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研究論文

  小班化教育是一種班級人數較少、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是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採用的基礎教育發展模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小班化教育的探討》

  摘 要:我在大學的時候曾經做過家教,當時我所輔導的學生是小學六年級,從輔導前的語文和數學只能達到60分,經過半年的輔導,到期末能夠到達平均90分以上,作為初級的小班化教育能起到如此立竿見影的效果,我感到無比驚訝。現在作為老師的我們,面對現在各種輔導機構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全國各地包括我們浙江都在試點小班教育。那麼我不禁要問,我們在現行的教育方式中,小班教育的教育方式對於傳統的班化教育而言有什麼優勢,那麼又該怎樣實施和強化我們的小班化教育呢?

  關鍵詞:小班化;傳統班化;互動;營造;和諧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4-202-03

  一、什麼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一種班級人數較少、有利於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和個性充分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是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採用的基礎教育發展模式。

  小班化教育絕非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簡單減少學額,而是在基礎設施建設、課堂教學環節、班集體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進行綜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

  二、什麼催生了小班化教育及其意義

  隨著出生人口負增長、教育資源的充裕和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稱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國內部分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漸露風采,成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熱點,被稱為“教育領域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在推行小班化教育上,上海起步早、邁步也比較快:1996到現在已年達到300所,一些區在一年級基本普及了小班化教育。目前,小班化教學基本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經轉移到中高年級。預計今後3-5年,上海將有80%的小學實行小班化。

  今年年初,杭州市教育局發文公佈了重新認定的市小班化教育實驗學校78所。此次認定經過學校申報、專家評審,杭州市教育局對原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實驗學校、基地學校和試點學校進行梳理、稽核,整合命名為現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實驗學校。評審時,嚴格把握小學班額不超過36人、初中班額不超過40人,實施小班化教育的班級數佔總班級數的不低於60%等條件。

  雖然,小班化教育在各地興起的原因不盡相同:在一些地方,小班化出現的動因是為了增加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而在另一些地方,小班化的出現可能源於生源的萎縮和教育佈局的調整。但是,我們關注小班化,因為它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班級學生數量的變化,更值得關注的是其背後教育觀念和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的變化。從一定意義上,它保留了傳統班級授課制的優勢,但是避免了傳統的大班帶來的不能充分適應學生個性差異,無法照顧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此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受到忽視。小班化教育帶來的對個體受教育充分程度的關注體現了教育上的人文關懷,單純學生數的削減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於實現以人為本,這為傳統班級授課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小班化教育核心特點

  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核心特點:

  1、縮小班級規模

  一個班級通常控制在25-36人

  2、改變教室空間格局

  在各地開展的小班化教育實驗中,教室環境的設計和創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課桌椅的佈置,一改過去那種簡單的秧田型,而採用馬鞍型、品字型、周邊型等多種形式。同時在教室中配置了圖書架、玩具、體育器材等設施。

  3、強調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確立以育人為本的思想,把學生視為一個個具有獨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識積累、興趣愛好等不同特點且客觀上存在差異的人。這種教育觀念的變化導致學校從教育目標、課程、教學到評價的整體改革。

  四、小班化教育需要達到的條件

  小班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條件才能實施。

  1、教師自我素質,是實現小班化效果的關鍵條件

  小班化教育的特點,對教師素質要求極高。首先,它要求教師是一個“現代社會人”,具有豐富的人性和現代文明素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具有充實的生活內容和文化品位,懂得審美;其次,它要求教師素養的自我提高。小班化教育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鼓勵學生形成個人的興趣愛好。小班化教育教學的資訊量大,人際交流頻繁,反饋節奏快。教師不太容易把握,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紮實的文化素養,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以及生活情趣。

  2、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是小班化教育能否實施的根本條件

  改變班級的人數與規模,這只是從形式上改變了傳統的班級組織,能否使小班化教育真正的實施,關鍵在教師。傳統的班級授課與小班化教育存在著根本的差異。小班化教育要求每位教師改變多方面的教育觀念。首先,要求教師要面向所有學生而不是片面的面對成績好的學生;其次,要求教師能根據每位學生的差異,進行因材施教,而不是進行填鴨式的教育;再次,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作出較大的改變,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資訊科技手段進行教學;最後,要求教師改變與學生的關係,變自己的主體地位為主導地位,充分在教學中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

  3、優良的學校硬體設施是實現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小班化教育不但縮小了班級的規模,而且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小班化教育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從活動中進行體驗。這就要求學校要具備相應的教學活動設施和學生良好的活動場所,從而更好的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玩鬧中學習。可以說良好的學校硬體設施是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五、怎麼樣實現小班化教育

  1、文化環境的營造

  改變班級環境,優化學習空間。創設有別於傳統大班教學模式、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是實施小班教學必要的物質條件。要儘可能為小班創設適合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最佳環境,配齊必備的電化教學設施,儘量考慮給小班學生更廣闊的活動和展示空間。

  教室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室環境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整體素質,它有利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崇尚人文關懷,是提升學生自信和成就的天地,所以教室文化的營造是小班化教育實驗成敗的基礎。要營造富有特色的小班教室文化,讓教室的牆面、四角、壁櫥都能“說話”,使班級成為師生共做、共學、共享、共賞的樂園、家園。

  傳統的教室佈景不論做法如何往往易陷入一種模式,且應付檢查式的,如學生作品欄,多是找一些優秀的學生作品如書法、美術、作文等貼在上面,這一貼往往是一個學期都不變,或直到被學生撕毀後再更新,這樣的教室佈景是死的,是為佈置而佈置,浪費學校資源及大家的時間、精力。我們認為小班的佈景應當是活的,應體現學生的成長的過程,作業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是它卻是學生的學習成就是學生引以自豪的。

  環境佈置原則:①富有教育意味;②講究整體效益;③注意安全方便;④具有獨特風格;⑤注重動態變化;⑥力求實惠節約。

  課桌文化:講臺、課桌椅的擺放,可根據教育教學活動的需要科學排列,有條件的學校儘量單人單桌,並採用馬鞍型、品字型、多邊型等各種形式,方便師生交流,這樣的擺放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張揚學生的個性,這種氛圍促進教師的教學方式的改變,當在具體擺放時,要重視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統一有效,教學手段與課程目標的協調一致,使課桌的變化產生最大的教學效益。

  黑板文化:教室內目前都只有兩塊黑板,一前一後,但根據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生髮展水平,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又有不同的發展,教室內可設定“一大幾小”黑板,主要用於小組合作學習;後面的黑板報的黑板也可進行改造,比如劃出一塊專門用絨布鋪,或用吹塑紙鋪,這樣學生可將手工作品、剪紙作品等自由張貼在上面。

  2、教學方式的變革

  “小班化”教育不僅是人數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變,教師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轉變。教師的課堂教學的設計不僅要備教材,更要把備課重點放在備學生和教學具的準備上。要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儘量實行課後單獨輔導,作業面批以及分層作業和測驗。在小班化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好互動教學策略、合作教學策略、反饋教學策略、分層教學策略,確保課堂上學生的操作、交往比大班學生明顯增多,每個學生接受教師單獨輔導的機會明顯增多。

  “一個大班教師可能毀掉一部分學生,一個小班教師則有可能毀掉每株幼苗。”這句話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不無道理,當一個教師面對大班中五、六十個學生時,由於無暇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他的意識、理念也就不一定在每一個學生身上得到內化,但當一個教師面對二十來個學生時,情況就會截然不同。所以小班教學更需要“陽光教師”來構建課堂,播下仁愛、正直、文明、智慧、誠信,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和課堂氛圍。

  ***1***教學氛圍的營造

  ***小班化教育軟環境***:學校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創設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師民主平等意識,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師生互動、師生並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營造教學氛圍原則:

  ①尊重每個學生,營造溫馨氣氛,讓愛充滿學生學習生活的每個角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②生動活潑快樂,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③在合作中競爭***分組教學是小班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之一***提倡在合作中競爭,即變個人競爭為小組合作競爭。

  營造教學氛圍方式:

  ①採用“關心,讚賞或激勵”的教學用語

  ②運用教學體態語,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傳遞師愛資訊

  ③創設有利於人際交往的教學空間形態

  ***2***教學過程的優化

  ①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小班化的教學形式,更需要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認真鑽研教材,領會新課標要求,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備好每一節課。小班的備課可包含:教材內容、教學要求、教學重難點、教學媒體***教具、學具、桌椅的排列***、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個性指導、設計意圖、板書設計、課後反思等十個方面,要備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方式,還有資訊科技的介入等,尤其強調學生活動、個性指導這兩塊內容的設計,學生活動要凸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個性指導可以是課前對不同層次學生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進行預設,也可以是課中對個別學生的個性指導在課後進行及時小結,課後強調對課堂經驗教訓進行及時、深刻的反思,並提出整改措施。也就是在備課中要處理好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係,最終使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②上課:專家們指出,小班化並不等於教學優化,相當多的教師並沒有因為縮小班級規模而改變自己原來的教學方法。甚至不少學校因急於縮小班級規模而聘用了不合格或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反而影響了小班化的效果。所以教學要想取得顯著的效果,大部分取決於我們的老師“怎麼做”,小班學生人數少,學生的活動空間加大,原來許多大班教學所做不到的,現在小班化教學都能做到。所以小班教師要本著均等性、公平性、充分性、綜合性的原則,挖掘小班化教學的潛力,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得到“陽光普照”,使小班的課堂通過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式,努力呈現“六多”現象:學生髮言的人數多,實踐時間多、合作機會多、接受的個別輔導多、獲取的反饋資訊多、得到的認可和欣賞多。

  ③作業。精心設計學生的作業,必做題可面向A、B、C三類學生,重在學習鞏固基本知識,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選做題面向A類學生和部分B類學生,重在培養運用與創新能力,達到教學目標的較高求,即發展性學力與創造性學力。課學練習的時候,教師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地進行巡視,指導A類學生自己落實雙基要求,點撥B類學生髮揮潛能,進行練習,幫助C類學生完成練習。教量面對學生的練習,可採用多種批改方式,要有教師即時面批,讓學生當場訂正,有的練習教師可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學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體討論批改,再給組長檢查老師抽查。

  ④輔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要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輔導不僅要輔導知識內容,還要輔導學習方法、習慣,激發學習興趣、意志等。

  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輔導。輔導既有集中輔導,也有個別輔導,其中,集中分層輔導有針對性地化解難點;個別輔導則注重幫助學困生和指導優秀生。

  利用小班化的優勢,有效預防差生的形成。

  ***4***設定和諧的教育課程

  小班相對於大班,無論是學生的自主性發揮,教師的個性化教育還是師生間的交流,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小班化教育不僅是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教育內容的系統探索,作為教育內容的源頭,課程體系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在進行課程設定時,要以“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為宗旨,以黨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理念為指標,以學生髮展需要為目標,以不增加學生學業負擔為前提,不斷適應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需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強化學科間,年段間的銜接與聯絡,重視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實踐性、社會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協作性、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使課程更適合小班化教育。

  課程設定為基礎性課程和活動課程、發展性課程。基礎性課程就是按國家課程計劃開全開足所有課程,活動課程,設有班隊活動、體育活動、晨間活動、午間交流等,依據小學生特點,給他們提供充分的交流和戶外活動的空間,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性課程包括校本課程、地方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等。發展性課程的設定各校要從校情出發,重點考慮學生潛在的發展需求和興趣,同時兼顧學校條件和師資在課程開發上的能力,可設定了英語口語、語文導讀、形體訓練、趣味數學、手工製作、繪畫、書法、器樂、音樂舞蹈、棋類、心理保健等學生喜愛的科目,讓學生在完成國家教育計劃規定的學習任務的同時,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給他們更多的親自動手、動腦及獨立操作、獨立嘗試體現自我的機會,從而培養各種素質和能力,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成為合格加特長的學生。

  做法:每學期初,由教師根據本人的特長列出可能開設的發展性課程選單,列表公佈,然後讓學生自主選擇,打破原有的教學班編制,人人蔘與自己喜歡的課程。

  另外,充實教學內容,挖掘基礎課程的活力。如語文課著重補充能提高學生積累、資訊蒐集管理、寫作等能力的內容;數學課補充思維訓練、小課題研究等內容;科學課拓展社會實踐活動;音樂課開闢自編、自舞、自奏等創作專案;美術課充入美術鑑賞和合力創作的內容。

  課程是學校教學工作的核心,小班教育涉及各類必修課、活動課的教材編制。但是目前小學的綜合、活動課程以及隱形課程,都沒有統一的教材,各校組織力量開發校本課程,耗時費力。因此,推廣小班教育,課程教材的建設要納入實施計劃之中。

  結束語:

  小班化教育對於我們而言是一種趨勢,對於我們現行教育體系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變革。目前,我想表述的是對小班化教育的研究需要已從對小班人數、育人環境、教學策略與方法等方面過渡到對包班制的理性思考、對教室內外環境佈置的理性思考,以及對小班師生比的問題、小學和中學的銜接問題;師資問題、教材問題、科學的小班化教學理論問題等進行深入的探索。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