文明的末世,能夠拯救自己的,其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露為霜》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白露為霜》閱讀原文: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麼是秋色。
倒不是因為這個時候,西北的胡楊,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為各處的楓葉,都如同獵獵的火焰;也不是因為南方的溼地,蒹葭白茫茫開得正盛,一年豐繁的色澤,此時為最;而是因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露凝而白。到了這個時節,早晨起來,風將一條路颳得發白,空氣裡彷彿都流動著透明的鉛灰色。心裡寥落又開闊,好比一幅筆法疏淡的水墨,便曉得,秋天當真來了,隨同一個終古美麗的名詞。
這個名詞,從先秦的詩歌源頭,溯流而下,唐風宋韻裡,都可以聽到它的脆響——一直到今天,它和驚蟄一樣,依然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富詩歌意象、最易觸動心底柔軟部分的名詞。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結繩記事上,另一個細節的提醒。有三個最美的繩結,打在歷史的詩章上,也打在每一箇中國人的骨血裡——關於對宇宙、所愛與自身存在的美感體驗,我們可以拈取它們來重溫夢境,那幾乎是每個人都曾經經歷或將去經歷的夢境。
第一個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八個字讀出來,凡識得漢字的,無不心旌神搖。《詩三百》是詩歌,也是原典。即使沒有後文“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這八個字,也允為最美的文字。它開啟了一個傳統——這是一個可以意會,難以言明的傳統。天地如此靜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內,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慨然千古、愴然淚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寫春天,說:“春,曙為最,逐漸轉白的山頂,開始稍露光明。”文字簡約、意境優美庶或近之,但卻沒有那蒼茫遼遠之感。美麗到了蒼茫的境界,這八個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氣質,不管碩果紅葉,如何渲染它的熱鬧,終歸是偏於幽冷肅殺的——《禮記?月令》裡說:“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說的是舊時天子們多半在這個時節用兵。即使沒有實力出征,也得殺幾個罪犯,所謂“秋後正法”。掌管刑罰的司寇因此被稱為“秋官”,而文人不遇,遲暮無成,多半被稱為“秋士”。秋天被賦予的感傷色彩越來越濃厚,人們面對秋天時的情感,也就越來越偏於血親人倫。所以第二個美麗的繩結打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何事合成愁,離人心上秋。此刻思鄉懷遠,衣裳正單,往往催生出無限的愁怨。這種思鄉懷遠的深情,和《詩經》中那種幾乎能帶來宇宙本體論的觸發而言,體現了一種文明的程序和文化的烙印。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總是那麼沉鬱不露,然而咀嚼間,就有一種逝水難追、樂土不返的悲涼。被逐出伊甸園的人們,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我們知道了,就永遠抹不去成人的記憶。這裡面所追懷的,是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流失——而流失的總是如此美麗,我們保有的美麗回憶,如此刺傷我們的心靈。
失卻了本體,徒留了追懷,白露於是越來越清冷幽怨,但還有第三個繩結——“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時間已經是宋朝,有一個超邁豪絕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清冷肅殺間,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氣。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個洞簫,嗚嗚咽咽地吹將起來。說:你瞧瞧,清秋好時節,轉瞬即過,我們與草木同腐,如何不傷心?那人一聽,就說了一段高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他又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在文明已經行進到一種衰靡難振的狀態時,還有人發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謂不負清秋。
這個人,我們都曉得,叫蘇軾,發明東坡肉的那一位。他的無數曠達之作,都是在秋天寫出來的——那草尖上可憐可愛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裡,竟可以橫大江接水光,讓他歌詩“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於是草木搖落而變衰的年節,照樣就倜儻行過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夠拯救自己的,其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
《白露為霜》閱讀題目:
6. 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為什麼要寫到胡楊、楓葉和蒹葭?***5分***
7. “美麗到了蒼茫的境界,這八個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據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內容,簡要分析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渲染這八個字的美麗境界的。***5分***
8. 最後作者為什麼說“斯人可謂不負清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分***
《白露為霜》閱讀答案:
6.一方面,白露會給胡楊、楓葉和蒹葭留下鮮明的季節特徵;另一方面,作者又用這些景物特徵烘托出白露自身的時令特點,突出白露和秋天的密切關係。
7.作者從三個方面展開。首先,正面闡述這八個字表達了一種美好的妙不可言的境界;其次,用陳子昂詩歌的高遠境界作襯托;再次,和日本作品《枕草子》對比,突出這八個字的美麗境界。
8.作者認為,蘇軾面對個人的不幸境遇,面對宋朝的文明衰退,樂觀豁達,瀟灑風流,盡情享用無邊秋色,所以說蘇軾不負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