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浮力教學反思

  浮力是力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八年級物理的浮力教學有哪些反思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浮力是力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主要採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課:

  由於本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課堂容量大,為了節省時間,我採用直接點題的引課方式,通過把乒乓球、木塊、泡沫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麼會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節要講的知識——浮力。

  二、新授:

  通過上面的實驗得出什麼是浮力後,教師板書浮力的概念。***為了節省時間,處理本節的重難點。***浮力的方向學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學生列舉出放飛的氫氣球是豎直向天空飛的,有的列舉出把乒乓球按入水中鬆手後乒乓球豎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著上升。看到學生能根據這樣的生活現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興。

  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給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把一隻粉筆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所看到的現象,學生看到粉筆在水中下沉,根據這一現象,我提出問題,下沉的物體受不受浮力?你們能不能用你身邊的器材進行研究,並敘述你的實驗過程及看到的現象和結論。接下來是學生的分組實驗,教師巡視,並對個別不會的小組加以指導。學生們通過研究,能利用稱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從而我也自然引出什麼是稱重法。為了讓教學的重點、難點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我然學生用手中的橡皮泥進行造船比賽,看看哪一組造的船承載的硬幣數量最多,並觀察,放入不同的硬幣,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從中獲得什麼啟示?你認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接下來就是學生的造船活動,有幾組造的船還沒等承載重物就已經沉沒,有四組同學造的船承載了三枚硬幣。為了是活動推向高潮,我用同樣大小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學生進行比賽,結果我造的船承載了5枚硬幣。我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老師造的船比你們承載的硬幣多呢?你們看出了有什麼不同?這時有不少學生齊聲喊道:“老師造的船比我們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開的水多。”之後我又學生利用彈簧測力計鉤碼重複一次稱重法測浮力,並注意觀察:“當鉤碼接觸水面,到全部浸沒在水中以及在水中下沉時測力計示數的變化,並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從看到的現象中能分析歸納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來?”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基本上能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與它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這樣使教學的重點一點點突出,而難點在學生的實驗中逐步被化解。

  在學生完成兩個實驗的基礎上,我為學生又做了一個演示實驗,即利用稱重法測量同一個鉤碼在兩種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果對他們有什麼啟示?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學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這樣難點逐步被化解,重點也越發突出。

  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基礎上,我利用演示實驗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內容,學生從直觀上認識到,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從而突破了本節最後的難點。

  由於本節的內容較多,還有很多內容無法一節課全部解決,所以只完成了以上的教學內容。

  ***二***

  1、對學習效果的自我評價

  這節課上完後,自我感覺還好,主要是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的。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全班所有學生都投入了學習活動,都動手做了實驗,在實驗中認真觀察實驗現象,都有新的發現,都能提出有一定質量的問題。學生髮言積極,都能圍繞學習內容進行思考,表現出發現的興奮和成功的喜悅。學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關知識,部分學生表現出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值得特別提到的是,有些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創造力,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實驗,這也是學生的思維、想象高度活躍的表現。

  2、對實現教學目標的反思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很多教學目標都較好的達到了,學生能夠知道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養了發現問題的能力,部分同學具有了對實驗結論進行驗證的意識,很多同學受到了驗證實驗結論的薰陶,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在發展。叫人興奮的是,學生對實驗研究的興趣得到了加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發展,使學生更加關注身邊的事物的發展變化,應用知識的意識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本堂課的教學還沒能做到關注全體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態,對學生思維發展的訓練還不夠到位。

  3、對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反思

  我雖然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認為自己設計的教學過程比較貼近學生,但是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 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學設計中,我是先讓學生實驗後,再說出實驗的過程,而在實際教學中,我是先讓學生說實驗的過程,再動手實驗。這樣做雖然對實驗的規範性、準確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學生的思維固定死,不利於發展性思維的培養。

  在引導學生通過研究得到初步結論後,大多是學生沒有意識到需要進一步驗證,但是對結論進行驗證是一個嚴肅的科學態度問題,需要驗證的觀念是我亮出的,而不是學生積極主動思維的結果,好像把教師的意志加在了學生身上。因此如何讓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這是需要我進一步研究的。

  4、產生的新的教學觀念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有許多感想和體會,也迸發出了一些新的觀念。我認為:

  ***1***、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研究的問題,教師儘可能不直接提出。 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也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有效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前提。而通過對學生問題的瞭解,特別是對基於學生經驗的真實問題的瞭解,可以使教師把握正確的探究方向。

  ***2***、順應學生,既是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表現,也能展開更多的教學活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思維發展的流程、興趣特點和發展水平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即順應學生,是現代教學觀對課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按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已有經驗、個性特點和已有知識來安排、組織教學,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程度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學習主體的充分體現。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