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上冊教師教學反思

  學生到底能不能聽懂上課講的知識點?要怎樣授課才能把課堂氣氛搞活躍?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作為老師,應該要常常反思這些問題。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篇一

  《機械運動》教學反思

  本章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級***上***的第一章,也是初中學生接觸物理學的第一章。本章一共4節內容,相對於以前的教材來說,難度稍微大一點,我用了10個課時的時間完成了本章教學。從學生掌握的情況來看,這幾個方面學生出問題的機率比較高:

  1、第一節是“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這一節的內容比較直觀、具體,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快,但是由於以前測量、記錄時的錯誤習慣,很多知識點掌握不牢,老是容易出錯。比如被測物體末端在刻度線上的讀數,很多學生忘記了估讀的“0”;還有就是對於單位的掌握,由於學生沒有學指數運算,單位換算有一定的難度,當然這可以通過介紹相關的數學知識來解決,而對於每個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具體使用,很多學生就是茫然的,特別是新接觸的微米和奈米,還有比較小的毫米,認識不是很清楚;另外有些學生對於分度值的理解不是很好,老是把分度值記為“mm”或者“cm”。

  2、第二節是“運動的描述”。這一節的內容比較抽象,理解性的知識點較多。比如與參照物有關的問題,學生老是分不清楚一句描述物體運動的語句中,哪個物體是研究物件,哪個物體是參照物。

  3、第三節是“運動的快慢”。這一節的內容有點把第一節和

  第二節的特點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學生對於速度公式的理解和變速直線運動的計算這兩個知識點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別是後者計算時容易張冠李戴。還有就是這一節涉及到運動影象,雖然教材沒有要求,但是我還是講了的,而學生沒有學習正比例函式影象,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4、第四節是“測量平均速度”。這是一節實驗課,從學生學習的情況來看,掌握得還不錯,無論是對於實驗的原理,器材,還是步驟,都還是比較清楚。

  初二的學生才開始接觸物理,由於數學知識的欠缺,處理物理知識的方法不完善以及以前的一些錯誤習慣,在學習第一章時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單元複習,平常小測驗等多種手段加以解決,相信只要用心,應該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篇二

  《2.2我們怎樣區分聲音》教學反思

  把書上的演示實驗給學生示範後,引導學生得出書上的結論,再讓學生自己做實驗。這樣,雖然教學過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學效果並不佳,學生的興趣沒有被調動,思維被束縛,課堂氣氛沉悶,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訓,我改變了教學思路,努力打造活力課堂,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

  課前我先選擇的紙屑,***覺得用紙屑比較乾淨***可是實驗幾次效果很不明顯——紙屑幾乎不動,我又換沙子實驗結果也不好,又找來了很細的鹽粒,實驗現象超好,我很滿意,看來還是比較輕小的物體效果才明顯。每次實驗前對材料的選擇我們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實驗成功與否。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續

  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為主線,運用實驗、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執行任務,把傳播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等有機結合在一起。算是比較成功

  2.4讓聲音為人類服務

  文中對次聲的應用沒作介紹,可向學生適當補充一些這方面的

  3.1光世界巡行

  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仔細觀察過的學生,加以表揚,以鼓勵同學們多去觀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讓同學們仔細的觀察並積極思考總結實驗結論。

  《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3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這節課沒把重點放在知識結論上,而是放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上,讓學生經歷有意義的探究活動,體驗正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這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認為比較成功的一面。雖然有些問題還不能用現有的知識來解決,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本身就是探索。這種以實驗探究為手段,讓學生自己解開科學之謎的方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

  3.4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本節自認為滿意的地方:

  1、課堂結構安排比較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2、教學設計以實驗為主,學生參與性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看實驗,看視訊,做實驗,畫光路圖,學生都動了起來。

  3、課堂教學時間把握比較好,基本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本節課的不足:

  1、由於我是新任教師,對物理學科的專業術語把握不好,又是第一次第一遍代,雖然做了一些準備,但還是心理沒底,上課信心沒有表現出來,自己的情緒沒有調動起來感染學生的學習。

  2、學習了光從空氣中射向玻璃和水的折射現象後,實驗證實了光是可逆的,然後讓學生畫從玻璃中射向空氣的光路圖時,一些學生沒有做好,說明之前所做的引導還不到位,之前的實驗和結論沒有系統地進入學生的思想,有點操之過急了,教學過程的詳略及時間安排還沒有把握到最好。

  3、雖然自己在課前把實驗都做了一遍,但還是有沒想到的地方影響教學,需要教師指導補充,說明準備上還存在欠缺。

  3.5奇妙的透鏡

  我儘量從日常生活現象引入,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探究出透鏡對光的作用,以期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和用探究實驗研究問題的能力。

  新課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鏡的基本知識。我先讓學生自由提出“透鏡”的有關問題,然後鑑別出桌上的凸透鏡和凹透鏡,目的是進一步明確本節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同時讓學生體驗知識,將知識活化。可沒想到:學生拿到透鏡就摸起沒完。又耽誤了不少時間。第二部分:透鏡對光的作用。我把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教材上是以演示實驗的形式出現的。我選用了鐳射光學演示儀做的實驗,使得實驗現象比較明顯,學生更容易掌握透鏡對光線的作用。第三部分:透鏡的奧祕。設計這部分知識時,我想讓學生複習一下光的折射作圖,可是能完整不錯的畫出折射圖的學生很少,只能讓個學的較好的學生上黑板版演,然後再次將作圖方法講解,耽誤了些時間。

  3.6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我主要採用了分組實驗進行探究,由學生自主實驗總結規律,將枯燥的物理理論寓於實驗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課後根據學生的上課反應,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實驗探究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課堂上通過知識探究,在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了其提出問題的能力,增強對物理知識的探究精神。

  2、學生猜想有多種多樣,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猜想,教師需給予肯定與鼓勵。在讓學生得出資料之後,進行歸納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將物距與像距進行比較,雖然也對,但與教師的預設有偏差,所以老師應該給出一個歸納的方向,比如有意識的讓學生將物距和像距與焦距進行對比,這樣學生給出的結論就會比較整齊一些。

  3、實驗時必須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前要調整蠟燭光屏和凸透鏡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4、時間沒有能夠很好的把握,導致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做到講練結合,缺少相應的練習來鞏固新學知識點。怎樣才能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是課後需要著重要反思的問題。

  5、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去發現物距與二倍焦距、一倍焦距的關係以及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資料區發現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本節探究課的重難點。

  3.7 眼睛與光學儀器

  反思:1、從凸透鏡成像規律知道,凸透鏡能使物體成放大的實像,凸透鏡又能成放大的虛

  像,引導學生去思考:先用一個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後再用另一個凸透鏡把這個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這就是顯微鏡的原理。教學時可以在投影片畫一小物體,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投影片畫面上的這個物體,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儀上,讓學生觀察螢幕畫面上的這個物體,然後讓學生拿著放大鏡再去觀察這個物體。說明這就是顯微鏡的原理,顯微鏡是利用兩個透鏡放大作用的組合製成的。這裡可以讓學生講一講感受。

  2、影響視角的因素:

  視角就是物體的頭尾與眼睛的光心所張的角,視角越大,看物體就越清楚。視角的大小不僅和物體的大小有關,還和物體到眼睛的距離有關。請同學們想一想要看清楚物體該怎麼辦? ***生討論***歸納:要想看清楚物體可從兩方面入手:***1***、減小物體到眼睛的距離

  ***2***、增大物體在眼睛內的視角

  4.1從全球變曖談起教學反思

  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課堂反應來看,效果不錯!最後讓學生通過對水溫的測量加以鞏固。通過這節課的實施,我充分認識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即深入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為學生創造學習的舞臺,幫助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錘鍊物理語言,提升語言的準確性,真正實現物理課改的基本要求,落實三維目標,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點

  憑 借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對沸騰現象已經有了一些瞭解,比如沸騰時有氣泡出現、溫度是100℃、有大量水霧出現等等,但是他們的這些認識都是初淺的不確切 的,如沸騰前有沒有氣泡,沸騰是氣泡有沒有變化、溫度是否一定是100℃有沒有變化等,並不能給出準確的說法。教師在瞭解到以上情況的基礎上,明確研究的 目的:一是探究水沸騰時氣泡的特點,二是探究水沸騰時溫度的變化情況。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點

  1. 教學難點是晶體熔化或凝固時,雖然伴隨有熱的得失,但是溫度不變。受初中學生知識冰平的限制,教師不必從理論上去講解,只要通過學生實驗,觀察現象,從事實出發,學生能記住這一事實即可。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方法是做好學生實驗。實驗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冰的純度儘可能高。二是對冰開始加熱時,不要用溫冰,溫冰會使試管內靠管壁的冰先熔化,而中央部分的冰的溫度還沒有達到0℃。三是攪拌要及時、不停頓。由於冰是粉末狀,導熱效能差,只有不停攪拌才可望實驗成功。

  4.4昇華和凝華教學反思

  從引課到進行新課教學到整節課結束整個環節的過渡還是很順暢。在學生回答完時,未及時進行評價,進行加分,這點做得不到位;再說人工降雨的過程中用時比較長,使練習時間顯得非常緊張。

  4.5水迴圈與水資源

  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啟迪學生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發展,介紹了水迴圈和水資源的有關知識,敘述了雲、雨、雹、雪、霧、露、霜的形成,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去探究物理規律,讓學生對自然現象有了從現象到本質的系統認識。

  5.1物體的質量

  在第這節課中,學生初步知道物理上的質量與生活中的質量的區別,但是在第一節課中學生對質量的理解還並不是很透徹的,對質量的解釋會有點難度,舉例分析一下會清楚一些,我在一個班強調說明了,情況就好些,而另一個班就差多了,說明學生的理解還是有限的。

  我在質量這節課中使用了匯入、誘發和總結的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所有的知識總結都想由學生分析和總結出來的。學生也很活躍,把課堂真正意義上還給學生。

  5.2探究物質的密度

  教學中我深刻的體會到:在課堂上一定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積極參與者,成為課堂的主人公。我不但教得輕鬆愉悅。而且教學效果非常好。也讓我體會到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教學理念對教學的指導意義有多麼的重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更深入的體會它的作用。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也是我自己本身的問題,就是我的口頭禪太多,而且語言太平淡,沒有激情,其次是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這樣學生進行實驗後更能理解。

  5.3密度知識的應用

  在這節課中我看到了學生非常可愛的一面,每個學生都充滿了自信與活力,每個學生臉上都露出了笑容。這節課更使我堅信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只有學生動起來,這個課堂才會真正活起來,才會有生氣。當老師引導到位,問題緊緊抓住學生思維的時候,小組成員會自然而然的湊在一起討論問題;當這種方式成為習慣,在課下如果遇到問題時,學生們也將慢慢的習慣相互討論,共同釋疑了。

  5.4認識物質的一些物理屬性

  我發現:本節課圍繞“比較形狀相同的磁性鋼條和軟木條的不同屬性”為主線,進行開放式的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髮現它們在有無磁性,以及導電性、導熱性和硬度等方面的不同。這樣的效果較直白來講好多了。

  5.5點選新材料

  通過學習、練習,學生基本對文中介紹的四種新材料的特點與應用已經掌握。可鼓勵學生多查有關資料,多瞭解一些與這些新材料有關的知識資訊,以擴大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