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論文優秀範文

  美術教育對於中學生的影響或許並不是直接而快速的,但它卻是能夠在精神層面給予中學生心靈滋養的文化藝術,它對中學生的成長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議中學美術教育》

  【摘要】新課程改革在中學推行後,中學美術教育就引起了老師們的思考和研究,由教材到課堂教學都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如何才是合理的,如何才是有效的?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我們要帶給學生們什麼樣的美術知識,什麼樣的美術課堂。而這些問題的核心就在於對美術這門學科的定位準確度。那麼我們該如何定位、如何理解呢?本文試圖通過課堂案例從美術本位這角度談談個人的見解,並嘗試定位高中美術教育的方向和重點。

  【關鍵詞】創造美的技術

  每逢上新生美術課時,我都會問學生:"幼兒園除外,由大家讀小學就開始學美術了,除了小學六年級和初三不上美術課外,算起來學美術也有七年,請問同學們,你們學了七年的美術,有誰知道美術是什麼?"接著同學們就會陷入思考當中,然後就爆發了爭論,都在努力地試圖通過自己對美術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組織出來:

  "就是繪畫!"

  "是表達作者思想的繪畫!"

  "需要畫出來,有主題,有美感,可以陶冶人性情的作品!"

  "還有設計也是美術!"

  "能寄託作者思想感情,陶冶我們思想情操的繪畫作品就是美術!"……

  答案的偏面和誤解是顯然的,每次這樣的爭論都讓我深深地感到無奈。七年了,學了七年居然不知道自己在學的是什麼,從學生口裡流露出來的除了那些冠冕堂皇的字眼"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外就是一片的茫然和誤解,是學生的不幸還是老師的悲哀?又或是教育的悲哀?美術教育改革了幾次,最近一次新課程改革更是轟轟熱熱,但結果我們的學生還是不知道什麼是美術,問題出在哪了?也許就是因為沒有搞清楚什麼是美術,使我們的教學一直在美術的圈子裡東碰西撞的,看似熱鬧,卻無法把握美術的根本,結果讓我們的美術課堂變得漫無目的,遊離於似是而非,好像學了很多東西,意義重大,但學生到頭來卻是了無所得。在新課程改革中試圖要回歸美術的本位,但最終解決的也只是虛有其表,九個模組的華麗衣裳,每個模組都堆砌了大量的內容,卻沒有抓住本質,只具有參考意義而無實質指導和操作價值,它的推廣之難可以想象,教材就形同擺設物而難以運用。美術是這樣的嗎?我們的學生在這少得可憐的學習時間中要抓住的是美術的什麼?怎樣才能達到最高的課堂效率?美術對於學生來講最有價值的是什麼?那麼我們就得首先弄清楚什麼是美術,也許在學術上可以允許它的模糊性和爭議性,但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上本人以為就必須得讓它清晰可辨,我們的教學才可以有明確方向和普遍意義,至於外延的模糊性那只是課堂的擴充套件問題了。

  由於教材對美術這一概念解釋的複雜性和難以記憶,每當這個時候,我都力圖用最簡單的語言來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美術,希望他們從此可以牢牢記住什麼是美術。根據漢語的名詞很多時候是可以從字面來理解的特點,於是我提示學生不要想得太複雜,單從"美術"這個詞的字面意思來理解,馬上有學生反應過來了:

  "就是美麗的藝術!"

  "美妙的藝術!"

  學生的發言一般可以得到的大家的贊同,表明了大家認識的一致。

  "還有不同的理解嗎?" 我再提示。

  "應該是美麗的技術!"

  這個答案不是很多班級的學生能理解到的,而且發言後響應的聲音也很少,表明大家並不大認可這個理解。

  "當你們見到路邊長著一朵很漂亮的花,你覺得很美,它是美術嗎?" 我又再提示。

  "不是"

  "為什麼?"

  "……"學生無語。

  "它本來就有的"一般情況要半晌才有學生髮言。

  "本來就存在的不算是美術,那麼什麼樣的才算是美術?" 我再問。

  "要自己做出來的!"

  "人為的!"

  "既然是人為的,那需要技術嗎?"再問。

  "要!"通常是異口同聲。

  "那美術的術到底是指什麼?"再問。

  "技術!"眾口一詞的答案。

  "如果美術我們可以理解成為一種技術,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技術?"問。

  "美麗的技術!"

  "還有嗎?"問。

  "……"又是無語。

  "美術作品裡面的美是本來就這樣還是經過藝術家加工、提煉而創造出來的?"又問。

  "是創造出來的!"

  "那美術應該是什麼樣的技術?"問。

  "創造的技術!"

  "創造什麼的技術?"接著問。

  "創造美的技術"水到渠成的答案。

  創造美的技術,這就是我想傳達給學生的資訊,也是我個人對美術的主要理解,不知道理解是否全面了,但把握住這點,我就知道在我的美術課堂裡要帶給學生一些什麼東西--讓我的學生清晰認識自己所學的是一門技術,而且是一門具有創造性的技術,是建立在對美的感受和理解上,創造讓我們的生活更美的技術。在中學的學習目標就是通過對美術的學習從而認識美、感受美和理解美,並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和技術去表現美和創造美,最終真正認識美術在人生當中的重要性,真正為他們美的人生髮揮作用!

  創造美的技術,我是這樣來理解:

  首先,美術它是一門技術。這是毫無疑問的,任何一件美術作品都需要通過動手來完成,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援,任何一個美術工作者都需要通過長時間的技術訓練才可以勝任他的工作。那麼從這一點來看,技術就必然成為我們美術課堂的重要內容之一,缺了這一點,美術課就是不完整的。有人認為美術課不能強調技術,甚至不上技術,其實就是對美術理解的不完整。美術本來就是一門技術,這是它的本位,是人類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手段和技巧,和我們的語言一樣的重要,過多強調它的教育意義而去掉它的本位就是錯位和主次不分。

  其次,美術又是創造美的。這是技術存的根本和意義,也是美術的核心,沒有表達的訴求,就沒有了技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創造美,這裡面含有兩重內容:

  一是美,對美的認識和理解,什麼才是美,這是一個很深、很泛的概念,也是人類一直在追尋和嚮往的精神,多少偉人、文學家、哲學家、美學家都試圖去描述它,卻又總是讓人感覺模糊不清,也許美只是一種感覺,一種來自於心靈深處的感動,來自於生活,來自於認識,來自於共鳴。美包含了世界上一切好的事和物,美能讓人的心靈平靜、安詳、快樂,永遠離開那些煩惱,給人以力量;美又能夠感化身邊一切醜惡的事物,美的範圍是無窮無盡。可見,美對人一生的作用和意義,它是人生存最根本的精神需求***多少年來因為這一環節教育的缺陷而導致美的失落從而引發大量人們不想見到的社會現象***。美可以有自然的美、社會的美、藝術的美、形式的美,如何引導學生去體驗美、理解美和發現美也就成了美術課堂的重要內容,也是美術最根本的內容***這一點我個人以為也應該是中文教育的核心,又或是人文教育的核心。***。我堅持在每節課講新內容前五分鐘讓學生講在生活中身邊的美,從生活中去體驗美,講了很多有關美的故事,如深圳歌手叢飛帶病助學,撿垃圾的洋人,跳進黃河救人的小女孩,每一個故事都讓學生們感動不已,體驗著人類最寶貴的美,心靈的美、人性的美、情感的美、生活的美、色彩的美、形式的美等等,好的美術作品就是表達這些人類心靈深處最動人的美,讓人久久地震憾。記得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就如他的雕塑作品《歐米艾爾》***如圖1***,一個乾癟的老女人,她美在哪呢?但羅丹卻在她的身上發現了生命的美,通過對模特年青時的美與老年的醜進行對比,表現出對人類貪慾的哀嘆和反思,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思考,從而珍惜生命,熱愛生命,達到了把自己對生命的美的理解傳達給世人的目的。善於發現美,讓我們的學生能長出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靈,讓美充滿我們的生活,並通過自己把美帶給身邊的人,這也許就是美術課的意義。

  二是創造,就是在對美的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創造出能打動人的美,從而把自己對美的理解傳達給身邊的人,讓美可以傳遍我們的生活。其實這就是常講的創作,這一環必須要讓學生去嘗試,讓學生有話要說,把心底的美表現出來,從而讓學生理解什麼是語言,什麼是表現,讓學生知道說什麼話、怎麼去說是他的自由和權利,那麼我們的現代藝術就不難理解了。美術作為人類思想表達的手段,它的意義就在這一環體現出來了。

  總括起了,中學美術教育就是三步曲:首先培養學生懂得美、發現美,然後讓學生去表現美,最終在表現過程中讓我們的學生練就一些表現美的技術。其中培養學生懂得美、發現美是最為關鍵的,是我們美術教育的核心,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我們的技術才具有意義。每個地區、每所學校的情況都有不同,但在既定的環境和既定的教學時間裡如何有效、高效地做到這一點就是每位美術教育工作者需要去思考的。最後,希望通過我們所有美術老師的努力和思考能把握好美術教育的核心,在課堂上能有效組織教學,讓我們的學生能在有限的課時中獲得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美術知識。

  參考文獻

  [1] 李娟蓮;中學美術教學中人體藝術欣賞初探[J];甘肅教育;1997年05期

  [2] 黃啟波;思考中學美術參與性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