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有效預習論文
預習、學習、複習是學習活動的三個主要環節,這三個環節相互影響並相互促進,而預習作為學習的首要環節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綜合思維和表現能力的訓練。所以,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預習,對於學好語文課非常重要。特別是小學生還沒有完全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必須積極探討如何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才能取得課堂教學的良好效果。
一 預習的含義
要探討有效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首先要清楚預習的含義。《現代漢語詞典》對預習的解釋是:“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預習的主要任務是複習、鞏固有關舊知識,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難點,為學習新知識掃清障礙,做好準備。葉聖陶先生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
所以說,預習是學生課前的一種自主認知活動,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課文先進行了解、質疑、思考的過程,是課堂教學之前學生直接與文字對話的過程。
二 有效預習的重要性
第一,有助於學生提高聽課效率。在語文課的聽講過程中,學生如果不做預習沒有準備,聽講就會非常被動,只能是老師講什麼就聽什麼,分不清難點和重點,失去了聽講的目的性和選擇性。如果課前有準備,聽起課來就主動了,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聽課效果自然會好。
第二,有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小學生如果能堅持每節語文課進行有效預習,就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學能力,加快閱讀速度,而且會使思維變得敏捷,提高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第三,有助於增強學習信心。通過課前預習,能夠讓學生掃除聽課中的一些障礙,在課堂上可以聽懂,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增強學習的信心;同時因為上課聽懂了,課後用於複習的時間相應減少,做作業的速度相應加快。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提高很多,學習效率也會大幅提升。
第四,有助於改進教學。通過有效的語文預習,教師能夠準確地把握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從而便於教師修改自己的課前預設,調整教學思路,合理分配教學時間,使得教學更加有效合理。
三 小學生在語文預習中的問題
第一,不把預習當作重要作業。有一些學生不重視課前預習,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所以根本不把預習當做重要的作業,每課預習只是走形式應付一下,甚至部分學生乾脆就不進行課前預習。久而久之,預習就變得可有可無。
第二,不知道怎樣才算是預習。不少學生在進行課前預習時,不知道怎樣才算是預習,每次都只是把課文讀幾遍,然後再劃出生字、新詞讀一讀、查一查,讀會了就預習完了。不懂得去發現問題,預留問題。
第三,老師缺少對學生預習的引導。一些教師只知道給學生布置預習的作業,卻不去引導學生如何有效預習。比如:課文應該怎樣去讀;立足於詞、句、段、篇,你要注意什麼;閱讀提綱怎樣去寫;立足於閱讀感受,你應該如何提問等等。學生不知道,教師也沒有講,結果學生預習的效果自然就不會好。
四 怎樣引導小學生進行預習
首先,要努力提高小學生的預習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對於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一定要想辦法提高他們的預習興趣,才能夠逐漸地培養起他們的預習習慣。比如,可以下午放學佈置預習作業,第二天一早就來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得好,看誰讀得有進步。及時進行鼓勵,以激發大部分學生的預習興趣,如此四五次,學生都不用老師佈置,自己就知道每天晚上回家進行預習了。
第二,要讓學生明確預習的目標與要求。對於低年級小學生來說,並不知道預習時該做些什麼。所以在每次預習之前,教師要告訴他們預習的目標和要求。有了要求,加之對學習新課文的“求知慾”,學生會在家長的督促和幫助下完成預習。預習的紮實與否,直接影響到第二天的課堂教學質量和進度。
第三,要教給學生語文預習的方法。要讓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語文預習的方法,學生預習時要具體做好3件事:一是讀一讀。讀詞語和課文。讀課文,一般讀5遍。1~3遍讀準字音,第4遍讀通順句子,讀出停頓;第5遍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點感情來。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多讀幾遍。二是想一想。課文中感興趣的句子、詞語是什麼意思,生字怎麼記住,如果孩子求知慾旺盛,他就會藉助圖畫去研究。三是問一問。對於自己解決不了而急於知道的問題可以向父母或他人請教。如得不到答案可以在旁邊畫問號,到課堂上去解決。
第四,要放聲朗讀語文課文。在語文預習中,放聲朗讀課文對於形成有效預習非常重要。俗話說“眼過十遍,不如嘴過一遍”,大聲朗讀,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好處。預習的課文一般可讀三遍:第一遍重在鞏固生字的讀音,要把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課文內容,思想意義,瞭解課文寫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說明的東西;第三遍要注意課文結構、寫作方法。讀過幾遍課文,其印象肯定會比“一默看”時深刻。
第五,讓學生養成做筆記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語文預習中,要讓學生學會做預習筆記,這對預習的效果是非常大的。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說法,強調的就是動筆的重要性。教會學生做預習筆記時,可以在預習的課文上做標記;也可準備一本預習筆記本,把相關的資料、問題記下;還可以在本子上設新詞欄、重難點等等,為上課做好充分的準備。當學生做到了這幾點,聽課的時候也就會比較容易地隨著老師的串講,理清老師講課的思路,並且從中發現自己預習時存在的問題,哪些解決了,哪些還不明白,通過聽課、提問,獲得及時解決。
第六,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收集、閱讀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一方面能夠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積累更豐富的知識;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有效的預習才能保證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積極引導小學生正確進行語文課預習,並通過不斷的預習鍛鍊,養成有效預習的好習慣,從而培養學習主動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篇二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是對文字的整體感知,也是一個自學的過程,學生預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課堂效率。到了高年級,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對預習流於形式,只是為了迫不得已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而已。就拿我們班來說,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於語文預習還只是停留在抄好生字詞,閱讀一遍書而已,而對於對課文的整體及細節的把握往往是不動腦子地做,有的亂做、寫得越少越好或文章摘抄幾句而已,有的去抄有關參考資料,所寫的答案比老師還概括、精準。
一、發現問題
1.為什麼預習在學生眼裡根本就不算作業。“真是無語了,怎麼回事啊,明明是叫他們昨天預習好的,今天上課都跟不知道似的,手都不會舉的……”辦公室的同事又抱怨了。是啊,似乎是一件很鬱悶的事情,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想,也許有這幾點。老師自己不重視預習。傍晚佈置作業,其中有一項是預習下一課,自己都覺得這算不上一項作業,形同虛設。學生不重視預習,沒有良好的預習習慣,甚至部分學生乾脆就不進行課前預習。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進行預習,以為語文預習就是讀讀課文,寫寫字詞。看到有預習這一項,很高興,數有幾項作業的時候往往不會把它數進去,反正老師也看不出來我預習了沒有。家長不重視預習這項作業,給孩子檢查的時候也就問一下而已。久而久之,預習就真的變成了可有可無。
2.學生不知道怎樣才算是預習。我所任教的是四年級的學生,在班上我問過我的學生,老師讓你們預習你們都怎樣預習啊?學生回答說把課文讀一遍,然後再劃出生字新詞讀一讀,讀會了就預習完了。
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兩種原因。第一是老師的放任自流或要求過死,導致學而無趣。老師的放任自流表現為對學生的預習不聞不問,不作任何要求,要求過死表現為對學生的預習要求千篇一律,比如:課文你得讀兩遍,哪幾個字你得劃下來查字典注音,哪些詞語你得查詞典解釋含義,分段落寫段意,等等。結果是學生沒有任何“自主”可言,只有做預習練習的“不自主”。這樣缺少正確的引導或是要求過死,都導致了學生對預習的茫然。
3.老師缺少對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就我平時的教學來看,雖然我也要求學生預習新課文,卻沒有給學生講要怎樣去預習,比如:課文應該怎樣去讀;立足於詞、句、段、篇,你要注意什麼;閱讀提綱怎樣去寫;立足於閱讀感受,你應該如何提問等等。學生不知道,老師也沒有講,似乎以為這些事情是學生都會的,就不應該是老師講的東西。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認為預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應該讓學生自己去“自主”,老師不應該過問;另一方面可能是老師對預習的研究不夠,不知道怎樣去指導學生自主預習,所以在佈置學生預習的時候也就很簡單草率:課文讀一讀,抄寫字詞兩遍。時間一長,學生既不會預習的方法,也不會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當然也就不去預習。
二、改變現狀,做到有效預習
1.重視預習指導,循序漸進。為了幫助學生學會預習,教師首先要重視學生的預習,必須做到對預習的指導到位,而且要循序漸進。
首先在第一學段,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內進行預習。此時必須要有具體的指導,要向學生傳授預習的方法,細緻地安排預習步驟。對學生有較好的表現及時肯定,加以鼓勵;發現學生在預習中暴露的問題,及時糾正,認真小結。
其次在第二學段,此時學生已經初步掌握預習方法,預習可以採用“課內外相結合,以課外為主”的方式。根據學生實際,在課堂上預設一定的時空,進行預習的指導和檢查。
最後,在學生形成較好的預習習慣後,預習就可以安排在課外進行了。
當然,關於學段的時間觀念是一個最低要求,學生如果能較好較快的發展,那麼教師也可以及時調整,以滿足學生的進取願望。
2.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預習的目的。開始時給學生布置預習的範圍,幫助學生找到重點、難點,以後逐步給學生布置預習提綱。心理學研究證明:帶問題讀一遍比不帶問題讀五遍效果要高。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就得邊讀邊思考,從書上找答案,這種學習主動積極,效果當然高了。
其次,鼓勵質疑問難,學做預習筆記。學生預習時,除了抄寫課文的詞句,重點,還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並把弄不懂的問題記下來,為上課時弄懂這些問題做好思想準備。
第三,教給學生“圈、點、批、注”的預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站在書上看書”,首先要學會對書圈、點、批、注,把書的感想、想到的問題批註在書上。宋朝學者朱熹讀書時喜歡用各種彩色筆做記號,初讀時,把有體會的地方用紅筆畫出,再讀時用青筆畫出,以後用黃筆,最後用黑筆,他說這樣可以“漸漸向裡尋到精英處”。做記號的方法對學生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教師事先可以和學生商量幾種常用的記號,如直線***-***表示比較重要的內容;曲線***~***表示特別重要的內容;重點號***¨***表示關鍵的詞語;問號***?***表示對句子或觀點的質疑等等。
3.預習的檢查――預習評價。美國著名專家西蒙說:“只有當學習者知道學習的結果如何時,才能發生學習興趣”。以往的教學中即使是學生預習了老師也不一定知道,因為沒有檢查,往往是學生預習了,卻得不到老師的肯定,時間一長學生也覺得預習不預習一個樣,漸漸失去了對預習的興趣。所以對學生的預習除了重在指導外一定要對學生的預習有檢查有評價。
總之,重視預習,加強預習的有效性,讓預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是我們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